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曲东行,沿黑昌公路(317线)可以到达藏东重镇昌都。
过去,这一带叫作“三十九族地区”。因为元朝时,青海蒙古族霍尔三十九个部族迁居今索县、比如、巴青、丁青境内,这个大集团活动的范围就称“三十九族地区”。明朝中叶后,三十九族地区归附占据在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和喀尔喀部。1637年又为蒙古和硕特部据有。1732年清政府将三十九族地区暂划归西藏管辖。1751年又将该地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理。191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此设霍尔基巧,管理各部落。1942年撤销霍尔基巧,将三十九族地区划分为6个宗。总之,过去这一带由蒙古人统治的时间比较长,受蒙古文化影响比较多,留下很多痕迹。比如,“霍尔”就是过去藏族人对蒙古人的称呼。索县的“索”,藏语意思是“蒙古”;“巴青”藏语意思是“大牛毛帐篷”;“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群”。现在丁青县属昌都地区,索县、比如、巴青属那曲地区。
这一带历史悠久,民风古朴,自然景观多姿多彩。
藏北东部各县的群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天然溶洞,最著名的是巴青的梅木溶洞。溶洞洞口在半山腰,洞洞相套,幽深莫测。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阿”字,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滴哒、滴哒”的水珠滴声在洞中格外清脆悦耳。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还有许多天然佛像。溶洞大小相套,深不可测。民间传说一条洞长100多公里,另一条长达200多公里。该洞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探险价值。由于尚未开发,游人不可轻易进去。
藏北牧区有辽阔的草原和湿地,怒江及其支流那曲、索曲、嘎曲从这里流过,两岸风光险峻,布满原始林区。每逢夏季,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山下沧海碧波、蓝天绿草,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