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三论——做官做人做事
18318600000024

第24章 论做事 有大目标才能有大作为(1)

事事从小处做起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

——曾国藩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积累有素,厚积而薄发,一旦机会到来,乘势而上。除非动乱之世,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的发展往往打破既定程序,就一般性而言,都从日积月累中戒就。曾国藩历来将眼界宏大与小处入手相提并处,认为二者缺一不可。他还特别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和宰相身上,印证他的结论。他曾有过这样的精采之论: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周文王是中国难得的圣人,但自早晨至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周公是夜以继日,处理政务直到天亮。这些圣贤勤劳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敢怠慢!诸葛亮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保存起来作为有用之物。朱熹曾说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能够有所作为的。秦始皇用石来量书,不处理完毕不入睡;魏明帝自己代行尚书事,隋文帝批文件无暇吃饭,令卫士送餐,这些皆为后世所讥笑,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我认为天子或可以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的事,不知,问刑狱的事,尚不知,未可以为人臣效法也。大凡建功立事,一定以亲眼所见者为有效。如有车必见其车具,如有衣必见其襟袖,若为广见博闻的君子,必见其著述满家,手稿累筐。若为躬行实践的君子,必见其面色之兴奋,徒党对他的感慕。如果善于治民,必见其所居之民高兴的地方,离任时老百姓会十分眷恋他。假如善于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根据,而但凭心所揣度者为高,则将以空虚浅薄为哲理,而轻视务实,以崇尚空泛为贤能,而耻笑勤奋谦谨,何异于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稀里糊涂之中。亲者贤者,皆被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希望大业之成,不亦慌谬吗!孔子许诺仲弓为重要人才,而雍正以居敬为奉行简约之本,都一定是因为能够勤敬才无废事的。

我朝宣宗道光皇帝,临朝三十年,勤政法祖。每日寅正而始,阅览章奏,卯正而毕,事无滞留。1849年,圣上身体欠佳,自夏至冬,仍带病治事,不趋简便。1850年2月25日,始命皇四子代阅章奏,召见大臣。即今咸丰皇帝也。盖以七十天子,重病半载,其不躬亲庶政者,仅是生前病重的那一刻。为人臣者,其敢自暇自逸,以不亲细事给自己开脱吗?

曾国藩还从细微处做起,总结出成功人生应谨守的六个原则: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认为他的弟弟曾国荃虽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写信劝道: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特不作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再其次,则送情宜减,所渭用之者舒。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立世大智慧

事事从小处做起,则大事可成矣。曾国藩说:“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就是这个意思。

不拘泥于过去的做法

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以往成败

——曾国藩

唐太宗有三面镜子,其中之一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有效法古人的传统。尤其是遇到大是大非,以及难以决断的疑难事时,往往从老祖宗那里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编纂,也是让宋代皇帝吸取历史经验,作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经验都靠得住的,如果一味法古,拘泥于过去的做法,那也是很危险的事。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他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汉景帝时渚侯王势力极大,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很快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他们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叛。这时,当过吴王丞相的爰盎向景帝建议说: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就会罢兵。景帝因事出仓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晁错因此被杀。但叛军并没有罢兵,继续进攻,景帝知道自己上当,连忙加强军事部署,最终将叛乱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后,由他的长孙朱允蚊即帝位。他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黄为名,起兵反抗。这时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议,诛杀齐、黄,换取燕王罢兵。建文帝没有采纳。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受到族诛。

第三件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时吴三桂等坐镇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议康熙撤藩。大学士明珠也赞成,但另一位大学士索额图反对。康熙认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决定撤藩。吴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乱。最多时已占领了江南大部分省分。这时,索额图建议杀掉提出和赞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为然。经过八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曾国藩认为:“此三案者最相类,或诛或宥,或成或败,参差不一。士大夫处大事,决大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可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曾国藩还通过观察,得出亡国之君从其一些做法上能够看出来。唐昭宗的例子他认为最能说明问题。

唐昭宗时王室衰落,地方军事统帅各自拥有重兵,对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为,想发兵讨伐李茂贞,并责成宰相杜让能主持军务,杜让能再三辞谢,言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弭七国之祸。不久,李茂贞进逼兴平,朝廷禁军败溃,京城大震。茂贞上疏请诛让能。让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与卿决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不久赐自尽。曾国藩认为“斯则无故受诛,其冤有甚于晁错、齐泰、黄子澄。昭宗既强之于前,复诛之于后,此其所以为亡国之君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曾国藩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对过去的事很后悔,他说:国藩在军时,有一时与人定议,厥后败挫,有时将过错归咎于人,有时还露出不满的样子,都是因为见理未明的缘故耳。”

曾国藩还通过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的结论。他说:后唐潞王虑石敬塘之将反,李崧、吕琦劝帝与契丹和亲,薛文遇沮之。帝欲移石敬塘镇郓州,文遇全力赞成。厥后敬塘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见薛文遇曰:我见此物肉颤,几欲抽佩刀刺之。曾国藩得出结论说:大氐事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立世大智慧

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

保持倔强以砥励志向

修身养性以少恼怒为本,办事以能够得欢心为本。

——曾国藩

俗话说“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胸怀、气度。人的职位越高,气度应该越大,二者是正比关系。曾国藩最爱读《资治通鉴》,他十分钦佩唐代宰相,认为都有胸襟,所以,国家气运旺盛。他总结了开国宰相与中兴宰相的不同,认为,前者必须见识远略,有大胸襟、大气度。中兴宰相则侧重于具体事务,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曾国藩还特别注意到:古往今来的大失败者包括那些英雄们,也都败在不能“降龙伏虎”上,即不能自我控制,没以气度。

1863年3月9日曾国藩在给他的九弟的信中说:

肝气来时,不仅不能心和气平,而且丝毫无所恐惧,确有这种情况。别说你处于盛年这样,就是我逐渐衰老,也常有肝火不可遏制的时候。但应强迫自己抑制,制住怒气,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多少英雄豪杰小能过此两关,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关键要抑制,不让他过盛。降龙养心,伏虎养肝。古圣贤所讲的去欲,就是降龙;所讲的戒怒,就是伏虎。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血气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不让我们的欲望戕害我们的身体,性命罢了。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能少。建功业写文章都离不开倔强,否则,柔靡二字一事无成。孟子所讲的至刚,孔子所讲的贞固,都要靠倔强养成。我们兄弟都继承母亲的性格颇多,好处也正在倔强。如果能制住怒气以保养身体,保持倔强以砥励志向,就会前途无量。

在他的弟弟处于危难的时候,曾国藩又以去忿欲和存倔强以勉励。他在1864年5月25日《致沅弟》信中说:

在我的中庭有八块堂匾,它的跋中说:修身养性以少恼怒为本,办事以能够得欢心为本。弟积劳成疾,应当特别注意少恼怒。纪泽对待你像侍候父亲那样,你应当感到特别高兴才是。

数日后曾国藩再次给其弟国荃写信:

初十日接到你初七日申时来信,对我初四日所谈苏州、上海整顿粮饷一事,分析规划得非常详细明白,高谈阔论,可慰可敬。弟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好言相劝;即使弟弟自己发生愤怒和激动的时候,也常常马上收敛。用这种看法推知弟的道德和器量是不可限量的,后福也是不可限量的。大致担任国家大事的人必须有气度,忧虑之气积于心中就变成了负担,所以说,倔强到了极点,就不能不流露出愤怒和激动。以后,我们兄弟动气的时候,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劝诫,保留住倔强的品质,除去愤怒激动的情绪,就可以了。

曾国藩的倔强,在他兵困祁门时有充分的表现。1860年,曾国藩驻扎在祁门。当时安徽南北十室九空,从金陵到徽州八百余里,遍地都是太平军,没有哪一天没有战斗。徽州刚失陷时,休、祁一带大为震惊。有的人劝曾国藩将军营移到别的地方,他说:“我初次进兵,遇到危险就退却,以后的事情怎么说呢?我离开这里一步,就没有死的地方了。”何等的倔强!敌军到后,四面围攻。他亲笔写下遗嘱,营帐上悬挂佩刀,从容布置迎敌,没有改变平常的态度。死守了二十来天后,征召鲍超一起大战一场,将敌军驱赶到岭外,他的幕僚曾总结说:以十余年来共同诛杀未果的狂妄“敌军”,曾国藩领军四年,就依次予以荡平,都是因为祁门刚开始时的倔强和不胆怯,才能够使敌军胆寒,而振作士气。

当曾国藩的弟弟也面临着他那样最需要倔强的时候,他及时地送去了,他说:

“难禁风浪”四字条幅已完好归还,我很高兴。古来豪杰皆以这四个字为大禁戒。我们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当做大的羞耻。因此,男儿立身行事,必须有倔强的大丈夫气概,仅几万人被困于城下,士气最容易消沉,弟能鼓舞起数万人的刚气,而长久不使它消沉下去,这正是你比别人高明之处,更应当在这些地方下些功夫。

曾国藩说: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但强毅与刚愎不同。古人说:自胜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好,皆自胜之意。如不习惯早起,而强制天未亮即起;不习惯庄重尊敬,而强制参与祭祀仪式;不习惯劳苦,而强制与士兵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就是强。不习惯有恒,而强制自己坚定地持之以恒,这就是毅。不这样做却以气势胜人,是刚愎。二者表面相似,其实有天壤之别,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曾国藩在处世中把大度与戒怒、宽容与倔强揉合得如此贴切,而又把强毅与刚愎区分的如此明晰,真可谓处世之楷模。

曾国藩还把度量的大小列为区分君子小人的又一重要标尺。他说:“所谓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致使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此皆量褊而易以滋疑者也。君子则不然,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展;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以此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不顾是非的掣肘,是常见,并最易引起相互报复而结仇的现象。曾氏在面对这类情况时。正是秉着宏其度、反求诸己的精神去处理的。1862年,他同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沈要扣下应解湘军的厘金自用。除了双方上报朝廷裁定外,曾氏这样解剖自己:“日内因江西藩司有意掣肘,心为忿恚。然细思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诛锄异己者,权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已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几乎!”当时,曾国藩正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统辖包括江西在内的四省军务,巡抚也归其“节制”之列。此事,虽最后由朝廷裁决,但其严于责己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更易于与人精诚合作,共成天下大事。

立世大智慧

建功业写文章都离不开倔强,否则,柔靡二字一事无成。孟子所讲的至刚,孔子所讲的贞固,都要靠倔强养成。我们兄弟都继承母亲的性格颇多,好处也正在倔强。如果能制住怒气以保养身体,保持倔强以砥励志向,就会前途无量。

咬牙立志、徐图自强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

——曾国藩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一般而言,人都有承受压力和困难的潜力,但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就是识别一个人能否胜任做大事的标准之一。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后人评价曾国藩“坚忍成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梁启超就说过:凡古来能成大事的人,其自治力、忍耐力必定是很强的。欧美各国的人不必议论,古代的人不必议论,就说最近之人吧。曾国藩自少年始就有吸烟和晚起的毛病,后来,他决心改掉这个毛病。开始时毛病很顽固,很难改掉。曾国藩视之如大敌,决心彻底克服才肯罢休。曾国藩以后能率湘军攻克盘踞金陵十余年的太平军,与他能改掉十余年的陋习是同一种精神去处理的。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讥讽、嘲笑、轻蔑甚至侮辱,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咬牙立志、徐图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