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好办事
18319600000018

第18章 办事有规则,关键怎么说(1)

俗语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办事的机遇固然重要,办事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成事有规律。有些时候,就看你怎么说,只要你采用正确说话方法,一些棘手的事情还是很容易解决的。

1.尊重别人,将心比心

社会上有一些人,他们心中没有别人,说话办事以我为核心,一切从我出发,对于别人的痛苦和快乐漠不关心。他们还时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以一种极强的嫉妒心理对待他人。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做人准则,就是从爱心出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举天下以换一己之得,牺牲千万人为满足一己之私,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成了虎狼世界!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了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人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干吗非要损人利己呢?所以说话办事想让人尊敬佩服,首先要有让人尊敬佩服的优点。否则,说人话拉狗屎,或者阳一套阴一套,长此以往,就会将自己的人格彻底丧尽,那时候恐怕人们都会对你敬而远之了。

陈嚣与纪伯为邻。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的竹篱笆向陈家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一点,恰好给陈嚣看到了。纪伯走后,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的地,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陈嚣的主动吃亏,让纪伯感到内疚,他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的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他还是会内疚的,陈嚣不愧为大丈夫,有君子之风。

为人就应该这样,低头不见抬头见,见得多,事情也多,事情多,摩擦总难以避免。遇到性情开朗的,倒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遇到孤僻内向的,也许会一直耿耿于怀。邻里之间,难免会有口角发生,这时,以宽容、谦让的姿态去处理邻里矛盾,用真诚的感情打动对方,用宽阔的胸襟包容对方,这样彼此之间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做诗一首:“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汉见信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歉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于是“让一让,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还是那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们都能像张英与陈嚣那样处理邻里关系,那么我们的街坊四邻是不是就更容易相处了呢?邻里关系如此,其他社会关系也莫不如此。

唐代名人狄仁杰出身名门,他和父亲都做过唐朝的高官,他生性憨厚,从不居官自傲,因此年轻时就得到不少长辈的夸赞,还在他当荆州都督府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奉命出使去一个很遥远的蛮荒之地,偏偏郑崇质有一个年老而且多病的母亲,郑祟质丢下老母只身远行,心里很不是滋味,狄仁杰见状十分同情,便求见作为主管长官的长史蔺仁基,对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如此,我们怎么能忍心他在万里之外还为老母担忧呢!”随即便自告奋勇,要求代替郑崇质出使。狄仁杰的举动使蔺仁基深受感动。此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两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时形同陌路,都以看对方的笑话为乐事。面对涉世未深却如此急公好义的狄仁杰,蔺仁基非常惭愧,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从头说了一遍,并深有感触地叹道:“与仁杰相比,我们难道能不自惭形秽吗?”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动,两人居然从此和好如初。不仅对情同手足的同胞如此,即使是对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狄仁杰也能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恩怨,与他们和睦相处和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后,武则天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在当豫州刺吏时,干得很不错。但还是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这人是谁吗?”狄仁杰知道,这个时候只要自己点一点头,武则天便会把那个人的名字说出来。但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个仇人外绝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为微臣有什么过错,微臣请求陛下给微臣改过自新的机会,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没有做错事,则微臣万幸,他人的谗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谁!”在大臣们之间制造不和,一直是女皇帝武则天行之有效的驭臣之道,想不到这一招却在狄仁杰面前失了效。武则天失望之余,却也不得不在心里赞叹狄仁杰的为人。

2.劝导别人,敲山震虎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生活中有人因为不得已而一头撞南墙或铤而走险,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往往就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预想不到的危害。所以针对这种状况下的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尽快地放弃不正当的想法和行为。而劝其放弃错误行为的最佳方法便是敲山震虎,专拣对方最怕的说。

在康熙年间,三藩作乱,吴三桂手下有一员战将韩大任,率部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退到福建准备攻打汀州。当时在福建与叛军作战的清军统帅康王杰书欲发兵力进剿。这时,康王的属下吴兴祚出来反对发兵进剿,主张招抚。此人见多识广,口若悬河,很得康王信任,康王也考虑到兵力不足,于是便采纳吴兴祚的意见,派吴前往叛军驻地招抚韩大任。

吴兴祚带了几个随从,快马加鞭来到叛军驻地。他一见到韩大任,便号啕大哭起来,把韩大任搞个莫名其妙,忙问缘由。吴兴祚面带悲伤开诚布公地说:“我这次来是专为吊唁您而来的,叫我怎能不哭?”韩大任忙问: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吴兴祚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将军你所以威行天下,是由于吴王对您格外器重。现在吴王把兵权交给您,深信不疑,实指望您建功立业,广占天下,可是您几年却寸功未建,损失惨重,吴王现在还能看重您吗!现在您又冒险准备攻打汀州,可汀州守军早已严阵以待,您觉得以疲惫之师攻打精锐军队能够打胜吗?如果一旦战败,吴王还能原谅您吗?所以我说将军死期已近,前来预先吊唁。”

听完吴兴柞的一席话,韩大任低头不语,沉默片刻,韩大任问吴兴祚:

“你看我归顺康王怎么样?”吴兴祚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忙说:

“我这次来就是受康王的委派来劝说将军归顺的,将军如能够弃暗投明归顺国家,当是建功立业的绝好时机。”

一番话终于说服了韩大任,使韩大任带领数万军队归附了朝廷。

铤而走险的人大多都有后悔之意,只不过在没有退路的前提下才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你能晓以厉害,并加以安抚,一般情况下是都能诱导成功的。

1977年8月,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从纽约拉瓜得机场至芝加哥奥赫本的一架班机。在与机组人员僵持不下之时,飞机兜了一个大圈,越过蒙特利尔、纽芬兰、沙隆,最终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在这里,法国警察打瘪了飞机的轮胎。飞机停了3天,劫机者同警方僵持不下,法国警方向劫机者发出最后通牒:“喂,伙计们!你们能够做你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美国警察已到了。如果你们放下武器同他们一块回美国去,你们将会判处不超过2~4年徒刑。这也可能意味着你们也许在10个月左右释放。”法国警察停顿片刻,目的是让劫机者将这些话听进去。接着又喊:“但是,我们不得不逮捕你们的话,按我们的法律,你们将被判死刑。那么你们愿意走哪条路呢?”劫机者被迫投降了。

本例中的劫机者一方面因为机组人员的抗衡和警方的追捕而无法达到预定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不清楚警方的态度而不敢轻易放下武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痛苦局面。法国警察在劝说中明确地向对方指出了两条道路:投降或者顽抗,投降的结果是10个月左右的徒刑,而顽抗的结果只能是死刑。面对这两条迥异的道路,早已心慌意乱的劫机者识相地选择了弃械投降。

对铤而走险者最忌的一招就是不留退路。俗话说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洒了油,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人乎。所以,说话办事中,凡遇有一头撞南墙的人切记不可把话说绝,否则物极必反,会把一个本来可以有挽救余地的人或事逼向绝路。

3.以理去疑,消除误会

在工作中,领导因一时糊涂或偏听偏信而怀疑误解下属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这不但会给本人带来委屈和伤害,而且会严重危害正常的工作程序,使公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用事实说话,据理力争;一个是用自己的成绩说服领导,千万不能与领导硬抗。那样领导骑虎难下,纵然错了也可能将错就错。

古时候,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汉代著名的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出给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供皇室游玩嬉戏和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何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是接受了百姓和商人的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审查治罪。那时,廷尉是专门为皇帝办案子的官员,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员就不惜动用大刑迫使犯人服罪,以讨好皇上。所以如果真要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肯定要被屈打成招。在这紧急关头,旁边有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陈稀、黥布相继谋反,陛下亲自带兵东征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关中百姓又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会是陛下的了。萧丞相不在那个时候去为自己谋大利,难道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与商人的一点小利吗?”简单一席话,击中了要害。刘邦深受感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非常惭愧。

这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凡以上述两种方法与领导争辩的,必须要为人正派,确实有突出的政绩可以作为资本,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否则,有人揭发,一旦查实,你纵有天大的神通也难免被炒鱿鱼的。但话说回来,作为下属,你办事最好还是应避避嫌疑。像上述两位,尽管是出于公心而举贤不避亲,或为了公事而得罪了领导,但有时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尽量不去贪这个嫌疑。

俗话说再好的刀伤了也不如不拉口。与领导交往办事,你最好还是不让他产生怀疑为妙,因为他的嘴大,你的嘴小,一旦他转不过弯来,你也就很难翻身了。

4.辩理有方,正话反说

有些人说话办事时不讲道理,自己糊涂不说,还硬拿着不是当理说,直气得你束手无策,俗话管这种人叫不进盐酱或四六不懂。其实,只要你把握分寸,摸清底细,心路开阔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就一定能把这种人扳回头,让他进得“盐酱”,懂得四六,按照正常的情理办事,其中正话反说有时常能收到这种效果。

春秋时,齐景公很喜欢打猎,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有一次,负责养老鹰的烛邹不小心给逃走了一只。齐景公大怒,要把烛邹杀掉。晏子听说后连忙说:“烛邹有三条大罪,不能轻饶了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齐景公点头称是。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一边扳着手指数说道:“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齐景公听着听着,听出了话中的味儿。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我已听懂你的话了。”

晏子列举的三大罪状,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说烛邹犯了三大罪,暗示如果因此而杀死烛邹会给齐国带来不好的影响,人人都能听明白,齐景公自然也不例外。正话反说的事例很多,下面的故事也是属这一类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