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18289800000026

第26章 混战计(1)——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这个计策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就是将锅底的柴火抽走,那么火焰自然就熄灭了,这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选择找什么灭火器、沙子类的东西,直接、简单、粗暴,这样往往更有效。

我们今天来讲述三国时期的一则故事,公元199年,袁绍干掉了在北方与其长期争霸的公孙瓒,这位刘备的老同学终究未能逐鹿中原,最后被逼****而亡。此时的袁绍可谓是春风得意,坐拥并州、冀州、幽州与青州四大州,手下战将千员,兵马数十万,人生得意,争霸正当此时。曹操实际上此时的局面并不乐观,新近收服的几位小弟蠢蠢欲动,外有张绣,刘表等人不消停,还算好消息的是,在与袁绍正面碰撞之前,张绣归降,刘表毫无作为,袁术则病死,饶是如此,曹操在军队、物资以及战将等所有的方面与袁绍的差距还是很大。

公元199年,袁绍主动出击,拉开了争夺北方控制权的战争,此时曹操无论从什么方面讲均处于劣势,尤其是关键时期,刘备还反水,反戈一击,这家伙真不是什么好鸟,典型反骨仔。在战争的初期,袁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曹操的兵力不够,处处被动挨打,直到关羽诛颜良,斩文丑之后才稍微稳住了局面,在历史上,很多人把关羽这一阵吹嘘得很厉害,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要是您仔细阅读过《三国演义》就会知道,这两次,关羽都是趁人家不注意,突然一刀把人家给剁了,打的是时间差,搞的是触手不及,靠的是赤兔马跑得快,人家来不及反应,大家不妨想想,作为河北名将,颜良与文丑至于在关羽手下一个回合都撑不下去吗,就算后来的二流武将中的高级货魏延一般情况下也能在高手面前撑住二三十回合,再不济逃命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两战其实胜之不武,后来黄忠在定军山一刀劈了夏侯渊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了,输了就是输了,这得认,袁绍前期的优势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坚持不采用田丰计策的袁绍在战略大方针上已经处于下风了。

作为儿时的玩伴,袁绍与曹操其实是非常熟悉的,而他们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哥们,这就是许攸,此时正是袁绍的谋士。就在袁绍大军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许攸的家里人在邺城犯了事儿,被政府抓住给处理了,此事儿袁绍并未因为与许攸的老关系而有所宽恕,这就不对了撒,平时表现你的刚正无私也就得了,这时候装逼就有问题了。早先许攸建议袁绍派一支偏师偷袭曹操的老巢许昌,如果此事儿获得成功简直是战争胜负的关键点,再不济也可以把傀儡皇帝偷出来啊。很遗憾,袁绍根本不予理睬,这两件事让许攸痛下决心,决定投奔曹操。听到许攸来了,曹操开心得不得了,鞋子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儿时的好哥们,一番交谈下来,曹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准备派人偷袭袁绍的粮仓所在地——乌巢。驻守乌巢的守军完全没想到曹军会绕大老远的路来搞他们,猝不及防之下全军覆没,乌巢的粮草被曹军大火付之一炬,随后,袁绍的手下大将张郃与高览等人纷纷投降曹操,毕竟,粮草被人家断掉了,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彻底断了袁绍的后路,作为这些武将,无非是换个老板而已,事实证明,曹操是一位比袁绍好很多的老板,但是许攸最后不见得会这样认为。

五年之后,曹操终于攻占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这段时间内,很多场合下,许攸都因为自己的功劳而沾沾自喜,经常对着曹操大呼小叫,直呼其小名儿“阿瞒”,曹操表面不说什么,心中一直不喜,最终忍无可忍的曹操还是将其干掉了,毕竟一位不懂尊卑,不知轻重的家伙不论才华怎么样,每天看着真是心烦不已,对于本就不缺人才的曹操来说,死掉了一个许攸无足轻重,在我看来,相比被曹操杀掉的孔融或者是杨修,许攸的水平还远远不如,许攸死于自己的二逼行为,不作死就不会死,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因为,曹操就恨这种装逼的人。

这一计策当然不是重点讲许攸的生平,实际上,火烧乌巢就是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找到敌人的弱点并将其利用,不得不说确实是“釜底抽薪”的精髓所在。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