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18322200000024

第24章 爱心教育(4)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这样的教育:对人要真诚、热情、礼貌。邻居唐爷爷是位退休老教师,已有80高龄,宇歌第一笔稿费,就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每次老人出去购物,只要遇上父亲,他总要主动下车帮老人一把,宇歌耳濡目染,每次遇到唐爷爷就主动上前搀扶,帮爷爷拎包。宇歌就是凭着她的爱心打动了人们的心,结交了数不尽的朋友。

父亲说,小宇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原先只是一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父亲只是起了个启发熏陶的作用。

我国老教育家刘绍禹曾经说过:“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有一位8岁的小女孩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太阳,可是我宁愿做星星。因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星星不会孤独,星星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组成美丽而迷人的星空。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们手拉着手,互助友爱,建立充满着爱的和谐世界吗?

一次,某幼儿园阿姨对她所教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可巧,这位老师的孩子也在该班,她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问自己4岁的儿子:“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回答。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然答:“他活该!”

这不是特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有些举动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究竟是什么使这些孩子这样冷酷无情?教育的忽视难辞其咎。有些父母把智力、分数看得过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包括“同情人”、“关心人”在内的人性、爱心教育。作为现代人,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更需要以同情心、爱心等美好情感为内涵的人性美。那么,在家庭中父母怎样培养孩子有一颗关爱的心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父母应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的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比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三、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四、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父亲对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他人、爱科学、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五、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我们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要热忱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应支持和参加。

不要把爱变为溺爱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吃一顿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务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从事教育的母亲,而是子女的奴隶了。”可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奴隶,而是引导他的人生导师。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孩子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爱心教育者。

教育没有爱不行,但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错误的教育对孩子、对父母自己都将是一种伤害。家庭教育最难的一点,是排除情感因素所导致的溺爱。也就是说,一种真正科学的爱心教育方法应该是在排除溺爱的前提下进行的。很多父母因无法克制自己的溺爱而最终导致爱心教育的失败。

溺爱的形式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

一、娇惯迁就

儿子过生日那天,妈妈买了生日蛋糕,爸爸买了十几块他爱吃的巧克力,而儿子却不吃蛋糕,一连吃了4大块巧克力,还要接着吃。于是爸爸和妈妈开始“拒绝”,给他讲巧克力吃多了对肠胃没好处,给他讲不要偏食的道理。可孩子根本不听,大哭大闹,躺在地板上打滚撒泼。妈妈心软了,眼含热泪说,就依了儿子这一回吧。爸爸语气很坚决地说:“不,该纠正的当纠正,不能姑息迁就。”

在孩子撒泼任性时,有很多父母宁可用许愿、哄、骗的方式对付孩子,也不愿严肃地进行正面教育。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不迁就不合理的要求,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

二、包办代替

从南方某城市高分考取南开大学的一位同学,在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生病感冒,硬是打电话回家让他妈妈去照顾他。结果他妈妈真的请假去了,问他怎么感冒的?他说:“按你标的衣服顺序穿,就感冒了。”原来,这孩子在家一切均有父母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考上大学要独立自主的生活,可他没有生活的经验与能力,妈妈又不能长期陪伴,怎么办?于是他妈妈就把要穿的衣服标好顺序,估计气候变化,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服。由于在他感冒前几天天气突变,这孩子还按顺序穿,衣服太单薄,他就感冒了。

父母对孩子一味包办代替,把本属于孩子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把本属于孩子的问题自己解决,使孩子失去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结果只能造成孩子的懒惰与无能,并且导致孩子责任心差,依赖性强,长大以后很难适应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在父母的亲情和溺爱中被扼杀掉的。

三、无原则地满足

哲人柏拉图曾说过一句话:“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不管任何情况下,原则问题绝对一步不让,妥协一次,永无宁日,妥协多次将自食其果。

6岁的毛毛跟妈妈一起去商场。“你要什么?”妈妈问。“我要那个。”毛毛指了指一个塑料做的动力别动队。“妈妈知道这把剑是电视‘动力别动队’里的武器。不,毛毛,你有了那个,会天天学电视画面,同别的小朋友打架的。我给你买别的玩具吧。七巧板,行吗?”可是毛毛开始大叫大嚷:“我就是要那个,要那个!”周围的人都在看他。妈妈只好说:“别叫了,小祖宗,拿着吧。走,去付钱!”自从有了这把“剑”,毛毛天天在家里学着电视上的场面,喊“杀呀”、“冲呀”,有时还把邻居小朋友当成敌人,乱比划,乱打一通。妈妈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位母亲没有说到做到,使孩子挑战权威成功,威信随之降低,以后就更难教育孩子了。

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溺爱的父母应仔细掂量一下“溺爱”的含义和分量。孩子们将来的路还很漫长,不要让自己的爱“淹死”了孩子应有的能力,不要无原则地满足,让爱毁了孩子的未来。

四、过度保护

张阳是位年轻的妈妈,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张阳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清早,她先为儿子准备好营养早餐,再轻轻地喊上三五遍,把儿子喊起床,以免上学迟到。儿子吃早饭的时候,张阳帮儿子叠被子,并检查儿子的书包,以防有什么课本、作业本、文具等物品遗忘在家。儿子背上书包,张阳早已再三叮咛:“穿马路一定要小心!下午天热时,把里面的毛线衣脱掉,放学后再穿上回家;不要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不要和别的孩子打架;不要和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有谁欺侮你回来告诉我。听见了吗?”

放学后,张阳总要给儿子端上一份精美的点心。晚上她始终陪着儿子做家庭作业,帮助儿子削铅笔,再为儿子端好洗脸水,等儿子上床入睡后,张阳才能体会到片刻的轻松。

尽管张阳几年如一日,对儿子倍加呵护,但儿子还不懂事,没脑筋,看着邻居家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张阳常常叹息:“这孩子丢三落四,真拿他没办法。”

过度的保护自然会剥夺孩子多种锻炼机会。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缺乏生活能力的磨炼,时时事事都有全方位依赖的“拐杖”,好像生活中只有甜蜜,而没有苦涩了。造成孩子能力低下,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性格懦弱、孤僻,不会交往共处,心理承受能力差,生存适应能力弱。

总之,爱心教育不是娇惯迁就、包办代替、无原则的满足和过度保护的“溺爱”孩子,正确的方法和教育意义,是父母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如何关爱?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把所有爱心化作一种力量,鼓励、引导、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那么,父母如何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呢?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搏击人生的生活技巧。如果一味地退让、满足,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幼稚,缺乏容忍和自制的能力;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勃然大怒,吵闹不休,且时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这样的孩子缺乏社会的生活能力,在家作威作福,出门缩头缩尾,长大以后生活必定十分辛苦。溺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祸根”。

二、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能够自己想的,一定让他自己想;凡是孩子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自己解决,切不可包办或横加干涉,应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亲身体验、自己思想是孩子学习中的唯一门径。

三、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做到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不行就是不行,有时不答应,有时答应,反而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对从未得到的东西就不会感到不足。”不允许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做父母的绝对不能有“孩子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待长大以后再严格一些”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并且家庭的意见要一致,要相互配合。

四、教育孩子懂得分享。今天的孩子什么也不缺,缺的是与别人分享的心。家里吃东西,不管是什么,最低原则是每人一份,要让孩子心里有别人,有好吃的要大家一块分享,更不能说最好的那个就是他的,绝不能允许独吃独占的行为存在,以助长自私心理。

五、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任性行为,父母一定不能迁就、屈从,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孩子都是“小心理学家”,精得很,也“坏”得很。为了不溺爱孩子,作为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才行,这样才不至于落入孩子的“圈套”。

独生子女的一代,虽然是娇生,但绝对不能惯养。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心,应该是一份完整的、理智的爱;一份以关怀为起点,以理解为基础,以尊重信任为核心,以严格要求为原则的爱。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真爱!我们不但要付出爱,更要懂得爱,学会爱,走出“太爱你”可又“不会爱你”的怪圈,使孩子能够幸福而茁壮地成长,成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