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8314900000041

第41章 话随境迁的艺术(2)

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话)”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应情应景,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说,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交际中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

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方去,以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说话的环境。

怎样利用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间,小而言之是指年月,大而言之是指时代;地点,小而言之是指大庭广众、居家密室,大而言之是指城镇、乡村、野外;具体场景则指由一定的时空因素,以及交际情景有机组合而成的言语交际场合。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草率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当时郭老卧病难起,作此书面发言。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郭老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一个人谈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感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某场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另外,自然环境对说话的声音也有着相当的限制,例如,在肃静的图书阅览室里,只有书成页翻动的刷刷声和用笔写字的沙沙声。有人进来办事,非说话不可,也只能悄悄地耳语几句,声音小得别人难以听见。如果有人大声说话,立刻成为众矢之的,随之射来一束束责备的目光。两个人在办公室里促膝谈心,一般声音就可以了,说到机密处,还可以放得更低,窃窃私语。如果两个人相距较远,或在嘈杂的闹市上说话,就得高声呼喊。

如何在公共场合说话

在公共场合说话最主要的准则是“不哗不惊”。不哗,即不喧哗,不哗众取宠;不惊,即不大惊小怪,不惊动别人。尽管流行每年都在改变,但一个事实却是不变的,那就是适度。有一句话说得好,随便的衣着只有在某些时候才适合,而穿着正式的服装总不会太错。公共场合说话不到位,无异于穿着短裤或家常裤走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或者是穿着高跟鞋漫步在海滩上。

因此,我们在公共场合应该有得体的言行。外人来你这里要有得体的行为和语言,你也要对他们有礼貌;组织成员之间要有礼貌;你去别人那里同样需要礼貌。例如,去政府机关办事,首先要遵守规定在门口登记,等候门卫电话确认是预约后,才能进门。找到要去的部门和负责人后,应该简要地说明来意,假如有什么事无法达成共识,比如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要情绪激动,大吵大闹,造成不良影响。

在银行存提款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空间,在“一米线”外等候。到写字楼里办事应当着装整齐,礼貌回答门卫提出的问题,进门前一定要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去,不要长驱直入。假如你是去推销更要注意礼貌,写字楼往往是不欢迎推销的,你应该用自己的行为语言给他们一个好印象。在饭店里不能像在家那样不拘小节,随地吐痰、吸烟等都是很不礼貌的。在酒楼除非是包席,否则最好不要太喧哗,以免影响其他顾客吃饭。到条件较好的公寓找人,要和门卫配合。到一般居民楼也不要大声喧哗,找错了门应当致歉。会场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窃窃私语,如果有几个地方在小声说话,主席台上的人听见的声音就很大了。另外要尽量把手机、呼机调为震动或者关机。

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余的还需我们在生活中仔细体会。

批评的场合

不注意场合随意批评人往往收不到批评的效果。领导者尤为如此,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伤了部下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穿衣要看天气,批评也要看场合。

批评部属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不能像泼妇骂街。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上司斥责部属,不愿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责骂。当然,有的人会幸灾乐祸,但大部分的人会站在被责骂者一边。

有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下属,并不是因为出于气愤,而是想经由这种方式向上级、客户或其他部属表明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个下属办事不力造成的。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幼稚的。

一是你既然身为领导,就得对职责内所有事务负起责任。如果你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只会使你在掩饰的同时,暴露出你的另一面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制定的管理规则不健全。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其他部属看了心寒,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狭隘、没有气量的上司。

二是如果一旦出了问题,你就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拿下属做挡箭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下属从此就有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不再热心。而且,他还会在心里想着:“好啊,这次你拿我当替死鬼,那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许当场就和你针锋相对,大吵起来。

这时,他也许会把你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幕抖搂出来,然后扬长而去。当着那么多旁观者,谁的处境最尴尬?最终还不是你丢了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即使你确定是部属犯的错误,也应该把他喊到办公室,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批评。

酒桌上的学问

“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时,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交际的成功。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惟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使之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里,影响喝酒的效果。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酒席。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修养和交际的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多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与人交际,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探望病人的讲究

亲友患病住院治疗,人们免不了要上医院去探视。然而,人们探视病人时的言语是否得当,将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颇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患者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焦虑、怀疑、恐惧、被动、依赖及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时,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安慰是抚慰患者心灵的一剂“良药”。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造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亲友时,在医院这种环境下,该如何说话呢?

探视者对患病的亲友的安慰,是很能给人以信心的。这时候,安慰性的语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人们对患者适时的鼓励,是对其心理上的支持,对调动患者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勇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时,你若适时地给予真诚和符合客观事实的鼓励,也许就能在患者身上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身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患者的一个友人发现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的话,就使患者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