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关系中,我们不能容忍只顾私利的行为,更不能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交往群体中个别成员的私欲。但是,平心而论,在相互关系中,都有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都有着各自向对方所抱有的希望和要求。剔除了那些非原则的、损害他人利益的成分,抹去了那些具有强烈私欲的色彩,交往当中总应当相互有所满足。这就需要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界限,帮助交往对象回到原则的范围之内来,并且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奉献。比如,一个人想得到赞扬,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自尊心、荣誉感的表现。如果我们帮助他放弃通过私人关系的途径去获取的企图,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谋求,那就不能视为一桩坏事。相反,在他努力地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目标的时候,就应当提供足够的支持。一个人有物质上的需求,这本来也是正当的,如果我们帮助他摆脱借用他人权势的动机,并为他提出符合原则的实事求是的建议,那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总之,划出一条原则界限,摆脱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使它们留在原则界限之外,你也就不会产生被利用的感觉了。简单地回绝只会把关系搞得更加复杂化。
一个人对不正派行为的厌恶感是一种可贵的感情,需要小心地加以保护。如果没有这种情感,便可能在熟人面前,在朋友面前,在“关系户”面前,失去自己的原则立场和坚持操守的稳定感,而成为被利用的可悲角色。面对不正派行为不觉得厌恶,久闻不知其臭,更有可能滑向甘之若饴的地步,几声奉承就感到飘飘然,无原则地为人办事,便会产生一种权势的自我满足,结果还会从被利用的地位上慢慢滋生出利用别人的欲望,使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恶性发展为相互利用的关系。但也不可把这种情感简单化、绝对化,要把不正派的行为与行为的当事人区别开来,对事不对人。即对其行为要“厌”、要“恶”,但对其人要“尊”、要“爱”,这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距离是一种美
我们大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平时在家和父母是三句话嫌多,而一旦远离家乡,出外上学或当兵,就感觉有很多话要和家人说。平时在家总觉老娘啰嗦烦人,离家之后却只想到老娘整日操劳,着实不易。这就是距离的妙处,距离能产生朦胧美,距离能产生思念之情。
每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一份隐私,唯一的主人就是自己。因为每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所有不足和缺陷告诉别人,当然隐私不只包括自身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还有一些只能放在内心深处的自视珍贵无比的东西。这也就是朋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的原因。如果不明事理,随意打听朋友的隐私或偷看朋友的日记,那定会让朋友大发其火。
窥视隐私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有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位女王的宠臣依仗女王的宠爱大清早要晋见女王,侍卫告诉他,女王吩咐早上不见任何人。这位大臣恃宠张狂,硬闯进女王卧室,一见正在梳妆的女王,被她的人老珠黄吓了一跳,这和平时容光焕发的女王判若两人。女王一言未发,而这位大臣就一辈子被囚禁在这个房间里。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是非常必要的。朋友有心事,你一定要盯着问个不休。他要告诉你他会找你的,你表示一下关心就行;对朋友的隐私和缺陷就更要小心,即使你偶然知道了,也要装作不知。你和一个腿不好的朋友上街,即便所有行人都盯着他看,你也要装作根本不知此事。至于朋友的日记或信件,那是绝对不能偷看的,这是对朋友最基本的尊重。
另外,生活中的实际距离也能产生美。距离首先能产生思念,而思念是一根绳,能够牢牢地拴住两个人。当两个人身居异地,想到的是各自的“好”。朋友之间是这样,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游子的思乡之情、思亲之心最为迫切,当你身在异国,只会想到祖国的好,而不会如在国内时候那样经常抱怨。当你离开亲人,也会想起亲人平日对你的好,而绝不会去想他们的不好。当你离开恋人几日,才会感到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美妙。这都是距离的作用。
平时和朋友相处,没必要有事没事都呆在一起,吃饭要等着一起吃,上学要等着一起去,上街也要拉着一起走。很多情况下,矛盾就会在这许多的近距离中产生。会经营友谊的人能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留给自己一份空间,也留给朋友一份空间,隔三差五地聚一次会感觉新鲜如初。夫妻间的小别胜新婚也是这个道理。
试着给人一个惊喜
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给人一个惊喜,别人会十分感激你,也正因为生活平淡,所以只要你用心,惊喜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惊喜能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给朋友一个惊喜能使朋友深刻地感受到你的情义,给爱人一个惊喜会让她感受似已疏远的爱情,给孩子一个惊喜则能令他乖上几天,当然给别人一个惊喜也能让自己感到自豪和兴奋。
当一个和你只见了一面的朋友,三个月以后站在你面前,你却微笑着清楚地喊出了他的名字,这份惊喜定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这么一个良好的印象可能会影响你们以后的所有交往。当你不经意地说你儿子特别喜欢收集橡皮,儿童节那天,你朋友捧了一包多姿多彩的橡皮来到你家,不光你儿子会高兴得很,相信你也能感受朋友的这份特殊的关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特殊关照,而给人惊喜是让人感受特殊的最好办法。
不要武断地认为给人惊喜是多么的难,只要你不认为只有送人戒指、洋房才能给人惊喜,那么问题就好办得多。首先,我们可以在电视电影中学点招数。电影、电视都是一些思想丰富、喜欢浪漫、善于幻想的人编出来的,但其中的许多做法却能让生活中的我们感到惊喜。节日给女朋友送朵花,朋友生日给他点首歌。很多香港人、外国人的新鲜做法都可以学一学。只要你不认为生活本该如此平淡,只要你想让生活丰富多彩,电影、电视,以及别人的做法都会让你有无数灵感。
平时对朋友、家人多加留心,相信会有很多让他们惊喜的机会。不是他告诉你,而是你自觉地记住了他的生日,记住朋友家人的生日,记住朋友的结婚纪念日。如果能记住朋友和他夫人的初次约会日,那就更好了。平时备个本子,记下一些他人的资料,相信你能成为惊喜的创造者。朋友有边办公边听音乐的习惯,今天你的朋友随声听坏了,你悄悄地把一只新的随身听给了他,这自然会让他惊喜万分。你随口一句“孩子今天感冒了”,下班的时候,秘书塞给你一盒康泰克,这份惊喜也能增添你对自己聘用这位秘书的满意。
当然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改掉一些自己的缺点,改变一下自己原以为想当然的规矩也会给他人带来惊喜。恋人一直讨厌你抽烟,哪一天你真的不抽了,这份惊喜能让恋人感受到你对她的重视。古板的父亲一直不让女儿周末出去玩,认为这样危险,有一天父亲对女儿说:“宝贝,为什么不出去和同学一起过周末?”女儿会认为她爸爸是世上最开明的。
只要你喜欢惊喜,它就会经常出现!
掌握赞美别人的技巧
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所以,开口前我们一定要掌握以下技巧。
1.因人而异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2.情真意切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例如,当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之至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
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3.详实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不但引起对方的猜疑,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4.合乎时宜
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5.雪中送炭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一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来表达,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目睹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完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是如何使一个班集体团结友爱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者是如何把他的机构管理成和谐向上的集体时,我们也许就会由衷地接受和学会人际间充满真诚和善意的赞美。
不提敏感话题
聊天时应该注意避开那些不合适的、不受欢迎的话题。
一旦做到避开下列不适宜的话题,你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去聊天,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由于出言不慎破坏愉快的气氛。
不受欢迎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宗教”,等等。此外,还有和身体缺陷有关的话题、各种歧视问题等。
因为上述话题都具有强烈的立场,一旦谈起来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辩,此外,我们在聊天时经常会谈到:“哇,你瘦了许多”“你发福了”……也许你本人并没有注意到,但是,有关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其实以不说为妙。
对方也许会因为你说他(她)“胖了”而担心自己是不是体态走样了,尤其是女性,闻“胖”则喜的恐怕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稀少;相对地,也许你说他(她)瘦了,刚好那时对方正受到疾病的困扰,而误触人家的伤心事。总之,个人想法、立场不同,某个话题,也许你认为没什么,却可能是别人的禁忌,特别是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尽量少拿来做寒暄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往往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有些会被视为“敏感话题”的话题现在看来已稀松平常;而有些原本无所谓的话题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敢碰。
在对待敏感话题时,反应一定要快。有人会想,以前谈及这一类话题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一样。这种“轻忽”态度很要不得。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属“什么时候结婚”、“家人还好吗”、“孩子怎么样”等家庭方面的话题。这种话题经常被人们提及,但是,当今社会的家庭状况已呈现多元化倾向,很多人过单身贵族生活,不打算结婚;有些夫妇则因双方都是上班族,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而暂时不想要孩子;更何况目前离婚人数剧增,而再婚人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人们对于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询问对方有关生活部分的隐私,如“家人还好吧”、“孩子怎么样”之类的话题,便很可能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因此,在不甚了解对方家庭状况的情况下,不宜贸然提及。另外,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以前这样问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没问题。要知道,现实生活的节奏及变化实在太快了。
再举一个应该回避的敏感话题的例子。一般人在大街上遇到朋友时,常常会随口问上一句:“你怎么在这儿”或“你要去哪里”这种问法也是十分不妥当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遇到这种问法,自然是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有时我可能去好几个地方;还有些时候,基于某种原因,我不想讲自己去什么地方。在这些时候如果被问“去哪里?”我会很难回答。
而且像“去哪里”这一类涉及个人活动的话题,有时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我去哪里是我的自由,问那么多干什么?”人家心里很可能这样想。因此,“去哪里”之类的话题还是不提为妙。
除此之外,大家应该了解的一个原则是:特定的场合有着特定的敏感话题,不要“误踩地雷”。这样,在一些喜庆场合,千万不要讲晦气的话题;相对地,在葬礼等场合,就不应该讲开心的话题。
有一次,在结婚典礼宴席上时,忽然有个人谈起了“离婚”话题:“千万不要离婚。我离过三次婚,对这一点太有体验了;所以我要对你们提出忠告……”这人实在是太煞风景了。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言谈。
以上提到的说话禁忌,都是在谈话中被人所讨厌的,如果我们不做这些人物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就易于被人接受。尽管你的学识不够深,经验不够丰富,反应不够敏捷,只要你不做上述这些类型的人,你仍然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去扫人家的兴。
驾驭你的谈吐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的,随着不同场合、对象和时机的变化,在一生当中你必须面对各种说话情境而不断学习,从中积累经验,以培养高超的说话艺术,成为说话高手。
总结前面所谈的说话技巧,不难发现几个学习说话的重点:从谈话的第一步,你应该从态度、眼神、身体语言和表达能力开始经营你大方典雅的说话形象;其次,你要时时刻刻保持机敏,思考说话的时机和内容,并且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再次,引导别人进入交谈,驾驭说话的流程,寻找适当的谈话题材,开启话匣子;最后,你就要知道培养高超说话艺术的几项技巧,那是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同时了解说话禁忌,即使你不是个说话高手,也知道如何不做一个不懂说话而令人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