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战士,如果活到将来,有谁敢说他们之中不会有将军、部长、博士?可他们刚刚活到新中国的好时辰,就告别人间,把蓬勃的生命和美好的理想,托付给活着的人们,化做向四化进军的足音和号角,化做一对对倩影在湖面荡舟的安宁和温馨……”
这扣人心扉、感人肺腑的叙述和议论,为听众创造出了一个动人的意境,把演讲自然地推向高潮,使许多听众不禁潸然泪下。
3.“豹尾”雄健有力、言止意长
回味无穷。明代学者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明代学者黄政枢也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春觉斋论文》)可见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如果演讲的开头和高潮很精彩,结尾又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则是锦上添花,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发表的《斥腓力演说》这样结尾:
“敌人正在对我们铺罗设网,四面合围,而我们却还呆坐着不求应付。同胞们,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采取行动。当雅典的航船尚未覆灭之时,船上的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就一切都会同归于尽……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要为自己而战斗。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入题、破题、点题
演讲的入题、破题与点题是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人们选定一个演讲题目之后,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这个题目如何进行结构,如何尽快将自己对题目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这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都关乎演讲的成败,也都同“解题”的方式——入题、破题和点题紧密相关。“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演讲也同样如此,抓住了与入、破、点题相关的“字与义”,也就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从而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1.入题要快
入题要快而毫无疑义,欲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就是“快”;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效。欲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要开门见山,以期迅速将听众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起初草稿上是从马克思夫人的逝世说起,进而才进入自己的题目。在客观和冷静的叙述中,难于将听众迅速地引领入规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后来的定稿中,他采用单刀直入的入题方法,直接讲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这样就迅速将听众引入到沉痛和肃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种缓慢的节奏强多了。
其次是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前面我们强调入题要快,并不是说所有入题都以“开门见山”这样“直”的方式为佳。其实,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求一点逻辑悬念,方才有利于入题的引人入胜。
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有一篇叫做《人呵,认识你自己》的演讲,主讲人给自己划定的题目是“人与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可是一开始,演讲者并不直接挑明这个题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话,讲了个“司芬克斯之谜”的引子:“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继而话锋一转,问道:“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最后他自己答道:“人类面对着的有三大难题——人生、社会和人自身。”这就是“转折式入题”了,它使自己的入题显得有些跌宕,有些波澜甚至悬念,一点也不平铺直叙,自然能引起听众的关注与兴致了。
最后用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引出自己的题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指以对比、对照和映衬之类的修辞手法,来引领和导入自己的话题。
有一篇名为《论男子汉》的演讲,一开始,演讲者的话似乎跟一般的谦辞没什么两样,颇有离题之嫌。因为,他一口气就洋洋洒洒叙说了四个“为难”之处——我一点也不明白主办者的意图何在,这使我感到为难,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今天,我是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人容易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况且,刚才前面的几位同学又作了精彩的演讲,热烈的掌声可以作证,这给我增加了压力,算是我遇到的第三个困难。不巧得很,我本想凭手中这么一张卡片作一次演讲,却忘了戴眼镜了,想把它放在桌上偷偷地看几眼也不成了,这就是我的第四个困难。乍一看,这开场白颇有些饶舌的味道,岂料到,那演讲者讲罢“第四个为难”之后,话锋突然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订的题目了——但是,我并不胆怯;相反,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这个讲台上来,我就必定能够鼓起勇气,竭尽全力,让自己体面地走下台去!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这样“论男子汉”特有的“勇气”之题目,便同一开始的“胆怯”与“为难”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风趣盎然,听来令人解颐。这样的入题,不是做到了“辞明义见”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2.破题要准
破题要确而奇,演讲中,入题并不等于破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入题只是引导进入设定的题目或论点的方式,而破题则是提纲挈领地进入各个论据或阐述的要点之中。这就好比说,它们二者一个是树冠,一个是树冠下的主枝。破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决定“主干”的发展方向,让听众对演讲初见端倪,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见,破题可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演讲者的思路走,是关乎演讲成败的又一重要环节。大致说来,我们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做到破题的明确与奇诡或奇趣的有机结合。
首先,立一个定句并加以强调,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或“标志语符”,以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论男子汉》的演说中,作者为了论述“男子汉”最突出的特征——勇气,故意使用了“勇”的对立物,即一个“难”字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当然,这个标志字符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且听他是如何表述的:“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做男人难,做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也!但男同胞们是欢迎这个‘难’的,正因为其难,才富于挑战,才能显示勇气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其次,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的目的,并给人以警醒、新颖的意境和感受。道格拉斯在《谴责奴隶制的演说》中,入题时使用了提问的方式:“为什么今天邀我在这儿发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下去他没直接指出“废奴”这个主旨,而是聪明地选择了“国庆”,以及与全体美利坚公民欢乐气氛相反的心情的词儿——“凄凉”来破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听众的同情。他在叙述了国庆意义后这样说道:“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及国庆的。我并不置身于欢庆的行列,你们巍然独立只是更显露出我们之间难以度量的差距。”
最后,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以期给听众以随和而亲切、警醒又奇特的感觉。
丘吉尔在担任首相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就用了两处设问来加以论述,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为破题而设立的标志语了。他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管一切代价……也要赢得胜利。”当然,破题的方式还有不少,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尽量简约、明确的言语标志符号去吸引听众,以便朝自己拟订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阐述的内容。
3.点题要深
点题要新而深,所谓点题,即点明主旨。跟入题和破题不同的是,这里所谓的点题,主要指的是最能点明演说目的、主旨的那些话,即通常所说的“警句”“文眼”之类,而且,这种点题的句子,其位置也可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且耐人寻味的印象。这里,提供几种点题的形式,从中我们不难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
首先,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来点题,以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实现,也是符合演讲的第一人称语言角度的特性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说,为了点明题旨以增强感染力,就反复“描述”了“我梦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个镜头,连续组成主观与客观相融为一体的连续不断的“画面群”,不仅强烈地渲染了主题,而且也是一种颇为艺术的点题方法。
其次,使用点出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警句得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将情感和理智融为一体,并辅以反复、倒序、排比等多种加强论证的言语力度和感染力的手段与方法,也是有可能留下警句名言的。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开头并没多少新意,更不用说警句了。但快结束时,他连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呼告语,使那警句立即凸现了出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仿佛钟鼓轰鸣,余音不绝于耳——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最后,艺术地运用熟语,以期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熟语,包括成语、民谣之类,通俗易懂,人们耳熟能详。对此,切不可视之为下里巴人而妄加轻视与贬低。如果演说时,我们对此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警句,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朱镕基在当选为总理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就颇有感染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其实,推究起来,也大都不过是一些熟语罢了,可是,由于将它们导入连续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因此,既点出了题旨,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又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陈中见新的造句手法,而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语张力和气势。
演讲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演讲稿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对语言艺术有较高的要求。有了好材料,有了好结构,还必须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来表达。要使演讲稿富有优美动人的语言,就必须讲究修辞。
1.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例如,有一篇名为“我的理想之路”的演讲,热情地歌颂了人民教师,结尾处用了一连串的比拟: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
2.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密切相关、结构相似、语气连贯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叫排比。
如以上规定,不得随意改动,不得随意违反,不得随意解释。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排比和对偶是有区别的,使用时应注意区分。对偶句限定为两个句子,排比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构成。对偶句要求上下句字数、结构均相同,而排比句只要求大体相同。对偶句可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句不能表示相反的意思。
运用排比应注意两点。第一,不要生拉硬凑,表达的内容中有并列的部分才能运用。只从形式考虑,有意铺排,则显得累赘,反而影响表达。第二,排比句的分句或词组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和错乱。
3.引用
演讲时常常要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典型的原话或成语、典故、格言等来增强说服力和演讲的动人色彩。如: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4.数据
工作中,总是离不了用数据来有力地说明问题、论述问题。数据常常成为根据。演说中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常能令人信服。有时不仅用大概数据,还有具体数据。如:
“全北京市共有46条河流沟渠总长900公里;受污河道总长400多公里,占城区和近郊河道总长的50%;被喻为“龙须沟”的河道至少有34条。”
5.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是对比。对立统一的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对比叫两体对比。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比,叫做一体两面对比。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懦怯,伟大与渺小,一经对照,泾渭分明,给人印象极深。
例如,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参事会上所作的关于劳动情况的演讲,据说他在演讲中突然停顿取出金表,一声不响站在那里看着听众长达一分十二秒之久,在大家都要坐不住的时候,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刚才所感觉局促不安的七十二秒时间就是普通工人垒一块砖所用的时间。”赖白斯巧妙地利用这种停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时间对比,形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花好还要绿叶扶
一般而言,演讲除了靠好的语言功底,还要辅以美的演讲态势语。态势语包括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方面,是演讲者立与坐、眼神、手势、身体动作、步伐移动等的综合反应能力。正所谓演讲,讲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则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俗话说:“花好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无声语言就是绿叶。光“讲”不“演”,或光“演”不“讲”,都不能构成演讲之美,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也就是说,惟声、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称做上乘的演说。
演讲者的风度、仪表、神态,应给观众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依据。如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骂骂咧咧,你定然会对其作出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