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风俗
18198700000095

第95章 帕坦人的血族复仇

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生活着强悍的帕坦人。帕坦人也称普什图人,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多的部落制残余。

在普什图语中,血族复仇叫作“布尔”或“巴德拉”。如果一方的权利、荣誉受到了伤害,或者有人被杀死,受害者一方便非报复不可。如果一时无法报仇雪恨,也不会放弃复仇的权利,哪怕过了一百年,也非复仇不可。以血还血,杀死仇人被认为是勇敢的表现,是被害者的继承人和部落的权利。有仇不报的人会被全部落视为不知耻辱的懦夫,不能算是一个帕坦人。

尽管血族复仇的习俗盛行于整个帕坦社会之中,但又不是绝对的。如果罪犯承认自己的过失和罪行,真诚地表示悔悟,恳求对方宽恕,并把自己交给对方处置,受害者一方也可能接受某请求,从而达成和解。请求对方宽恕的做法在普什图语中叫作“纳纳瓦提”。“纳纳瓦提”反映了帕坦民族宽恕精神的一面。

“纳纳瓦提”主要适用于仇杀。只有在伤害者一方已无力较量或者是环境和双方的经济状况都不允许继续维持这种互相的仇恨时才有实现的可能。伤害者到被害者家里请求宽恕时,必须带着本部落或本村几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和宗教人士前往说情,并带去几头羊作为礼物,称作“萨兹”。伤害者要头顶《古兰经》,向被害者的亲属认罪,并声明由对方决定自己的生死。如果对方宽恕了他,便立即宰羊,奉献给被害者的亲属。此外,他们还要缴纳“解冤赎金”,其数额由被害者一方提出或由称作“吉尔加”的部落议事机构或法庭判定。一般说来,请求宽恕的努力一次就能成功。倘若受害者一方不肯宽恕,伤害者一方就得再请求一次。这一次,伤害者和陪同说情的人出其不意地来到被伤害者家里,直接闯入燃着火的火塘的地方。帕坦人生活的地方气候寒冷,故家家都设有火塘。另外,古代的帕坦人曾是拜火教的信徒,视火为神圣,设置火塘的地方被认为是神圣的地方,只有近亲才能坐在火塘边上。伤害者和说情者在火塘边坐下,请求宽恕,如果这一次还不能取得对方宽恕,就得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了。

如果恰逢被害者的亲属中有一位老人去世,这对伤害者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当对方为老人举行葬礼时,他要设法混入送葬的队伍,迅速抓住放置尸体的绳床的一条腿,直到对方表示宽恕,这才放手。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被害者的亲属会百般提防,阻止伤害者进入送葬的队伍。

帕坦人请求宽恕的另一种方式叫作“绍拉”,即伤害者将自己的女儿、姐妹或近亲的姑娘嫁给被害人家族中的某个男子,以结亲防止永久的仇恨。这种做法对于消除仇恨、防止世代仇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此而出嫁的女子,很可能会受到被害者亲属的歧视。放逐也是避免进一步仇杀的一种方式。按照这种方式,伤害者被逐出家乡,永远不能回来。被害者一方则保证不对其亲属实行报复。如他们实行报复而破坏协议,对伤害者的放逐便宣告无效,他可以公然返回家乡。

如果一个帕坦人犯下大罪,而请求宽恕的种种做法又均遭失败,那么,还有一种极为卑下的做法,即伤害者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绳索,口中衔草,到被害者家里,把绳子的另一端交给对方,并请求宽恕。在阿富汗加兹尼地区,伤害者在脖子上套上绳索,手中拿一把匕首,在说情的长者和宗教人士的陪同下,来到受害者家里,说情的人把绳索的一端交到对方手里,这表示已经把罪犯交给人家了,伤害者则把匕首交给对方,表示生死予夺,悉听尊便。一般来说,受害者一方能够饶恕其罪过,并把匕首留下。也有的复仇情绪很大,便手持匕首搁在对方颈部,做出伤人的样子,这表示我已经把你杀了,然后将匕首交给伤害者,并表示宽恕。

在俾路支斯坦的佐布和罗拉拉依地区,生活着加格示、希拉尼、曼杜海尔等帕坦部落。在那里,伤害者一方派出说情的代表团到对方家里去。因为好客是帕坦人的传统,客人不吃饭就走,对主人来说是极大的耻辱。故主人必定准备饭莱,招待客人。当主人请客人吃饭时,客人们便提出条件,要对方宽恕罪犯,否则就不留下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往往不得不答应客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