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18320000000008

第8章 公务员需改善的心理状况(3)

这里应强调的是,作为当代的公务员,应该敢于面对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每一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的,而且适度的工作压力是激发个体工作积极性、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只要处理得当,工作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工作动力。并且要培养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己对不利情境的耐受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学习,掌握工作角色的规范。按规范行事,提高角色扮演的技能;培养业余爱好,以此作为工作压力的调节器。

改善社会压力的心理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条辉煌而又艰辛的征程的革命道路,要前进就有压力和困难。如果将这样的压力当作自己的一个朋友,就可以勇敢地拥抱它,并因这个朋友的存在而产生更强大的工作动力。

1998年3月19日,刚被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中外记者庄严宣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既包含着浓重的悲壮意味,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国老百姓和每个公务员的心中,长久地感动着全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一诺言,朱镕基总理不知承受了多大的社会压力。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第六条规定:“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秉公办事,遵守纪律,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淡泊名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惜国家资财,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就像中小学生要遵守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这是公务员务必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下面结合公务员的现实情况,对社会压力进行逐一分析。

1.在拜金主义中倒下

据新华网2004年2月10日报道《广西两任县委书记、三任县长系列腐败案警示录》:曾经的广西宁明县党政“一把手”前“腐”后继。方贡元,1991年任广西宁明县县委书记,1995年起先后任原南宁地委副书记、柳州地委副书记。据查,方受贿折合人民币49.93万元、美金1000元,非法占有企业财产5万元。闭振联,1993年起任宁明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2002年9月任原南宁地区司法局局长。据查,闭收受贿赂计人民币75.94万元、美金3000元以及价值人民币1.9万元的手表一块。汪湜波,1992年起任宁明县副县长、副书记、县长, 2002年9月起任横县县委书记。据查,汪收受贿赂人民币计69.5万元、美金6000元。欧拥军,1998年起任宁明县委副书记、县长,2002年9月任南宁地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根据已查实的情况,欧涉嫌收受贿赂31万元。

当前,一个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前“腐”后继现象,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以上所披露的四个人,他们都先后担任了宁明县的党政“一把手”,后因腐败行为而先后受到严肃查处。

近年来拜金主义泛滥,每年都有不少官员频频中招,为什么上至省部级高级干部,下到普通公务员,竞都有人会卷入各类贪污受贿大案?这就要从人的内心深处探寻其心理根源,以使广大公务员防微杜渐。

①低级需要的恶性膨胀:当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本应追求高级的精神需要;但若是贪得无厌,则会财迷心窍,铤而走险,最终踏上了不归路。

②消极情绪的自我失控:用不义之财来填充空虚的精神世界,用贪婪的攫取去满足内心的私欲,当消极情绪占据上风时,可能觉得谁都对不起自己,只有以金钱来平衡失控的灵魂。

③意志品质的缺失崩溃:丢失了党性、信仰、忠诚等构筑共产党人意志的“特殊材料”,就可能沦为“假冒伪劣”、背信弃义的下流政客。

④思维定势的异化效应:认为别人都已捞够钱财,自己不如也下水,不捞才是傻瓜。

⑤自我封闭的负面影响:表面上一本正经,嘴上说得冠冕堂皇,认为自己做得周到严密,别人不会察觉;因为拒绝对别人敞开心扉,便自欺欺人,以为自己的地位可固若金汤。

⑥防御机制的麻木弱化:人本来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可帮助一个人“三思而后行”;但随着地位的变化,自我防御机制被锈蚀、腐化,导致精神上的极度衰朽老化。

2.被诱惑四面包围

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好似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它不仅对涉世不深的年青的公务员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样,对年纪较大公务员也充满了诱惑。

作为国家公务员,要有起码的是非观念和行为准则。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够抗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这多是被“心理病毒”所感染,因为这些人缺乏的是精神心理上的免疫力。

下面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果不能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他追逐的贪婪和虚荣就是一个可怕的无底洞了,必然会有如下心态:

①生活改善的攀比心理:房子、车子、金子等高档次需求是无止境的;

②权钱交易的奸商心理:权力不用过期作废,何不做上几笔交易,也不枉做一回官员;

③官官相护的侥幸心理:上上下下都不干净,有谁会管我的事情,不捞白不捞;

④花天酒地的奢侈心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会享受是傻瓜,奢侈是地位象征;

⑤包养情人的享乐心理:何必循规蹈矩,性开放是前卫的尝试,也可调解生活的单调;

⑥公款出国的贪占心理:名利双收的事为啥不争取,可为子女留学、个人后路探个虚实;

⑦贪污受贿的占有心理:钱财总是多多益善,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得到满足;

⑧营造安乐的王者心理:有钱就有一切,营造自己的独立王国,体验称霸一方的感觉。

净化心灵,抗拒诱惑——应该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座右铭。实际上,在和平年代,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共产党人,大大多于战争年代被钢铁炮弹击中的无畏英雄。然而,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中的英雄,是为了民众、为了祖国、为了崇高的信仰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但如今被判死刑和坐牢的贪官污吏们,不仅辜负了民众和政府的信任,而且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背叛人民、背叛党的耻辱柱上,他们只有被人唾弃的下场。这些连小孩子都懂得的荣辱观念,如果一个公务员不能挂在心上,那便是一出人生的悲剧。

3.价值观的扭曲

人生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你看重的是什么,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各摆在什么位置上;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从理论上似乎可以说清楚。但一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往往就不那么明白了,许多人就讲究起“实惠、实用”来了,其实质上,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也忘记了入党的誓言和公务员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衡量一位公务员人生观、世界观的标准尺,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言行,就可能导致致命危机。下面我们剖析一下公务员的价值观是怎样扭曲的,就知道其内心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①发现“权钱交易”的秘诀:追求以权谋私,对权力的认知产生严重错觉。

②发生“王者妄想”:以为有权可以称霸,自我角色偏离,背离公仆职责,忘乎所以。

③“受贿成瘾症”: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贪婪需求恶性膨胀,为钱财不择手段。

④“关系网综合症”:以贪欲的共同目标,编织自己上上下下的关系网、保护网。

⑤虚张声势,混淆视听:以“政绩工程”做挡箭牌,掩盖自己的违法犯罪劣迹。

⑥营造自己的独立王国:煽动不正之风,拉帮结派,搅浑清正廉洁的环境。

⑦文过饰非:千方百计企图瞒天过海,忘记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起码常识。

⑧破釜沉舟,顽抗到底:运用反侦查手段与公安司法机构的调查对抗,良知泯灭。

有些贪官在被“双规”后,或处死刑之前似乎良心发现,说什么“忘本,未好好改造世界观,没有防微杜渐……”其实,无论职位高低的公务员,都必须时刻警惕自己心理素质中的任何薄弱环节。对于前车之鉴要有一种反思和深刻领悟的态度,这样就会在自己的心灵上引起震撼,而不是无动于衷。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人的心理行为是对客观环境的主观反映,多次做出正确科学的行为,也就会形成固定的良好习惯;而好习惯是一个印刻在人的头脑中的“条件反射的链索”,会不需意志努力,而及时做出正确的行为。让清正廉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是每一位公务员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如果没有了受贿贪污的“可操作性”,也就净化了人的心灵。

4.安贫乐道还是大富大贵

为什么一些公务员不能安贫乐道,而千方百计满足超高的物质欲望?千方百计、贪婪地攫取不义之财?这就需要解析其中的心理根源——

一是对公务员地位的特殊优越感,也可称为一种“官意识”,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就应该是“超级公民”;二是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有误区,以为公务员就应属于“先富裕起来”的一群;三是将权钱交易看作当然的事情,有意成为“人治”的主角,而淡漠公仆的意识;四是打开眼界后的“富贵野心”,将“高薪养廉”与不择手段敛财、贪污受贿混为一谈;五是党性、国格、人格的丢失,出现信仰危机和人格危机……

我们特别来分析一下,有些国家施行高薪养廉,其实质是对公务员的严格规范,还有相应的对腐败行为严酷的法律法规,公务员高度的责任心和终生保持高尚人格的事实。所以,对于高薪养廉,不能只看到薪酬高的一面,更应该看到这些国家的广大公务员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另一面。

5.贫富差距心理失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确实有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靠诚实劳动,日积月累,一夜暴富的毕竟是极少数。有了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便会有些人产生心理失衡。对于公务员来说,贫富差距容易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埋怨心理:工作如此辛苦、繁重,收入这样少的可怜,上级不关心下属生活状况;政府决不是无钱加薪,埋怨“低工资”制度的弊病与不公平。

②宿命心理: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或是没有赶上好机会,自己若是去经商、办企业也可能会发大财;也有的官员身体力行,在企业、商界、行会、学会等兼职无数,获得多重身份,其实质就是从各种虚职、闲职中得到钱财酬劳、享有各种特权,甚至巧取豪夺等等。

③错位心理:将自己的职位作为资本,特别愿意听到下属单位叫自己“老板”,便也以所谓“老板”自居,并在自我认同上发生错位;有的公务员自己就真的当起老板,利用行政拨款、项目经费、工程资金等吃回扣、非法投资、集资等,以从中赢取个人私利。

④补偿心理:眼睛总盯住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款,就可能产生“堤内损失堤外补”的非分之想,于是,权钱交易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例如,贪官李真被称为“是拿政治当生意做的人”。他将他平时接触的人分为对他“有用”、“无用”两类,对政治升迁有用的人,即使并不投脾气,也拉进来以为自己获得物质利益服务。

⑤悲观心理:对高薪养廉的盼望无着落,便产生对未来前景的悲观失望;因而有人便转而“悟”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各类贪污受贿现象便层出不穷。

⑥尝试心理:许多贪污受贿现象曝光,有的违法犯罪手段产生了“教唆”作用;有人就冒险尝试,一旦未被发现,就可能演变成隐藏较深的“利益集团”,且形成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官官相护,出现贪污受贿团体违法犯罪现象。

鲁迅有一句名言,说的是“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鲁迅揭露的其实就是贪官污吏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务员违法犯罪也趋向多元化,物质、钱财、情色等多样化的诱惑包围着意志薄弱的人。

作家郑逸梅说过:“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所以,关键是如果看待贫富差距,作为国家公务员,则更应关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世界经济的趋势,而不是只关注一己的私利。

当你走进公务员行列,就应该感到肩上承受的压力,做好面对各种社会压力的必理准备,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在你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一名合格公务员的必经之路。

改善不良人际关系的心理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处事容易,做人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公务员都曾经感受过人际关系紧张的心理压力,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因为在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紧张,自身又调节不当,致使事业进展不顺。

在工作中,最麻烦的事情就是跟自己的上级主管合不来。下级工作人员与上级主管的关系好似亲子的关系,上级主管要能管住下级,并且还要能够栽培和照顾下级;下级的工作人员要能尊重服从上级,并替上级主管着想。既要听从上级的指示,同时又能表示自己的意见,要达到这种关系,保持良好的双向沟通是很重要的事。过分的服从和不服从都不是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万一发现自己的领导不能适当地照顾、栽培你,或觉得上级只是在利用你,对你不公平,跟别的同事待遇有差别,就应该适当地提出,争取改善。如果说,跟上级的关系像是亲子关系的话,那么跟同事的关系则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要协助、合作,另一方面要相互竞争,这是很微妙的相处艺术。假如处理得不好,就容易产生相互嫉妒、明争暗斗的情况,这也是工作上心理烦恼与困苦的来源。同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时时能明确地商谈,调节彼此的责任与收益,是减少这方面困扰的要领。

由于现代社会里的工作环境已变成男女共同工作的情况,如何与异性同事日日相处,保持职业性的同事关系,而不随意陷入私人性的关系,以免影响自己的婚姻与家庭,这是现代人的新课题。自己时时要考虑什么是“职业性”的关系、什么是“私人性”的来往,作出明确的区别,并且注意施行。譬如要不要称赞对方、要不要向对方诉苦、要不要谈谈自己婚姻或家里的问题、要不要一起在外喝个咖啡等等,都是需要去思考与区别的公私界限。既要考虑社会的习俗与看法,更要考虑对方与自己的家人或配偶会如何反应,需谨慎行事。目前的社会里大家都很关心工作场所里发生的性骚扰、性歧视,都在强调男女相互尊重,相互保持职业关系而一起工作,这都是现代公务员所要关心与注意的事。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关系,就会产生以下的不良心理:

1.自负

自负是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事相处,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顾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