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 值
有一个在孤儿院中生活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竟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并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第三天,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心灵沟通
一件物品在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认可的情况下,才体现出它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你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你的存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不要小看、蔑视自己,懂得看重自己,懂得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使我茫然的一件事
夕阳西沉,暮色笼罩了一切。一个不起眼的瑟缩着身子的老太太迎着秋风走着。
她的身材又瘦又小,头上包着一块黑色头巾。灰色的外套已经泛黄,小小的脚上套着一双老式布鞋。一阵风吹过,老人抖得更厉害,衣衫的波动也更大了。她的头低低地沉着,几乎埋进黑色头巾里。无论灯光有多亮,我也看不清她的脸,只看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颤颤地发抖。
或许她视力太差,或许她步伐太缓。正当老人小心翼翼地盯着地面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从她左侧疾驶而来,不偏不倚,正好撞在她的身上。"噗!"一声,老人应声倒地。人行道上霎时围拢了许多人,个个都带着惊奇的神色。自行车横在地上,车轮飞快地转着。肇事者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他环顾左右,满脸不耐烦地对着老人喊:"起来!起来!"
老太太伏在地上,头垂得更低,仿佛没有听见四周杂乱的声音,两只手在地上不停地摸索着。路边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了她的身上,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她那干枯的手在灯光下更显得脉络分明,僵直如枯树枝一般。
忽然,人群里有人喊起来:"眼镜,眼镜。"她望了望四周,啊!眼镜,就在路中央。又一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车轮恰好从眼镜上辗过。可是,骑车人头也不回就扬长而去。眼镜哪能不碎?
这时,听见老人低语:"眼镜,我的眼镜……"只见一位中年妇女过去扶她起来,又把她搀到人行道上。这时,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一阵阵嘲讽的讥笑声,肇事者也若无其事地推起车走了。只有老人仍在梦呓般地喃喃道:"眼镜……"
幸好,她被车撞的伤不太重。她慢慢地,蹒跚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她确实老了,老得无力了。可是却没人肯帮助她、关心她。她,就像是残秋里的落叶。
树上又飘下了一些树叶。一阵风起,一片片枯叶漫天飞舞。
社会上至今犹存这种现象。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道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呢?
心灵沟通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一点道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那我们这个人类大家庭就会充满暖暖的春意。对危害社会公德的悖逆行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给予肃清。
六个著名的字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六个字。哈姆雷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雷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更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的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的单调、庸俗而贫乏呢?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活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我还活着!"
然而,我所见过的关于生存的最好定义却是出于另一位哲学家的笔下,他写道:"生存就是存在于和外界的联系之中。"
如果这个定义正确无误,那么,一个人的联系越广泛,他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生活的充实,即意味着不断增加联系的广度和强度。幸而我们生来就能倾心于日常工作,但是,除了从事自己固定的工作以外,我们到底还有多少生机呢?假若你的兴趣只限于你的固定工作,那么你的生命也仅仅局限于此。就其他事物而论--诗歌、散文、音乐、绘画、体育、无私的友谊、政治、国际事务--在这一切方面,你已经失去了活力。
相反地,每当你产生了一种新的兴趣(甚至取得了新的成就),你的生命力也就随之增强。任何对五花八门的事物都具有广博兴趣的人不会总是郁郁不乐的。丧失了兴趣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
培根说过:"一个人每逢失去一个朋友,就等于经历一次死亡。而取得新的联系,结识新的朋友,却使我们获得新的生命。"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是千真万确的道路,对于人的思想几乎同样如此。因为思想也具有生命:思想之所在,生命之所系。如果你的思想局限于你的工作,局限于你的物质福利,局限于你居住的那个城镇的小天地,那么,你过的就是一种狭隘而拘束的生活。反之,如果你关心在中国发生的情况,你就如同生活在中国,如果你对一本优秀小说中的人物感兴趣,你就是和那些饶有风趣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全神贯注地倾听优美的音乐,那你就会超脱现实环境,而生活在一个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世界之中。
生存还是毁灭?是热烈而充实地生活或者仅仅是生存而已?--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让我们扩大和加强我们的联系吧。我们既然活着,就要生活得更有意义。
心灵沟通
生命是高贵与美丽的,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唱歌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而大千世界,芸芸总总,比如事业、体育、科技、友谊、亲情、爱情……让你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让你感到生命的丰富和美丽,让你感到生命中勃勃的生机。所以当面对选择:"TO BE 0R NOT TO BE",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生存",然而最重要的是你要思索:如何生存?
人生的抉择
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沦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哲学家听说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难决,他就去问农民。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去想。洪水袭来,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上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听到这个故事时,我被这个农民打动了很久,我从内心探处佩服这个农民。
这个农民没有文化,也不懂哲学,更不懂人生的抉择一类的命题。因而当洪水袭来,他就没有去考虑如何抉择的问题。他只是知道要赶快救人。救人就不能舍近求远,只是尽己之力把处于危险中的人救到山坡上。
这个农民如果进行了一番抉择的话,事情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洪水袭来了,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漩涡,片刻之间就要没了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山坡上进行抉择,是救妻子重要,还是救孩子重要呢?
我想,也许等不到农民继续往下想救妻子还是救孩子的利弊,洪水就把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冲走了。
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
有人总喜欢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再三权衡利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结果,待到想好了去做的时候,早巳时过境迁,机会已经没有了。
把手头的机会抓住,这是至关重要的。最靠近你的机会,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把手头的机会抓住了,就等于把一切机会都抓住了。因为过去的机会已不复存在,而未来的机会总是要一步一步才逼近你身边的。没有到来之前,你纵然绞尽脑汁,也是徒劳枉然。
人生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在于你总是把抉择当做抉择,简单在于你别去考虑抉择的问题,只是动手去做。
人生的抉择,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文化人。可笑的是,这个没文化的农民,可以做我们这些文化人的导师。
心灵沟通
曾经有人出过一个相似的难题:如果法国卢浮宫着火了,你会最先抢救出哪件艺术珍品。人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最精彩的却是:离自己手边最近的那一件。
是的,"把手头的机会抓住,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最靠近你的机会,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
鸟与笼
青青竹林不是鸟笼,但竹片里抽出的筋骨却编织成笼,竹很痛苦,鸟也痛苦。
竹的痛苦,是遭受到切割刮削的瞎折腾;鸟的痛苦,是失去了月上竹梢的细语清风。不再歌唱的小鸟,把一肚子的怨气撒在笼中,笼就有日复一日洗不净的污物积垢。被编成鸟笼的竹,不再有高风亮节可言。
一只从未囚禁过小鸟的笼,虽空荡,却保持了自身的清纯:只作为工艺品陈列历史,不制造活生生的罪过!
一只笼,笼住鸟的扑翅躁动,就梦想着一笼天下的鸟。鸟囚笼中,是鸟失去了自由;笼囚小鸟,是笼充当了有形无形的工具。
一只禁锢鸟的笼,能囚住天下的鸟么?
笼中无鸟的日子,笼只好自己囚禁自己。
心灵沟通
竹被切割后编成笼,很痛苦,鸟笼一旦形成,便会把痛苦复加于鸟身上,还梦想着囚住天下所有的鸟儿。无鸟的日子,笼会成为自己的奴隶。这是一个很深刻的人生问题。对于那些在现实中追名逐利的人,在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下,该去如何思考呢?
互相感动
没有菜谱的酒店很多。法国巴黎拉维耶酒店不但没有菜谱,而且格外迷人。
如果你心情郁闷,你当然不会轻易向陌生人倾诉,可是这个小酒店的女主人,却能一眼从你微颦的眉头看出来。即便有差距,不要紧,女主人会像母亲一样轻言细语,问寒问暖,不厌其烦地倾听你的不如意甚至恼怒。诚意一片氤氲。
如果你喜不自禁,66岁的女主人会告诉你应吃点什么,即使你要吃很贵的菜,她也不答应你,还会告诉你小肝是高蛋白食物,苦瓜降血压。她能像你家人一样关怀你。胖人应吃什么,瘦人应吃什么,爱喝酒应适量,爱抽烟应少抽一点……她总是考虑你吃什么会对你有好处,然后想方设法满足你,你胃口不好也能多吃一点,而且绝对对你身心有益。
这个小店的这一经营特色,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人。有的顾客不仅变成了常客,还成了小店的朋友,来时总要顺便带些好菜,像给家里买菜一样。"小店看似没有特色菜,却有自己最具特色的一道菜--善意关怀。"老客人这样说。经营管理人员说:"善意奉献,才是对顾客最大的奉献。"一位记者说:"看来善意是可以传递或者传染的。"也有人说:"善意不要菜谱,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让人受用终生。"真的,谁不需要善意的滋润呢?与其说这酒店是以善解人意为特色,不如说人性中善意的魅力最动人。从利益上的互惠升华到心灵上的互惠,这样的善意最能让人互相感动。
"善意关怀"是一种人文的体贴,是一种无尚的奉献。一家酒店,如此地善解人意,如此地走入心灵,是十分难得的。
心灵沟通
没有菜谱,实际上是有人生的善解菜谱;
没有特色,实际上是有个性的最大特色。
那么,做心灵工程师的人,做家长的人,做社会工作的人……应从这家酒店的经营思想中感悟到什么呢 ?
时间与爱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种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她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在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
富裕笑说:"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见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后,长者独自走开。
爱对长者感激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回答。
"时间?"爱问道,"他为什么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心灵沟通
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目的雨,是秋日的果。没有人能丈量爱脚下的路有多长,没有人能够测试爱心中的海有多深。惟有时间,时间的目光可以一刻不停地注视着爱的身后和前方。明晰着爱的足迹,追随着爱的人们,记录着爱的故事。
忍住一份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奖励给你们两块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同样的事……20分钟后,他回来了。实验远远没有结束。他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都是当年愿意等待的孩子。
吞下一份苦,需要的是勇敢与坚强;忍住一份甜,需要的是信念和毅力。但是,并不是所有可以舍生的人都可以"舍甜"。
甜在生活中幻化成种种美丽的影像来撩拨我们。一道秋波,一句蜜语,一席佳肴,一樽醇醪……我们在"舌甘"的允诺中有一点恍惚。在娱身的"痛快"与娱心的"愉快"面前,我们常常做出错误的抉择。甜是那么粘,一旦粘在我们凡辈的身体就不肯脱离,并且甜知道人又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弱点,那就是容易对幸福上瘾。甜深谙这一点,所以它永远不愁找不到爱它的人。
甜诱惑着我们。这潘多拉盒中释放的魔鬼一停不停地念着魔咒,预备将你在心中塑成的那个完美自我掠走。
--克服一些甜,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大的人。
--忍住那份甜,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心灵沟通
"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它永远不愁找不到爱它的人,一道秋波,一句蜜语,一席佳肴,一樽醇醪……这些我们可能都想去享受,但也具有不好的一面,即预备将你在心中塑成的那个完美自我掠走。所以我们要克服一些甜,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大的人;忍住那份甜,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