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金融监管严格务实并符合国际标准。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遵守国际标准,但另一方面尽量减少无谓的手续、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务求在维持商业操作灵活性及促进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四是简单税制和实行低税率。香港推行精简、透明及有效的税制,税率也是全球最低的地区之一,目前企业利得税率最高为17.5%,个人入息税率最高为16%,并依“领土来源”原则征税,豁免来自海外的盈利,这对从事离岸和转口业务的金融业务的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香港也没有股息税、利息税、资本增值税和商品增值税,营造了良好的运营和投资环境,也带动了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五是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高效和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香港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香港联交所在1992年6月逐步实施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实现结算电子化,从技术上是香港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香港金融管理局与香港金融公会合作,在1996年12月推出实时结算系统,以减少银行间支付过程中的风险并简化结算手续;在1990年建立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服务(CMU),作为债务工具的中央结算和保管系统;此外,致力于建立海外联网,包括2002年11月与布鲁塞尔的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联网,2003年1月与ClearstreamBankingLuxembourg联网,使亚洲及欧洲投资者交收及持有国际及香港债券;及在2004年4月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联网,使内地获准批准的金融机构投资于港元债券。在2006年1月推出CMU债券报价网站等。此外,香港的交通通讯发达,拥有全球货运量最高的集装箱货运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高度现代化和先进的电讯系统、全球领先地位的通讯设备使用率。
六是国际投资者、金融机构及地区总部汇集。国际投资者活跃于香港股市,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12月内,海外机构投资者所占份额为34%,高于本地机构投资者的27%及本地散户投资者的30%。香港也是国际银行聚集的中心,2005年底,全球500家最具规模的银行中,有157家在香港设有机构。此外,香港还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约3800家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营运机构,包括1200家地区总部及2600家地区办事处。它们为香港的金融、商业及专业服务提供不断增长的客源。
七是金融、市场分析、法律及会计人才集聚。除了在本地培训人才外,香港依托宽松的入境政策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吸纳了不少海外金融专才。香港特区政府一向欢迎吸纳海外人才,海外人才来港工作的要求相对宽松。香港在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方面可谓不乏熟悉海外运作的专才,香港目前拥有的特许财务分析师逾3000人,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英国,会计师为25000人,事务律师及大律师分别达5000人和1000人。
八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时区。香港位于亚洲太平洋区中心,位于中国南大门,是中国内地与海外资金融通的重要首选基地;在时区方面,香港能弥补北美洲与欧洲间的空档,使全球24小时全天候金融交易得以实现。
目前,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第十二大、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以对外资产计),在2006年12月底对外资产为5440亿美元(4.18万亿港元),全球排名由2005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超过加拿大的多伦多交易所和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2006年IPO融资额高达429.4亿美元,仅次于伦敦交易所的562.9亿美元,高于纽约交易所的371.3亿美元;是亚洲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2005年底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管理资产市值达5700亿美元,列亚洲第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渗透率升至世界第9位,人均保险支出列世界第15位;是继英国伦敦和美国芝加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黄金交易中心。同时,近年来香港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是世界第二大金融衍生权证市场。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香港拥有国际水平、亚洲区内最先进的多币种支付、结算及托管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进行各类金融交易。
新加坡——政府推动的典范
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与其政府的积极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1965年才获得独立的岛国,经济低迷、基础条件差,缺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但是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决定利用有利的经济地理与时区条件,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积极开放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从而使得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新加坡独立之初,政府就提出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1968年,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以低税率、提供便利的服务来吸引和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营业,外资银行纷纷登陆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业务,亚洲美元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金融国际化带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等得以完善和发展。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新政府的金融立国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被称为新加坡模式。
(1)应运而生的“亚洲美元”市场
20世纪6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的美元供求出现了变化,美国出于国内需要而收紧银根,加之石油寡头在亚洲的活动需要,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大增,1968年10月,新加坡政府抓住时机,准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专门用于亚洲美元的计账单位),以办理非居民的美元存款,经办外汇交易、资金借贷等业务,并实施优惠政策创建了新加坡亚洲美元(简称“亚美元”)市场。这为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亚美元市场的出现,带动了当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与进程。为保持亚美元市场的独特地位与优势,新加坡政府不断努力,创造了一系列以税收优惠为主要手段的宽松政策。相对于境内交易而言,离岸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享有更自由的待遇,而新加坡政府无疑把这个特点充分发挥了出来:
1968年,新加坡取消了非居民利息收入高达40%的利息预扣税,允许经营亚洲货币单位的资金相对自由流动;
1972年,“亚洲货币单位必须保持有20%流动准备金”的规定被取消,经营亚美元的机构得到“松绑”,同时下调了对经营亚洲货币单位的海外贷款利息征收的所得税率,由40%降至10%;
1977年,新加坡政府再次让利,对亚洲货币单位各项离岸所得仅征收10%的所得税;到1983年,干脆对当地银行金融机构采用亚洲货币单位提供的银行贷款收入免征所得税。
为适应借款人对资金的长期需求,新加坡从1971年开始发行亚洲美元债券。到1983年,在亚美元市场的筹资方式中,亚美元债券已经取代银团贷款成为最主要的途径。1988年,新加坡政府进一步豁免购买亚美元债券的利息税。至1989年,亚美元债券在当地发行债券总额已经高达76亿美元。
(2)政府在法律、制度方面规范配套
亚美元市场的蓬勃发展,法律法规建设是其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修订了《银行法》、《外汇管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核发及规章之条例》等金融法规也出台,提供了多层次可靠的法律保障。
以往,由于没有央行,新加坡的中央银行业务要由多个政府部门来执行。1971年1月,新加坡成立了金融管理局,除不发行货币外,全面行使包括督导金融业、监管银行在内的中央银行的一切职能,明确与健全了金融监管体系。
在市场准入方面,新加坡政府秉承一向的开放政策,大量发放“许可证”给外资机构,使它们享受税收优惠的希望成为可能。继放行美洲银行后的2年间,新加坡政府就先后批准了花旗、麦加利、华侨、华通、渣打、汇丰等16家外国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到1995年5月,新加坡已经拥有商业银行140家,其中34家持有全面银行执照,14家持有限制性银行业务执照,92家持有离岸业务执照。同时还有57家海外银行设立的代表处。而亚美元市场的主要经营者,正是以财大势大的跨国银行为主。
外汇市场是本币、外币交易的重要通道,离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放松管制的外汇市场。1972年新加坡宣布,放宽对银行的外汇交易管制。1978年,全面取消了外汇管制;继而,新加坡实现了浮动利率,推行高汇率政策。
1990年,新加坡政府对跨国公司从事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外汇买卖、离岸投资和财务服务所得,只征收10%的所得税。
到1994年,新加坡以平均日成交1000亿美元以上的成绩跻身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
(3)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交易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先进的金融期货市场也是新加坡颇具特色的产物。1983年,新加坡黄金交易所改组成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次年9月开始经营金融期货交易。目前,该交易所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属的金融市场挂钩,实行金融期货交易上欧元汇率、马克、日元和英镑4个期货合约的相互抵消系统,成为世界期货交易的一项创举。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10多种金融期货与期权合同,不仅对本国的国际风险管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处于不同时区的其他交易所拓宽了交易时限,保证国际金融期货实现24小时全天候交易。
此外,新加坡还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自1998年以来,新加坡开始着力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为发展财富管理业,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继续出台很多政策吸引跨国机构。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公积金投资条规;政府注入投资以扩大市场;改革监督制度,专注于监控系统上的风险;与企业磋商等。同时,为改善商业环境又调整了税制,将公司税由22%调低到20%,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收率定为22%,免除来自海外收入所得税,专利使用费的预扣税降到10%,等等。这些颇有吸引力的政策,致使香港很多基金经理转到新加坡。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看,新加坡的基金管理数量也由1998年的87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700亿美元,首次超过香港。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新加坡的金融业有了迅捷的发展,现在有各类金融机构600家,其中,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行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在面积仅为6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其密集度和多样化足以覆盖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巨大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新加坡的亚洲美元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市场规模发展到近3000亿美元,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达到188家,其中国外机构达121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50家银行有40家在新加坡设有分行或子公司;在亚洲美元市场的带动下,新加坡的外汇市场也成长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平均每日外汇交易额为1010亿美元,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中国崛起的金融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