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18314400000034

第34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4)

“美元不方便,我可以兑换成人民币给您送来。”对方仍不死心。

“我的方子可不是那么便宜。”武宝信说。

“武先生是嫌钱少?”外商眼里闪出希望之光。

“不,我是说,世界上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我的配方金钱买不走。我要留给我的国家。”

以上述两人的对话来分析,外商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武宝信若是沿着外商的思路正面作答,必然要谈谈自己对“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这一问题的看法。而外商说的这句话并没有错,有一定的道理,但若直接作答,不免入其彀中。于是他话锋一转,从反面作答:“可学者有他自己的祖国!”入情入理,简单干脆,一下就把对方的话顶回去了。

运用相反应对法,关键在于头脑里要多一些唯物辩证法,事事来个一分为二。因为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若局限于一点论,就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不免失于偏颇。若能坚持两点论,既看到问题的正面,又看到其反面,就能对问题把握得更全面,更准确。

因此,在应答时应尽量冲破思维的局限,避开问话人原有的思路,另辟蹊径,多侧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这样就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逻辑学“同一律”的要求来看,相反应对法似乎没有遵守同一律,离开了话题,但实际上却是紧紧围绕着话题作答的,只不过是别开生面而已。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策略才显示出了它特有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11)以虚击实

这种方法即是用虚幻、虚假或子虚乌有的事件去迎击对方本来比较“实”的问话,这是拒绝辞令中常用的方法。它可分两步完成:第一,先避开实质性的问题,不作直接回答,免得纠缠不清。第二,选择一个纯粹夸张了的事实去回答对方,这就是就虚,即虚答。因为这种答案显然是虚假的,这就使问话者明显感到不可信。由此而及彼,于是在问话者脑中便很快形成一种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推出另一个事实也是假的结论。从而,无需多费口舌,原来那种“实”的结论也就被彻底否定了。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能有效地击“实”,即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反戈一击,成功地实现完全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一位记者问某总统:“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表面上看来这一提问好像是对他家庭情况的一般性提问,实则用意很深,完全是针对总统是否廉洁而来的。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若是矢口否认,别人不会相信;若是照实说来,显然不妥。那么,应该怎样回答好呢?

总统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外国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这里,总统没有就他是否拥有30亿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一个更大的显然是夸张了的数字,以嘲讽的口吻反问记者,这实际上就是间接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12)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的灵魂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回答最麻烦、最不好回答的问题,把拒绝用最少的话表达出来。但这种简洁不是直白而干脆的否定,而是在说话之前深思熟虑,舍去一切废话,以少胜多。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显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还是国家的机密问题,若是照实回答,一是泄露了国家的机密,二是正好让美国摸了底去。若不回答吧,又有失外交礼节。因此还真是个难题,但莫洛托夫不愧经验丰富,他只用了两个字,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难题。你能猜到是哪两个字吗?

莫洛托夫绷着脸吐出一个英语单词——“足够”。“足够”是个数理概念模糊的词,没有明说苏联当时有多少颗原子弹,很恰当地回避了这个不便公开的秘密。但是,这个词中又隐含着一种判断:即苏联有原子弹,不仅有,而且足以对付美国。这样又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苏联的自尊和力量。可谓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13)避难就易

对一些十分难以正面回答的难题,不去正面硬碰,而是知“难”而避,从比较容易突破的方面作答,这是避难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绝辞令中比较简单而机智的一种。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为此询问大臣:“我的字怎样?”大臣们也无不夸奖说:“您的字好,天下第一。”有一天,宋徽宗问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米芾是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恭维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如夸耀自己第一,又必然会使皇帝扫兴,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聪明的米芾灵机一动,说:“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机智。

米芾若是正面地直接回答徽宗的问题,就必然要将自己与徽宗进行直接的比较,这样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现在他另辟蹊径,将人依照身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一类是臣子。这么一分,就避免了他与皇帝之间的直接冲突,既赞扬了皇帝,使之高兴,也同时肯定了自己。

拒绝回答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大者令人暴跳如雷,小者令人微微颦眉。掌握拒绝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于拒绝回答而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使自己能从无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又使对方能够接受拒绝而无可挑剔。

(14)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没有直接进兵邯郸,而是以重兵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使魏军不得不回兵救大梁,赵国之围自解。说话中的问答与军事上的攻防也有相似之处,把围魏救赵的方法用于拒绝回答上,就是不受对方提问的牵制,不跟在后面去回答问题,而是采取攻势,提出最令对方头痛的另一个问题,使其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

请看一次某外国记者与某国外交官的这样一次答问:

记者:我想知道问题贵国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外交官: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仍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在答问中,外交官先把记者提出的问题搁置起来,却另外提出一个最令某国记者头痛的问题,使其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这样,某记者提问所造成的攻势自行瓦解,而他也就无须对原来的问题做出任何回答了。

(15)回以自解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有些时候,对方的提问是明知故问,想借你的口来证明一点什么,这时你就可以用回以自解的方法来回答,以免授人以柄。一次,黄文欢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你在给你的同胞的信中说越南已经不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你说的这个外国是谁?”显然,那时的越南依附于哪个国家,并非什么秘密,记者是明知故问,并想由黄文欢亲口说出来予以证实。但黄文欢不想在此时此地对这个外国直呼其名,于是,机智地回答说:“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即使我不讲这个外国是谁,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是谁。”巧妙地将问题扔给他自己来回答。这种拒绝回答的方法就像弹球一样,把对方抛过来的问题又顺势弹回去。既然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的人也一定知道,那就请他自己来做出正确的回答吧。

(16)模糊应答

这种方法的内容就是:努力寻找一些伸缩性较大、不甚精确的话语,来回答一时难以明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