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18181500000070

第70章 附录:权威教育法(1)

▲第一讲 卡尔·维特的教育法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而是全赖他的父母教育有方。

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就是这样一个痴呆儿,经过父母的精心教育,最后成了一名举世瞩目的神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关于这一点,老威特始终强调:天才卡尔是我教育的结果。

老威特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当孩子智力的光芒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在他看来,天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内心潜藏着的能力发挥到十成。他坚信著名教育家爱尔维修的观点: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把卡尔造就成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从小就享受真理的滋味,比任何一个儿童都幸福。是老威特的教育理想。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老威特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教育方法。

在卡尔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如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卡尔的;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这种观点显然是扭曲了老威特对卡尔的教育目的。老威特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卡尔的优秀才能在别人面前炫耀,也从来不曾想把卡尔刻意培养成天才。他想要做的仅仅是让孩子的一生都生活在充满情趣的幸福之中,让卡尔在儿童时代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精神饱满的活泼少年。让他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和修养,也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的。只是老威特做的更好而已。

老威特认为,爱好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抒情和非功利性。有人认为,老威特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文学方面的兴趣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这是人们对他的极大误解。老威特从来不想把卡尔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来没有把他的才能向别人过分地流露。

老威特说:“我只是想让卡尔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完美,相信也是所有父母的对孩子的期望。如果您也已为人父母,那么快行动起来吧,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的一生都充满快乐幸福。

为了让卡尔全方面的发展,老威特不仅教给他很多“有用”的东西,也教给他很多在别人看来无用的东西。

比如老威特教会卡尔认识了池塘水中的倒影、阳光下的阴影,他还会很有兴趣地注视自己的手的影子,小手一翻一翻的,非常有乐趣。

这些可以帮助卡尔扩大视野,扩展联想的范围,形成更多的情感。因为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老威特对卡尔爱好的培养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从住宅开始做起。老威特在住宅的房间中,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相协调的东西。墙上贴着使人心情舒畅的墙纸,并且在上面挂上经过精心挑选的有边框的画。还尽力在室内摆设很有情趣的器具,决不摆设任何不合身份的东西。

如果有人赠送的礼物和家具的陈设不相谐调,老威特决不会摆出来。在衣着上,全家人都极为讲究,并不是一定朴素和雅致。不仅是老威特自己,他也要求家人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利索。

老威特在住宅的周围修上了雅致的花坛,栽上那些各色各样从春到秋常开不败的花卉。他从来不会种植那些没有情趣和不协调的花卉。

另外,老威特还培养卡尔的文学爱好。老威特从小就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他能够自己阅读之时,老威特把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推荐给他。很小的时候,卡尔就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文学通,他几乎能背下所有的名诗,像荷马、维吉尔这样伟大诗人的作品,他都非常喜爱,并且很早就会写诗。

▲第二讲 蒙台梭利教育法

玛利亚·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蒙台梭利的幼儿早期教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最佳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完全剥夺孩子这一早期教育的权利,孩子的智能将被无情地埋没。

第二,对孩子各种感觉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重点关注0~6岁这个年龄段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第三,对婴幼儿的早期培养要坚持持续性,要把婴幼儿看作连续发展着的个性,要看到这个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四,把儿童的学习活动寓以“工作”的含义。

第五,通过感觉教育(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把感官作为心灵的窗户。

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条件是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精心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她努力将儿童置于成人干涉最少,而自我教育机会最多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物质方面,在“儿童之家”每一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幼儿的身材相称,并都轻巧,位置便于他们取用,用完后都小心依次放置,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对儿童富有吸引力。精神方面,教师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的使者,所以,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

第一,“需要学会沉默的能力以取代表达的技能,必须用观察取代灌输式教学;必须以谦恭取代那种自狱为一贯正确的骄傲感。”

第二,教师的仪表要有助于赢得幼儿信任和尊重,轻盈和文雅是对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

第三,“关键是要激发儿童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人格都参与活动。”为此,教师必须像火焰一样用它的温暖去振奋、活跃和鼓舞所有的儿童,要想各种办法吸引儿童做各种练习。

第四,不要给予儿童不必要的帮助。当儿童获得专心于某件事的能力之后,教师才可在实际生活的练习中向儿童呈现教具。一旦儿童对某种教育发生了兴趣,教师就一定不要打断他。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兴趣不只是集中于操作本身,而通常是以克服困难的愿望为基础的。如果教师试图帮助他,他常会让教师去做,自己却跑开了。这种不必要的帮助实际上成为儿童天然能力发展的障碍。这些也就是传统教师与蒙台梭利式的教师的主要区别。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在儿童内心深处隐藏着神秘的力量,它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其次是提供适宜环境的前提。教师要观察儿童,要了解儿童的需要,要明确儿童其本身应有的能力,在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理解(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的基础上,才能创造一个能给予儿童这种能力以“保护”并“培育”的环境。所以,蒙台梭利要求教师要首先学会沉默,在沉默中观察,在观察中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儿童创设最适宜的环境,给予最恰当的引导。

但由于这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4.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

▲第三讲 井深大教育法

井深大是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他于1971年退休后,致力于儿童早期潜能教育的研究,成为世界上声誉卓著的早期潜能教育权威。井深大指出,早期教育是人类的重要问题,研究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说:“当我想到这种‘应该做的事’被世上很多为人父母者忽略的时候,我就坐立不安。”他的零岁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井深大也成为了早期素质教育和潜能教育方面的权威。

井深大零岁教育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开发越早,开发的程度就越高;初生的幼儿如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塑性;

第二,孩子的某些能力的发展是有实践性的,抓住特定时期进行教育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人的性格和习惯在三岁之前就成型了,井深大说:“三岁以前幼儿大脑吸收能力比大人强得多……幼儿的大脑如同海绵,吸水饱和之后就会自动停止吸收。我们现在最应该担心的不是灌输的太多,而是灌输的太少。”

第四,母亲的作用超过父亲,母亲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但父亲的作用也同样不能忽视;

第五,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能把父母的思想一直强加给孩子;

第六,教育的本质是“青出于蓝”,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超越自己的人。

井深大强调,父母应该善加利用孩子的黄金时期做好潜能开发,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们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想方设法给孩子进行各类早期教育,期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大多数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天才,一些教育机构也打出类似“培养天才”的口号,对家长们最有吸引力,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盲目给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很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或者特长教育,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

还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

为了让人们最本质地重新把握“早期教育”,井深大认真分析了传统早期教育的误区,他围绕早期教育和天才教育的问题,把人品和人性的培养与能力和智能的培养放在同一水平上考虑。同时,考虑体育的问题。井深大指出:“如果将这些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就会犯错误。同时,还会让人产生“零岁教育”有偏重的印象。”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井深大举了一系列错误的“天才教育”的例子。我他首先以贝多芬为例说明世上的确存在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的天才教育,那就是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