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阅读西藏
18315900000085

第85章 神山冈仁波钦

从巴噶西行到塔尔钦,也叫大金寺,就到了神山冈仁波钦脚下,这里是转山的起点和终点。

冈仁波钦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一说6714米),山顶呈金字塔状,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它们与一横向岩层构成佛教“卐”字格。“卐”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钦峰经常被缭绕的白云遮蔽,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钦在多种宗教中拥有神圣的地位,据说全世界已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尊奉它为世界的中心,并虔诚地信仰它。每年到这里朝圣、转山旅游的中外信徒、游客成千上万,虔诚的信徒则不远万里叩着长头,用长达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朝拜神山。

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现实的山。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钦,就是那座须弥山。冈仁波钦,藏语意为“雪山之宝”。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尚在人间时,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神山周围,时值马年,因此,马年便成为冈仁波钦的本命年。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通往神山的一条条道路上,形成了令人感慨的永动流。西藏许多信教者将冈仁波钦的图片与佛像供奉在一起。冈仁波钦不仅是一种自然美的象征,而且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

神山有两条转山道,外圈也即大转山道围绕冈仁波钦,长约57公里;内圈即小转山道围绕冈仁波钦南侧的因竭陀山。朝圣者必须先转外圈13圈后才能转内圈,这样转下来,如果是磕长头,真得经年累月。

大转山道沿途的圣迹很多,走着转一圈需要两三天。

第一天清早从塔尔钦出发,往西爬坡一两公里可见一个大玛尼堆,休息一下,顺便欣赏身后广阔的巴噶草原风光和纳木那尼雪峰。继续前行,进入拉曲峡谷,看到著名的“双腿佛塔”,从它两条“腿”之间的“门”走过,在右侧的草甸上竖着一个大旗杆,上挂阿里法王大经旗。这一带称为“色雄”(金盆),每年藏历四月十五要在此举行隆重的换旗仪式。

色雄滩中矗立着的旗杆高24米,直径0.3米多,用带毛的生牛皮裹着柱身,看上去像一支巨大的船桅。旗杆底部深深埋于土中,周围堆着许多大石块,用以加固。几根粗长的绳子将旗杆向四方拉紧固定,以防狂风吹倒,绳子上缠满了五彩经幡。旗杆顶部有个黄铜顶子。

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神山换经幡仪式。届时来自阿里各地和西藏各地,甚至全国其他藏区的藏族同胞,纷纷来到神山脚下,周围的河谷顿时成为一座帐篷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香客也赶来,不大的冈底斯宾馆立时爆满。

晌午时分,大旗柱右侧一顶白色帐篷中传来清脆的法铃声,冈底斯南麓的江扎和西面的确古两寺的祭祀典礼开始了。主持人手捧洁白的哈达,缓缓走向大旗柱。他的行动似乎是无声的命令,人们也一起拥过去,拉着绳子。主持人沉默片刻,高声喊出口令。人们将巨大的木杆缓缓地放倒在地上。众人蜂拥般奔向旗柱,顷刻之间,旗柱上的经幡旗被抢得精光。外国游客也纷纷挤进闹哄哄的人群中抢,还如获珍宝一样揣进怀里。据说,在大旗柱上挂了整整一年的经幡能消灾解难,而法力最大的莫过于柱顶上的哈达、经幡和各种香料。

旧经幡已摘下,有关人员将缝好的崭新的经幡、哈达等披挂于旗柱上,众人也将各自准备的哈达等敬献给神山的物品拴挂在旗柱上。主持人再一次手捧哈达,走向焕然一新的旗杆。一声令下,人们齐心合力,将旗柱半竖起来,部分人用准备好的木架将其顶住。此时大旗柱头朝曲古寺,说是为了让它朝拜该寺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能重新站起来。

翌日早晨,两寺僧众早早排成长队,开始缓缓转柱,诵经祈祷。领头的是江扎寺活佛。他身着黄色缎袍,头戴垂穗宽边大圆帽,手捧哈达,一脸的严肃认真。在众人的努力下,大旗柱又站了起来,人们齐喊“拉加喽!(愿神胜利)”祝愿神山保佑天下太平,人畜安康。此后人们纷纷烧起桑烟,把大把的风马旗撒向蓝天。顿时,烟雾弥漫天空,纸片落满大地,人们激动的喊声与祈祷声震耳欲聋。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紧闭双目,虔诚地在朦胧的烟雾之中向着神山和旗柱磕头礼拜,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神山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显得更加吉祥。从这天起,新一年的转山开始了。

神山大转山道周围有确古寺、哲热寺和祖珠寺几个小寺,小转山道周围有江扎寺、色龙寺等。寺虽小,但每个寺庙都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转山一定要拜这些小寺,这是转山的一部分。

离开“色雄”走大约9公里到达确古寺,寺院建在拉曲河西侧的峭壁上,很小,里面供着自然形成的石佛,还有两个不知什么年代的大象牙。拉曲河上架着一座小桥。路在桥边分成两条,河东岸的路较好,但稍远一些,大约11公里。爬一段坡后,到达哲热寺。哲热寺在冈仁波钦峰的北面,非常小,所谓“寺”,不过是个修行洞。这里是转山的折返点,白龙河、仲曲河和卓玛拉曲在此汇流。哲热寺可以住宿,第一天的转山到此为止。

第二天的路途比较艰辛。从哲热寺出发东行,开始爬山,8公里路海拔升高800米。中间经过四级台地,第二级台地是“天葬台”,第三级台地是奇形怪状的乱石滩,第四级台地最难爬,到达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山口有玛尼堆,一大片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山风中飞舞,转山人都要在此停留,磕头、挂经幡。如果有幸能在这里观看神山的日出,将会给你留下永生难忘的体验:神山渐渐被金光照耀,白里见红,红白相映,仿佛巨人醒来,抖擞一下精神,立刻神采奕奕,惊人地雄浑壮丽,不愧为万山之神。

传说中冈仁波钦原为苯教神山,后来佛教大师米拉日巴与苯教徒那如本在此斗法,结果佛胜苯败,神山也自此易主。卓玛拉山口附近有些斗法时留下的圣迹。

苯教俗称黑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阿里一带,它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苯教在吐蕃王朝前期占统治地位,佛教传人西藏后,佛苯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公元8世纪后苯教势力渐衰,后吸收了佛教部分内容,繁衍教理教义,发展成为定型的一个教派。转山时,藏传佛教徒按顺时针方向转,苯教徒与之相反,他们沿逆时针方向转。同理,佛教的“”字符是顺时针方向转,而苯教的是逆时针方向转。

卓玛拉山口风很大,不宜久停,休息一下就要赶紧下山。下山的这段路非常陡,是整个转山途中最危险的,必须格外小心。下到山脚,路边有巨大的玛尼堆,还有一块上面涂着红色脚印的大石头,传说是米拉日巴的脚印遗迹。

过了这一带,就进入大片草甸,草甸中流淌着无数小溪,转山的人有时要涉水或从石头上跳过才能继续前行。这样沿着溪流走到门曲河边,休息一下,向前不久就到了帐篷茶馆。如果走得慢,到达这里天色已晚,可以在此住宿。走得快的最好到前面的祖珠寺住宿,那里条件好些,而且周围有些景点可看。

第三天比较轻松,过了峡谷口就来到开阔的巴噶草原,草原上有几座玛尼堆,行走中可以遥望巍然屹立的纳木那尼峰。纳木那尼峰又叫“神女峰”,藏语意为“圣母之山”,高7694米,是阿里地区的最高峰。它方圆约200平方公里,山脊上排列着数十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峡谷中倾泻着巨大的冰川。传说纳木那尼峰是喜马拉雅五神女峰之一,主掌智慧福寿。

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转山人已经疲惫不堪了.好在前面就是终点——塔尔钦。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钦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好在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