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8240800000004

第4章 如何借势提高名声与办事效果(3)

孔融10岁时,随父亲来到京都洛阳。当时,洛阳城中有个声名卓著的大名士叫李膺,他不仅居官显赫,担任朝廷的司隶校尉,主管对京城洛阳一带郡县百官的纠察大权;而且由于他的周密策划,一举清除了干预朝政的宦官集团,一时成为洛阳士大夫归向的中心。

才情高雅、为官方正的李膺,为避免卷入朋党倾轧的政治漩涡中,一直不愿与人多交往。一般士人要是能踏进李府大门,受到李膺的接待,便被视为“登龙门”了。

东汉时期,士人要想得到出路,非经名人品评推荐不可,能得到名声越大的人品评,价值也越大,因此,李膺虽然是门禁森严,但登门造访的士人依然不可胜数。

孔融慕名前往拜访这位大名士。一天,孔融独自一人来到李膺府邸,他对李府高大的门楼连看也没看一眼,便大大方方地走进去。守门人将孔融拦下,不客气地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就往里直闯,你要找谁?”

孔融从容不迫地说:“这不是李府君家吗?我与李府君是世交,从山东来京都,特来府上拜访他。”

守门人见孔融出语不俗,把孔融上下打量一番,见他衣着入时,仪态雍容,目光炯炯,神色自若,人虽小口气却不小,认定他绝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进去通报。

李膺正在客厅与来客交谈,听说是世交来自山东,便让人快请进来,并亲自到客厅门外迎接。当他看到来客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小孩子时,不禁感到奇怪。李膺看着孔融走进,忍不住地问道:“我不认识你呀,你与我是怎么个世交法呢?”

孔融向前走了一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孔仲尼的第二十代孙,您是李伯伯(即老子)的后世。从前二位先公在世时,曾是亲密的师友,我与您自然就是世交了,我这样说,难道不对吗?”

历史上孔子是曾向老子请教周期礼仪制度。李膺看着孔融机警而充满稚气的脸,听了孔融一番解释,不觉笑了。李膺心里清楚,孔融是怕被自己拒之门外而寻找了这样的借口,他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说孔圣人在中国可是一块响叮当的“金字招牌”,与孔圣人的后人交往,也是应该的啊!

于是,李膺一面客客气气地将孔融邀进客厅,一面不住口地向客人介绍夸赞孔融,在座的客人也用惊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孔圣人的后裔。孔融面无惧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问孔融读什么书,以及孔府中的一些情况。孔融一一简要、清晰地予以回答,应对自如,妙语连珠,李膺与客人无不称奇。

后来,孔融果然巧借李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了文学家,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要想摆脱地位低下,不受人重视的现状,别人的提拔、推荐与自己的资历和声望,都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可是,当这一切都不具备的时候,你就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刻,运用“标新立异”的借势术,才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6、操控舆论,造势得有自己的“绝活”

造势必须通过一种媒介才能传递到对方耳朵里,也才能起作用。因此,是否善于发挥舆论的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你造势是否精深的尺度。

陈子昂出身富豪之家,慷慨任侠,机警过人,但在京城这陌生之地,一时还施展不开。开始,陈子昂也像其他人一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停地投献给文坛的名宿大老,但总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显然没有人愿意赏识他。为此,陈子昂常有英雄扼腕之叹。

一天,长安东市这个热闹的商业区里,来了一位外地人,手里拿着一把光亮照人、精美绝伦的胡琴,标价出售。卖主对每一个想讨价还价的人,说的都是一句话:“100万两就是100万两,少一个子儿也不卖。”

100万两,在当时可是一大笔巨款啊!谁能够出这么多的钱来买把胡琴?然而,这个消息没几天便沸沸扬扬地传遍了长安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天从四面八方赶到东市来观看这把胡琴的人,络绎不绝。胡琴一时成了整个长安各阶层人士关注的焦点。

善于思考的陈子昂决心借这把胡琴作为自己引路,邀约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东市。陈子昂拿起这把琴,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大声说:“好琴,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好琴。”然后对卖主说:“就依你这个价,这把琴,我买了!”说得非常干脆。

围观者无不向陈子昂投以惊异、羡慕的目光,口中发出一片“啧啧”之声。同来的朋友对陈子昂说:“你疯了不成?你也不想想这100万是多少钱!花这么高昂的代价购买一把胡琴,值得吗?你要干什么呢?”

陈子昂对朋友说:“我喜爱音乐,精通琴艺,买回去,当然用它来演奏。我还没见到过这么好的琴,既然是好琴,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呀。”

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声说:“买琴的这位先生,既然你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买的又是一把天下无比的好琴,何不当众演奏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呢?”

陈子昂笑笑说:“当然可以。”不过弹琴要有一定的气氛,要有条件,比如,要焚上一烛香,要有琴童侍立,这样弹起琴来才会富于情趣,随随便便地奏一曲,岂不辜负了这把价值连城的好琴吗?说着,他用手指指不远处那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说:“那里是宜阳里,我就住在那里,你们有雅兴听琴的,欢迎明天上午到寒舍去。我恭候你们大驾光临,也期待一切才高名重的朋友一起亲临指教。”

于是,这样一个精通琴艺、慷慨好客的人立即成了长安城中街头巷尾议论的自豪感题。

第二天下午,宣阳里陈子昂家中热闹异常,一二百个嘉宾把家里挤得满满的。

神采飞扬的陈子昂站在人群中间,大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我来自巴蜀之地,胸怀大志,腹有文才。我写的诗文,不敢说字字珠玉,但绝不是平庸之作。我曾把诗文投献给一些知名学者,然而,太遗憾了,他们却连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了解我。”陈子昂看到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话,十分高兴,便伸手从书僮手里接过琴,慷慨激昂地转了话题,“我会操琴演奏,而且技艺不凡;但我不想把时间耗费在弹琴上面,因为那是梨园弟子做的事。”话未落音,举起手中的琴,“嘭”的一声摔在地上,耗费百万的一把琴竟被他摔破了。众宾客一时哗然,不知陈子昂的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药。

陈子昂以十分自信的口气说:“我要做的事是写文章。你们看,我已写好了上百篇文章,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天,我请诸位来,就是想请诸位帮我鉴定一下文章的质量。如果不好,我马上放把火把它们烧了;如果还有一点价值的话就请诸位多多美言几句吧。”

这时只见小书僮捧出一卷卷誊抄工整的文章,陈子昂依次递给每位来宾一卷,客人们恍然大悟;陈子昂是在借此机会宣传自己的文才。

陈子昂的文才的确属于上乘,他的文章刚劲质朴,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他写的诗歌格调清新,明朗刚劲,有汉末“三曹”和“七子”的风骨。人们透过陈子昂的非常之举,进而真正认识了他。就在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帝京长安,他从一个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众口宣扬的新闻人物。从此,陈子昂的身价倍增,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吟诵陈子昂的诗篇和朗读陈子昂的文章之声。

一个诗坛的先锋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有的人一生追求功名,可能都没有发迹的机会,但是有的人仿佛天生就是幸运儿,这除了他们的天赋外,也与其善于“造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