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曾巩散文
18202800000017

第17章 王无咎字序

【题解】

这篇文章是为王无咎取“字”写的。文章从人人都想有个好名字,却不知道名字只是借来自己称呼和别人称呼自己的言辞写起。进而着重指出,人不应只希望名字优美,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为此,巧妙地从《易经》中“无咎是善于补过”联系,为王无咎取了字“补之”。顺势企望王补之学习颜回善于补过,做好学问。最后又归到取名字是借言辞称呼自己,于是说“补之”也是借给自己的。这就有点像现代所说的“与君共勉”之意了。

行文构思巧妙,自然流畅。转折处毫不呆滞。词语亲切感人。

【原文】

名字[1]者,人之所假借[2]以自称道,亦使人假借以称道己之辞也。非若行然,不可以假借云也。何也?问其名曰忠与义,其字亦然,则人无有求其信然[3]者,责[4]其不然者,知其假借云[5]也。问其曰忠与义,则人皆求其信然者,责其不然者,其可以假借云乎?

然而人无贵贱愚良[6],一欲善[7]其名字。夫欲善其名字者非他,亦曰爱其身而已。爱其身而不善充之,犹曰姑[8]以圣贤之道,假借其身而已。不诚乎身莫大焉[9],岂爱其身也!不若于名字乎,勿求胜[10]焉,于行乎,汲汲尔[11]以爱其身,是以圣贤之道,归诸其身也。以为爱其身非至,夫然而人一皆善其名字,未尝[12]一皆善其行。有爱其身之心,而于其身反尔[13]其薄也。可嗟也已!

南城王无咎来请字,余思夫字虽不必求胜也,然而古之之重冠[14],于冠重字,字则亦未可忽也。今冠礼废,字亦非其时,古礼之不行甚矣。无咎之请也,虽非时之当,然庶几[15]存其礼。予欲拒[16],安得而拒也。取《易》所谓无咎[17]者,善补过者也,为之字曰补之。夫勉焉[18]而补其所不至,颜子[19]之所以为学者也。补之明经术,为古文辞[20],其材卓然可畏[21]也。以颜子之所学者期乎[22]己,余之所望于补之也。假借乎己而已矣,岂予之所望于补之哉!

【注释】

[1]名字:古代贵族出生有个名,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又加“字”,合称名字。后来在字之外又有号,合称名号。自称用名,别人为表示礼敬,用字或号相称。[2]假借:这里是借的意思。假,借。[3]信:真。[4]责:责问。[5]云:如此,这样。[6]贵:尊贵。贱:低下。愚:笨。良:好。[7]一:一律,一概,都。善:使动用法,“使……美好”的意思。[8]犹:像。姑:姑且,暂且。[9]诚:真。身莫大焉:自身,没有什么比它重要。莫,没有什么。焉,于之。[10]勿:不要。胜:优美。[11]汲汲尔:急切追求的样子。[12]未尝:未曾,不曾。[13]尔:如此,这样。[14]重冠:看重冠礼。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15]庶几:差不多。[16]拒:拒绝。[17]无咎:没有罪过,没有过失。咎,罪过、过失。[18]勉焉:勉励他。[19]颜子:颜回,字子渊(公元前521—前490年),孔子弟子。好学,乐道安贫,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20]明经术:通晓经学。古文辞:古文。文辞,文章。[21]卓然:高超。可畏:令人敬服。[22]期:期望,要求。乎:于。

【译文】

名字是人借来称呼自己,也是让人借来称呼自己的言辞。不像行为那样,不可以借。这是为什么呢?问他的名字,说是“忠”和“义”,那文字也是“忠”和“义”,那么,别人没有要求叫这个名字的人真是这样,或者责备他不是这样,知道他是借这个言辞。问他的行为,说是“忠”和“义”。那么别人都要求他真是这样,责备他不是这样。他的行为可以借吗?

然而,人不分高贵、低贱、愚蠢、聪明,都想有个好名字。想有个好名字不为别的,也是说爱自己罢了。爱自身而不善于充实,就像是说姑且用圣贤之道,借给自己罢了。不是真正认为:自身,没有什么比它重要的了,哪里是爱自身呢!不如对于名字呢,不要要求优美;对于行为呢,要心情急切地爱惜自身,这是用圣贤之道,归到他自己。认为爱他自身不必到这种地步,然而人都想有个好名字,不曾想有个好行为。有爱自己的心,而对于自己(真正的好)反而这样的淡薄。可叹哪!

南城的王无咎来请求给他取个“字”,我想“字”虽然不要求优美,然而古人注重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看重“字”,这个“字”也就不可以疏忽。现在冠礼废除了,取“字”也不是时代的需要,古代礼制不实行已很厉害了。无咎的请求,虽然不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差不多还存在着古礼。我想拒绝,怎么能够拒绝呢?于是取《易经》所说的“无咎是善于补过”,为他取个字叫“补之”。勉励他补救他所没有做到的,(像)颜子做学问那样。补之通晓经学,写古文,他的才华高超,令人敬服。用颜子做学问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我企望补之的。(其实,)“补之”也是借给自己罢了,哪里只是我企望补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