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18314400000075

第75章 演讲时怎样说话(5)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它可以敞开理性的大门,从积极方向来理解演讲内容,也可以关闭理性的大门,或者抗拒性地,消极地对待演讲内容。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决定的。林语堂曾说:“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只不过中国人更加重视罢了。

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一篇演讲,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语言怎样准确、清楚、简洁、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还是很难打动听众。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使听众不得不信服,而且还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既要靠语意,也要靠语音。因此,一些演讲名家,他们在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字斟句酌,选用那些适合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并以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林肯总统是一位具有超人的演讲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讲演词”直到今天不论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加一词,仍被人们当作模范讲演词。

这篇不足300字的讲演之所以被世人所称赞,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以简短为妙,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林肯的情感。

让我们重温一下林肯的这篇演讲词吧。

“1789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在自由之中成长,并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而献身。

“如今我们已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考验这个国家,看为何如此成长和如此献身的国家能否长存于世。

“我们在这战争的战场上聚会,奉献出战场的一部分土地,作为那些为国家生存而捐躯的人的最后安息之所,这全然是必须而正常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世人不太会注意也不会太长久记忆我们此刻所说的话,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

“我们面对这些光荣为国家奋斗牺牲的人,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爱国热忱。换句话说,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爱国者白白牺牲,我们要祈求我们的国家在上帝保护之下,能获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我们只要能树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们的国家就不会从地球上灭亡。”

整篇演讲只用了五分钟,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林肯简短的演讲词之所以激发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林肯站在听众立场上说话,每段开头、中间、末尾都离不开“我们怎样”,用他的切身体会来表明他对人民的关心、爱护;其次是语言的真诚朴实,乃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道理虽简单,听众却有如饮甘泉的畅快感觉;再次是林肯对民众的热爱促使他把听众当作上帝,通过语言的力量,团结人民,为美国的解放而斗争。

总之一句话,林肯把感情投到演讲的主题和内容上,并适当地通过有声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产生了心理的“共振效应”,达到了演讲预期的交流、鼓动和说服的目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素以非凡的雄辩天资和演说能力闻名遐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领导了英国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其间发表了许多演讲,对鼓舞英国军民和全世界人民奋勇抗战,具有重大意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尽管丘吉尔是一个一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认识到要消灭德国法西斯,就要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国家和人民,否则将重蹈绥靖政策的覆辙。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为了向全国表明他的态度,丘吉尔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为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动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这里一美一丑的生动刻画,对照鲜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法西斯令人发指罪行的控诉,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饱含演讲者激情的语言使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对侵略者更加深恶痛绝,对受害的苏联人民及其国家更加同情并抛弃一切旧有的偏见。正所谓“感同身受”,丘吉尔自身鲜明的爱憎,通过他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他以准确有力的语言,阐述了英国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丘吉尔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这次大战的世界性:“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进去的战争。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丘吉尔通过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动员英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演讲的最后说: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这诚恳真挚,感情热烈的号召极为鼓舞人心,我们今天似乎还依然感觉到余音不绝于耳。

演讲要注意语音

演讲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其情感主要通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语调来表达。古语所谓:“古人平居,每藉以修养情操。至集合大典,则藉以齐众心,通情意。敬慎将事,靡敢逾越。为宗庙之音,凯旋之乐,使闻者缅怀先烈,眷念乡邦。疆场之上,将士闻鼓、角而前趋,筵宴之间,宾主听笛簧而喜悦。”可见,不同的音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在演讲高潮时,音色应明亮些,圆润些;在低潮时,音色深沉些,平稳些。总之,应富于变化,不应一成不变,一调到底,跟和尚念经似的。因为“人的各种感官也都喜欢变化,同样的,也都讨厌千篇一律。耳朵因为听到一种同一的、继续的音调会感到不舒服。”因此,演讲者必须掌握语调变化的节奏,高低轻重错落相当。并且巧妙地利用有声语言的这种魅力,以情发声、以声带情、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吸引听众。

重复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重复艺术,主要是指演讲中相同的语言形式,反复使用的艺术。

语音传递演讲信息,往往稍纵即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内外干扰,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某些损失。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听众不可能对演讲者的每一句话都保持长久的记忆。故此,在演讲时应采取重复语言的技巧,对某些信息反复表达。

艺术的重复,绝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指有信息根据的重复,是必要信息和冗余信息的重复。目的是强调必要信息,让听众保持记忆。如一演讲家在某警官学校的演讲,其开场白就是运用了重复艺术,从信息接受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信息接受率应该很高。

(原例:“……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在演讲中,究竟哪些方面需要运用重复艺术呢?德国米·里登乃尔在《自由演讲的技巧》中指明有以下几个方面:

1.演讲者的话题远远超出听众所期待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点复述。因为听众难于接受出乎意料之外的内容。

2.演讲者的话题与听众的观点矛盾时,也应该加强重复。

3.听众对演讲内容不感兴趣时,也有必要加强重复。

4.听众不欢迎演讲时,更不能忽视对某些形式的重复。

5.演讲中,听众感到疲倦、无精打采时,演讲者应压缩介绍的信息,最好艺术地重复前一段内容。

合理、准确的重复才可称为艺术;不该重复的却用了重复,这成了赘言。重复艺术运用的好,演讲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演讲的态势语要优美

一般而言,演讲除了靠好的语言功底,还要辅以美的演讲态势语。态势语包括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方面,是演讲者立与坐、眼神、手势、身体动作、步伐移动等的综合反应能力。正所谓演讲,讲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则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俗话说:“花好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无声语言就是绿叶。光“讲”不“演”,或光“演”不“讲”,都不能构成演讲之美,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也就是说,惟声、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称做上乘的演说。

演讲者的风度、仪表、神态,应给观众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依据。如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骂骂咧咧,你定然会对其作出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

一次,心理学家雪莱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68个自愿参加实验者,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仪表、风度却大不相同。68人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表明,风度翩翩者较之仪态平平的对手,自然是稳操胜券。

登台讲演时,仪容更不能不修边幅,穿着随便,而要整洁、大方,有风度,但也不能过分打扮。服装应该同身份相称,不宜过于奇特,那种自恃高雅,油头粉面,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装束,或一味追赶时髦,仔裤港衫,长发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样,纵然口吐莲花,舌绽春蕾,也绝不会使人产生钦敬之感。

“峨冠博带话务农”,必显得滑稽可笑,“蓬首垢面谈诗书”,则有失风雅。要针对特定的演讲环境来决定演讲时自身的仪表、衣着和态势。演讲者的外部表象即仪表、衣着、态势是被听众直接感受的,它对演讲的效果乃至成败会有直接影响。据一般的社会心理分析,听众往往会将演讲者的仪表、衣着等与自己的仪表、衣着相比较,以自己的仪表、衣着、态势作为评判演说者的标准。所以演讲者就要尽可能将自己的仪表、衣着与听众接近或一致起来。如果是在高雅的宴会上,听众衣冠华贵,讲者衣衫不整,举止粗俗,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腾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装革履的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产生与听众的距离。

美国口才训练专家桑迪·林弗说:“凡演讲百分之九十九都无需拿讲稿。一个人拿起讲稿来读‘话’时,人们对他相信的程度也随之降低了。听众越是感到你在与他们交谈,你演讲的效果也就越好。”由此可见,演讲时拿不拿演讲稿,也是一个人演讲形象好坏的关键。当然,朗诵讲稿也不行,背讲稿也是不行的。因为演讲大厅正像运动场一样,是一个剧烈变化的动态系统,听众情绪,会场气氛都有变化的可能,有时还会发生意外的事件,这就要演讲者有即席调整的应变能力,如果一切都照预固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背诵”,就难免会手足失措,碰壁失败。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当大脑皮质的某一个兴奋中心的刺激得到加深时,注意的指向性就愈来愈强。就是说,对某事物,人的注意越集中,对别的事物的注意必然就会减少。所以,演讲者要在临场前“装点”自己的仪表和风度,就必须脱离演讲稿免受其影响。另外,上场时,要保持安然自若的神态,坚定有神的目光。这样使听众在“第一印象”中,就加深了视觉形象的刺激,从而让人们注意的指向性得到强化。

演讲者的神态要自然大度,神态即指面容表情和举止姿态。面容表情中又应注意以眼传神和以笑达意。眼神可以表示种种复杂的感情,笑意能传达各种心理信息。用得巧,无疑会使讲话增色添彩。要使讲话得心应手,遣使自如,甩开讲稿当是上上之策。简单地讲,精心准备讲稿是必要的,但是上台照本宣科就太令人乏味了。所以应该将演讲稿烂熟于心,演讲时既以它为依据,又不受其束缚,便能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塑造良好的演讲形象

演讲者的形象是演讲者思想道德、情操学识及个性的外在体现,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直接影响听众的评价和审美。

因此,聪明的演讲者从上台到下台,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人以完美的印象。

1.走进会场

在一般的演讲场合,走进会场时要面带微笑,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讲者或被请的,往往由大会主持者陪同,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步履稳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2.就座前后

演讲时如需提前上台就座,演讲者将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座,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坐,这时方可坐下。坐下后不要前探后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

3.介绍之后

主持人或大会主席介绍之后,演讲者应自然起立,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表示出谦虚之意和感激之情。

4.登上讲台

演讲者向主席点头致谢后,稳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5.演讲开始

演讲开始前,先以友好、诚恳、恭敬的态度向听众敬个礼,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然后不要急于开口,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遍视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这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深吸一口气,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免心率过速。

6.站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