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三论——做官做人做事
18318600000026

第26章 论做事 有大目标才能有大作为(3)

在极难之境能坚守观变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

曾国藩说自己一生“打脱牙之日多矣”,又说一生成功“全在受辱受挫之时”。同治五年,他在写给次子曾纪鸿的信中阐述了“能度过极困难之境,方是大英雄”的道理。他说:平常人遇到困难、挫折时便会停下来,放弃自己的目标,或绕道他处。实际上,困难时不能停下来,“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他透过古今豪杰成败的启示,得出结论说:“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一生受困受辱,打脱牙和血吞的时间很长,次数也很多,但在江西为最。

曾国藩以空头侍郎衔领兵,过去依靠湖南大力支援,由于自己的名望、地位在家乡属于一流,所以,做事还是顺一些。到江西后,只有依赖江西接济饷需。而江西巡抚陈启迈虽与骆秉璋同样缺乏才干,但气度方面则远不及骆,甚至刚愎自用。曾国藩又一如往日,遇事径行,不免干预省内行政。这样,两人矛盾愈来愈尖锐。正如曾国藩所说:陈遇事“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凡省中文武官僚晋接有稽,语言有察”,“凡绅士与我营款惬,则或因而获咎。”陈甚至不经过曾,径自指挥调遣罗泽南等军;且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巡抚如此,其下各级官吏自然仰承意旨,也处处与湘军为难,“部将官至三四品者,每为州县扑责”。曾国藩劝捐,“所给印收,州县辄指为伪。拘讯捐户”。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除了尽可能迫使陈启迈多供军饷,如奏准动支江西漕折银外,又多方联络本省士绅,如委任刘于浔办江西水师,黄赞汤主持全省捐输。黄为前刑部侍郎,位高望重,为全省士绅首领,陈启迈对之也不能不有所退让,而黄则一心依靠湘军保护家乡安全,也竭力相助湘军。至十月底止,劝捐多至八九十万两,实际支用亦达六十余万两。曾利用这些款赶造船舰,招补水勇,很快就使内河水师成为一支拥众三干多,船舰二百余艘的大舰队。此外,还在江西募平江勇四千余人,其中三千由李元度统带,其余一千多人属江西省军。由前德安知县刘希洛管带。再加上塔齐布、罗泽南两军八千五百人,在江西的湘军就多达一万六千多人。

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暗中搜集陈启迈材料,并于六月专折奏参。文俊接任巡抚后,紧张关系虽有所缓和,但仍然矛盾丛生,曾国藩的处境并无多大改善。与曾积怨甚多的王鑫也说:“涤帅遭际若是,真令人急煞。”“涤帅所处真是不易,其尤难者仍是饷项一节耳。”曾国藩之所以有如此景况,问题在只有军权,而不能如胡林翼以巡抚统辖地方之权去筹饷。正如曾国藩所说:“军事非权不威,非势不行,弟处无权无势之位,常冒争权争势之嫌,年年依人,顽钝寡效。”

在军事方面,曾国藩也陷于明知被动,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中。

二月中旬,咸丰帝两次令曾国藩回援武汉,甚至令曾自己领军赴援。曾国藩回奏:“论天下之大势,则武昌据金陵上游,为古来必争之地;论行兵之常道,则上下皆贼,而臣军坐困于中段,亦非万全之策。”同时,客观上大举西援,与太平军争夺武汉,困难甚多。因为这势必要撤九江城下攻城军西上;那九江、湖口太平军不全力西进两湖,就会南下江西腹地;且军饷不足,江西不能筹给开拔费,湖北胡林翼军欠饷甚多,无力再供给西援军。因此,他认为“与其千里驰逐以饷匮而致意外之虞”,引起部队哗变,不如株守江西,徐图改变局势。

塔齐布的死亡,使曾国藩一时无法摆脱被动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湘军第一支劲旅塔齐布军从此离心离德,锐气大减。内湖水师的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在遭到这一连串打击之后,曾国藩又面临新的难题。七月中,收复义宁后,罗泽南又上书曾国藩力主进援湖北,争夺武汉,并以此自任。他如此积极,固然是从战争全局着眼,但也希望摆脱江西困境,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在这之前,继胡林翼之后,骆秉璋也奏调罗军援鄂。这对曾国藩无疑是一个巨大压力。当时曾国藩直辖只有塔、萧、罗、李四军,前两军已大非昔比,战斗力锐减;李元度军新建,未经大战,战斗力不强,只有罗泽南军正在旺盛时期。这样,罗军西调,就会使曾国藩因失去惟一劲旅而处境更加困难。如坚不允调,则不仅武汉收复无期,湖北战局好转渺茫,甚至会危及湖南;且将使骆、胡耿耿于怀,大拂罗的兴头,从而导致内部矛盾加剧。两相权衡之后,曾国藩终于忍痛令罗泽南军八月西援,并增派原塔齐布军彭三元、普承尧两营随行。主力部队五千人西行后,曾国藩再也无力进行扭转被动局面的尝试,只能坚守观变,处境更加艰难。

立世大智慧

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自己就打败了自己。

生活讲求“勤”、“俭”

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种旺气。

——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一生不怕死。都是事实,乾隆帝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矣。”曾国藩以书生带兵作战,既不爱钱,又不怕死,湘军得此领导人,故能树立规模,取得胜利。

曾国藩的时代,还是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制度最稳固的时代,所以,他对于勤俭治家一事,是很关心的。

曾国藩曾说:子姓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淫佚矣。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

他对于妇女的勤劳,也是很关心的。他说:

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妇,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佘,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但他对于一个人的勤,并不主张立时做到,主张慢慢养成习惯。所以,他说:

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但须教之以渐,渠系富

贵之女,未习劳苦,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大骤,则难期有恒。

对于勤劳,他又举出若干例子:他说:

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惰。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在“俭”字上,曾国藩更有过人之处。

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教友的家庭。等到自己结婚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过去一样,不稍改变,这是任何人都不易办到的。

曾国藩的日常生活:

先说食。曾国藩的日常饮食,以一荤为主,非客至,不增一荤,时人称之为“一品宰相”。

次说衣。他做了总督,他的鞋袜,规定由太太及媳妇女儿制作。晚上,老太太、媳妇、女儿,规定要绩麻纺纱。

次说住。哥哥做总督,弟弟做巡抚,客人子孙增多,旧屋不敷应用。九弟新建一屋,费去三千银两,曾国藩闻之不乐,驰书责九弟曰:“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因此,终其身未履新屋一步,卒于两江总督任所。

儿子曾纪泽新婚,曾国藩特驰书与其子嘱其转诫新妇,要学习纺织酒食二事,要亲下厨房,讲求做酒食小菜。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其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还要绩麻纺纱,很少间断,以此视达官贵人、豪富人家妻女的生活,真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传,曾国藩三十初度时,曾制添青缎马褂一件,家居不轻着,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故藏之三十年,衣犹如新。

从这些事例,可以想见曾持身治家之俭,实可以风末俗则挽颓风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6月任四川正考官,11月回京复命。曾国藩居在京都四年,景况很苦,生活俭朴,但对于穷困和疾病死亡的同乡,必尽力资助,从四川回来,得到俸银千元除寄家之外,拿出一部分钱来救济贫困的亲友,他在家信中说:

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大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大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绵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别如?自孙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可何若矣!这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国藩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对于职务十分尽责,他这种勤恳廉洁的精神,很为一般人所钦佩,他说:现在衙门诸事,男俱已熟悉。各司官于男,皆甚佩服。上下水乳交融,同僚亦极协和。男虽终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为此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

以这种不苟不懈的精神,廉洁的为政,无怪博得当时京都的盛名了。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是一个治家的能手。他的治家方法,第一要早起;第二要打扫清洁;第三要诚修祭祀;第四要善待家族邻里。此外,对于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等事,亦无不注意:因此,曾国藩便将这些事,编成“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个字,这就是曾国藩治家八宝:

(1)早:提倡早起,养成勤劳习惯。

(2)扫:按时扫除,培植卫生环境。

(3)考:虔诚祀祖,务使民德归厚。

(4)宝:亲养邻里,保持团结精神。

(5)书:教育子弟,增进国民智慧。

(6)蔬:种植蔬菜,供应家庭食用。

(7)鱼:饲养鱼类,充实活泼天机。

(8)猪:繁殖猪畜,扩充生产副业。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曾国藩的理想家庭,是八宝之家,生机活泼。自从曾国藩的八宝主意一出,湖南人民争相仿效实行,蔚成风气。

曾国藩持俭有恒,终身不渝。他常常不厌其烦地说:

闻家中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官之恶习,誓不为之;不科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李翥汉言:“照李希帅之样,打银壶一把,为炖人参燕窝之用,费银八两有奇,深为愧悔。”今小民皆食草根,官员亦多穷困,而吾居高位,骄奢若此,且盗廉俭之虚名,惭愧何地!以后当于此等处,痛下针砭。

照料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他教训他的儿子曾纪泽,也不外勤俭二字。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一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又怕家里人对于他的勤俭二字记不清楚;所以,他把这几件事编成一歌。他说:余与沅弟谓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宝者星冈公尝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他自己是贫苦出身,他的弟弟也都是吃过劳苦的。只有他的子侄从小生在仕宦之家,不晓得物力艰难,这是他最担心的。他说:

余在京十四年,从未得人二百金之赠,余亦未尝以此数赠人,虽由余交游太寡,而物力艰难,亦可概见。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盲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吾函以“傲”字箴规两弟。两弟犹能自省自惕;若以“傲”字告诫子侄,则全然不解。盖自出世以来,只做过大,并未做过小,故一切茫然,不似两弟做过小,吃过苦也。

立世大智慧

曾国藩生在湖南山间,从小劳苦,所以能够勤俭,这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但是,当他做了高官,仍不渝勤俭的初衷,这种毅力和见识,实在是不容易的。

不求奇功,但求稳着

“兵,犹如火,易于见过,难于见功。”与其因求神速而立即风过,不如但求稳慎而渐缓见功。

——曾国藩

曾国藩认为一生当求稳,不可过急。他于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起,至同治三年四月初五日中,五次告诫曾国荃道:“望弟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务望老弟不求奇功,但求稳着。至嘱!至嘱!”其实,只过了一个多月,金陵就被湘军占领。曾国藩在临胜前的这些叮咛,因是针对急功贪利的曾国荃的一剂攻心药,同时也说明,“稳慎”在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他称赞萧启江道:“阁下一军,向以‘坚稳’二字著名。”咸丰十年正月,当湘军正在迅速进军时,他写信给胡林翼说:“十一日全军获胜后,罗溪河实已无虞。山内一军,其妙无穷;脑后一针,百病皆除。但此后仍当以‘稳’字为主,不可过求速效。”

曾国藩是非常反对速战速决的。尹杏农曾两次写信给正在“剿捻”前线的曾国藩,借指责周亚夫委弃梁孝王的故事,力陈“兵贵神速”之义。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接受一个幕客的建议,让梁国与精锐的吴楚大军接战,而自己壁于昌邑,深沟高垒,只出轻兵至淮泗口,绝吴饷道。吴楚军经过与梁国之战后,锐气大挫,且饥饿不堪,勉力向周亚夫军挑战时,周亚夫又坚壁不出,只得引军而去。这时,周亚夫立发精兵追击,一举而破吴楚大军。曾国藩在回信中盛赞周亚夫这种深沟高垒,后发制人的战术。并说:“国藩久处兵间,虽薄立功绩,而自问所办,皆极拙极钝之事,与‘神速’二字几乎相背,即于古人论兵成法,亦于千百中而无什一之合私心。”为什么他做“极拙极钝之事”?因为他认为,“兵,犹如火,易于见过,难于见功。”与其因求神速而立即风过,不如但求稳慎而渐缓见功。曾国藩赞曾国荃说的两句话为“良为至论”:“稳扎稳打,机动则发。”然后,马上补充说:“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字尤不易到。”故须极力追求,处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