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创始人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说:“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更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人,赏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鼓励、表扬是赏识教育永远的第一语言,赏识教育最好的语言是“你能行”,最坏的语言是“你不行”。
好孩子是赏识出来的
美国人类学家研究表明,日本的母亲认为文静内向的婴儿是好孩子,而美国的母亲则喜欢活泼好动的婴儿。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尽管评价好孩子有着不同的标准,但人们还是倾向于把那些顽皮好动、不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学业成绩较差、有各种各样问题行为表现的孩子划为坏孩子之列。
事实上,孩子生来并无好坏之分,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可爱之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认识。孩子没有被打上任何印记的心灵,是不能在社会意义上做出好与坏的价值判断的。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孩子的心灵是白板一块,可以随您去涂抹去塑造。这个涂抹与塑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与教育的过程。如果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在出生时都有一颗美玉无暇的心,在后来被玷污了,我们有理由去责怪孩子吗?
好孩子总会被赏识,坏孩子则常被抱怨,而抱怨常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令老师头疼,使同学生畏,让父母担忧,或许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坏孩子,或许将来会成为坏孩子。一个半夜拿石块打碎人家玻璃、一个偷拿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一个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课的孩子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坏孩子吧,可如果没有父母的迁就姑息,孩子会一错再错吗?如果没有负面的影响,孩子会只在阴影中恶作剧吗?正是教育策略的失误,教育方法的不当,错误的教育才造就了坏孩子。
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一些“坏孩子”,经常挨罚的达尔文,被逐出校门的爱迪生,还有一个于1906年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卡哈尔在儿时也是“问题”成堆。但这些顽童并没有因此而堕落,最后反而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我们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吗?
孩子的好与坏,他们的一切都在于父母乃至整个社会如何去培养。当孩子违背你的意愿时,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去说服教育呢?当孩子开始接受教育时,就开始接受各种好与坏的评价,那些被称之为坏孩子的孩子,就开始与成人展开了抗争。他们渴求教师的认可,父母的承认。他们可能故意制造一些麻烦引起别人的注意,企盼成人给他们一份属于好孩子的爱。当这一切失败之后,他们先是愤怒,继而便是激烈的反抗,开始通过不断地制造麻烦来回敬成人对他们的不恭。他们在心里喊道:你们都说我是坏孩子,我一定坏出个样来给你们看看。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成人改变对他们的评价,让他们和好孩子平起平坐。
某中学曾有一个叫张明亮的男孩,他在班上是个出了名的“刺儿头”。爱打架使同学们感到生畏,许多教师也惧他三分,因为只要他闹起来,教师们就别想正常上课。后来,全国优秀教师王阁文老师做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第一天上课,他就给王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上课刚坐好, 他一拱桌子,差点儿把前排同学推到讲台底下。王老师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他,而是让前面的同学将椅子和课桌往前挪了一块。这对张明亮震动很大,但他摸不准老师为什么不训他。开学的头一个星期,王老师和张明亮都彼此心照不宣地采取着观望的态度。王老师在寻找恰当的时机,张明亮也在想如何面对新老师。
有一天,这个时机突然来了。学校要开运动会,王老师在全班进行了动员。快要放学的时候,王老师却发现自己的备课笔记里夹了一张纸条,上面清楚地写着全班每个同学的体育特长。细心的王老师发现有点像张明亮的字迹,第二天,他找到这个孩子,让他配合体育委员做这次运动会的动员组织工作。结果在运动会上,这个班的同学表现非常出色,成绩也非常理想。王老师开始在全班表扬张明亮,并利用他的组织才能让他做了小组长。
多年来都没有听过老师表扬的张明亮,感觉到王老师与其他老师的不同。最初,他是为了报答老师的信任,开始改掉身上的一些坏毛病,后来,在王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决心痛改前非,做个好孩子。这个曾被许多人断言要进监狱的男孩,在高中期间,被选为沈阳市中学生学联副主席。
即使是再顽皮的孩子也渴望做好孩子,因为没有人情愿做坏孩子。成人们赏识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因为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可很多父母却觉得,孩子说谎、逃学、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学习又不好,真是一丁点儿优点都没有,于是将孩子贬得一无是处。孩子果真什么都不是吗?其实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有一位继母,正是从一个被其亲生父亲看作是最坏的男孩的身上找到了一个优秀的品质,使这个孩子重获新生。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说过:
“当我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何时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从牧场上放跑了,或者堤坝破裂,或者一棵树被神秘地吹倒了,人人都会怀疑:‘这是小拿破仑’希尔干的。而且,所有的怀疑竟然还有证明哩!我母亲死后,父亲和兄弟们都认为我是恶劣的孩子,所以,我便真是颇为恶劣了。如果人们竟是这样待我,我也不致使他们失望的。”
在我们看来,小拿破仑?希尔的处境一点也不乐观。可这一切却因他父亲的再婚而改变了。在新母亲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可继母并没有在意父亲的话,而是把她的手放在拿破仑的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用最亲切的语调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无非是要把他所有的伶俐的品质发挥出来。”继母发现了他人性中的优点,用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造就了一个新的拿破仑。
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变得更坏,就没有理由把他们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们的优点去引导,我们就会为有一个好孩子而感到骄傲。
孩子是不成熟的生命体,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赏识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性。在20世纪初,意大利的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所做的工作,证实了这一点。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招收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共22名,经过两年的努力,在政府的监督下,这些孩子通过公立学校同龄儿童的同等水平考试。既然孩子本身还在发展、变化,他就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就不能轻易给他下结论。我们应该留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并允许他们犯错,但在他们走出这个空间之前,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906年获诺贝尔奖的卡哈尔,小时候顽皮得厉害。他酷爱绘画,还喜欢养鸟、舞刀弄剑和玩打仗游戏。他讨厌学校严厉的校规,并把它称之为“恐怖统治”。他表现得桀骜不驯,被学校关禁闭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决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一门“真”的大炮,并向邻居的小朋友大显身手,结果真的将邻居的孩子打伤了。这下就闯了大祸,邻居孩子的父母出来干涉,除了罚款之外,卡哈尔还被警方拘留,挨了三天饿。当他从拘留所出来以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着实把这个顽童训斥了一顿,并决定不再让他读书,而是介绍他去学习手艺,先去学理发,后去学修鞋。
卡哈尔当了两年的学徒。在父亲冷静之后,他回到了家里。父亲开始反省自己,孩子为了一次过失忍受了这么严厉的惩罚,似乎有些残酷。他觉得有些对不住孩子,从此他亲自执教,担任了孩子的生物学老师。他领孩子去坟场解剖动物,去牧场寻找骷髅。17岁时卡哈尔绘制的人体解剖图谱已超过了在大学做解剖学教授的父亲。
卡哈尔的经历说明,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问题在于你什么时候去救他和怎样去救他。原谅孩子的过失,赏识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他完成人生的自我超越。从孩子成长的起点、自我期望以及孩子的可塑性上,我们无法找到孩子一定要变坏的根据。因此说,只有不合格的父母,而没有坏孩子;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赏识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因为悲伤才流泪的,人是因为流泪才更加悲伤。”根据这种说法,可以说:“孩子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所以学习不好,而是因为学习不好才不喜欢学习的。”只有学得好,才会喜欢学。
下面介绍一位爸爸是怎样用赞扬改善了他和儿子的关系,并且使他儿子的成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事例。
过去他儿子成绩一直很差,每次成绩单下来,两口子都相互吵架,相互埋怨。两口子吵完架后还把矛头对准“阶级敌人”——儿子,骂儿子“笨蛋”。结果,在这种抱怨教育的情况下,他儿子的成绩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考到了第35名,而他儿子那班只有35人,也就是说,考到了全班最后一名。在这铁的事实面前,这位父亲开始反省——我的教育失败了。 如果按这种教育方式继续进行,不要说孩子将来不能成材,估计连毕业的可能性都没有,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儿子把这最后一名的成绩单拿来让他签字,他看了一下,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你再也不会退步了!”
儿子听完后,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今天你是不是生病了,我考了最后一名你居然不生气,还笑得出来!”他说:“儿子,爸爸正常得很。你想想一个跑步跑在最后面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啊!你下次考34名就是进步,即使考了35名也没有什么,反正没有退步!”儿子大受启示,他觉得爸爸非常理解他,并且已经无条件地接纳他了。
这时爸爸又说了下面一句话:“儿子,先出去玩玩,吃过饭以后老爸和你一起分析总结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以后不管你考得怎样,我们只分析总结,不处罚。我对你的要求只有3点:第一,从今天开始,每天放学以后,你要看30~40分钟课外书,并且要把精彩的内容分享给爸爸妈妈听听:第二,每天下班回来,我或者你妈妈给你讲一道数学题,每天一道,用的时间不多,没有负担;第三,只要你努力学习,即使考零分也无所谓。”孩子一听还可以考“零分”,什么条件都答应了,但孰不知有个前提条件——只要你努力。只要努力了,那零分根本就不存在!孩子听完后,满口答应可以做得到。于是每天按这3个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
过了一个多月,第二次成绩下来了,他考了全班第21名,把成绩单拿给他爸爸,他爸爸接过以后,高兴地说:“太好了!儿子,你已经前进了十几名,饭后,我们再一起分析总结一下。”
儿子后来学习又认真了些,热情有所提高。又过了一个多月,期末考试到了,儿子第一次考到了全班第9名。当他接到成绩单时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离第一名只差8名了!”
结果,在这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心态下,并在持续慢加速教育方式引导下,孩子学习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自发性努力的热情很高,后来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激励的,而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是赏识。没有赏识,也就谈不上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在一个家庭里,往往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许多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遇到一点挫折便灰心丧气,而这时父母往往又会反过来指责孩子:“没出息!”“太差了!”“你不行!”孩子长期生活在抱怨中,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如果父母在平时对孩子说:“试试看,你能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那效果显然不同了。特别是孩子对做某事自信心不足,或有畏难情绪、缺乏勇气时,父母亲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鼓励:“试试看,你能行!”“不要着急,慢慢来,再试一下,爸爸妈妈相信你。”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两扇门,一扇门叫“我能行”;另一扇门叫“我不行”。走进“我能行”大门的人,在“我能行”的引导下,个个都充满自信,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能够抬起头大胆地往前走,有勇气迎接风雨,乐于在困难中微笑。
走进“我不行”大门的人,在“我不行”先生的引导下,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自卑地低头走路,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往后退,即使成功的机会到来,他们也抓不住。
“我能行”和“我不行”就差一个字,可意思也是完全相反。“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而“我不行”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你不行”是一种反面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总用这种负信息来暗示别人,人的心理就会处在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使本来能做的事情也做不成。而“你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充满自信的表现,如果总用这个信息来刺激别人,人就会非常兴奋,事情也就能做得更好。
鼓励、表扬是赏识教育永远的第一语言,赏识教育最好的语言是“你能行”,最坏的语言是“你不行”。所以于平时生活、学习、活动中,父母一定要通过激励手段帮助孩子找到他是“好孩子”的感觉和他“能行”的自信,以便打开孩子求知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有一个叫周立的同学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公园玩,我十分高兴,一蹦一跳地向前走着。灿烂的阳光照在绿色的草坪上,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会儿去追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儿又去逮嗡嗡采蜜的蜜蜂。突然,我被一块横在路边的大石头绊倒了,我趴在地上大哭起来,等着妈妈也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再说上两三句安慰的话。可是,妈妈没有那样做,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跌倒了,要自己站起来,孩子,试试看,你能行!”
“不嘛,不嘛!”我撒娇说,“要妈妈抱我起来……”可是妈妈却望望哭得眼泪汪汪的我,若无其事地走了。
我以为妈妈真的走了,便赶快爬起来,使劲去追妈妈:“妈妈,妈妈,我站起来了,你等着我!”
妈妈回过头来,把我抱了起来,亲了又亲。啊,妈妈还是心疼我的!
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凡事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不要事事依赖妈妈。
周立的妈妈真是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妈妈,她能放开孩子的手脚,激励孩子“你能行”,这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表现。孩子跌倒了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是因为她知道:人的一生中跌倒的时候很多,你能扶孩子一辈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