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会的来临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快,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10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罐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罐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则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顽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革。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的结果。成功的契机在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它的雄厚潜力,起初之际的抉择正确与否,往往便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时刻留意自己所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你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目标而去牵就成功的法则。只需在意念上作合理的修正,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经验及建议,即可走上通向成功之道。
心灵沟通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有偏差,适时地给予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样,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
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去作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选择将指引你永远走在通往成功新境的坦途上。
得与失
古希腊时,曾有一位学生问哲人苏格拉底:"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您蹙额愁眉,您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切相关的。
人生总是这样: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总有所得。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心情能够好起来吗?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想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但得到之后,终会撒手而去,化作尘土。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唱道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并不是看破红尘,客观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人都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谁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凡得到的,终究要失去。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得失中,如何才能让短暂的人生变得更富有意义和内涵。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高智商动物,在有生之年总是想得到而怕失去更多更好的东西。然而,人生不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容器,而是一个有得有失的代谢过程。
一方面,有所得必有所失。一个人的岁数在增大,生命的定数就会减少;走向了成熟稳健,就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童真;有了一个夫妻恩爱的家,就会失去单身时的无拘无束;埋头笔耕而有所著述,就会失去一般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言行举止就会失去相对的自由。这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另一方面,有所失才有所得。慈善家捐出的是一定的财物,赢得是良好的社会形象;耕耘者消耗的是体力或脑力,得到的是所希望的收获;勤奋者夜以继日所失去的是时间,得到的却是更充足的工作精力。得此难免失彼,失此可能得彼,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怕的不是得,而是失。明确了得与失的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33岁时就成了美国第一个百万富翁,43岁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独占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每周收入达100万美元。然而,他却是个只求"得",不愿"失"的资本家。一次,他托运数万美元的谷物。在途经伊利湖时,为避意外之灾,他投了保险。但谷物托运顺利,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他为所交的150美元保险费而懊悔不已,伤心得失魂落魄,病倒在床上。他的这种患得患失、锱铢计较的思想观念,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到53岁时,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已经"死了"。医生们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为他做了心理咨询,告诉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失去一定的金钱,要么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下,他对此终于有了深刻的醒悟。他开始为他人着想,热心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他先后捐出几笔巨款援助芝加哥大学、塔斯基黑人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无知。洛克菲勒把钱捐给社会之后,感到了人生最大的满足,再也不为应该失去的金钱而烦恼了。他轻松快活地多活了45岁。
生活像一团火,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烦躁。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人生就会变得和谐快乐。
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嗜取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不要得小而失大,亦不要得大而失小。
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但是,决不能为了得到金钱而失去爱情,为了得到性命而失去气节,为了取得个人功名而失去人格,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与失之间并不是绝对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得到得少;在某一方面失去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失去得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质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但在精神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有的人则在精神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却在物质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由于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绝对相同的,各人在得失上也不可能绝对相等。
心灵沟通
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也不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只是多少的问题,大小的问题,正反的问题,时间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有得有失的代谢过程。得此难免失彼,失此也可能得彼。因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