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长大不容易
1818100000087

第87章 步入大学第一难题:人际关系

儿子上大学第三天,从校园里打来电话:“我和他们不是一种人,我的幽默他们不懂。我想家。”

我十分诧异。上中小学时,儿子一向以性格活泼、幽默大方、善与人相处而受到老师同学的欢迎,怎么一进了大学,遇到的第一道难题竟然是如何与人相处呢?

于是,我走进这所古老的大学校园,在林荫道旁与儿子促膝谈心。

“遇到什么难题了?”我微笑着问。

儿子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体检那天,每人要交30元,有几个外地同学的钱在银行里,兜里没现金,看他们那么着急,我说,我先借给你们吧,没承想,他们不但没有谢意,反而说我是大款,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说:“你帮错忙了。借钱,要在别人需要而且向你提出来时,才能出手。你主动借给人家钱,人家会认为你有钱没处花了。”

儿子继续说:“第二件事情是,一个宿舍6个人,大热天,有个同学把窗户关上,盖着大被子,八点多就睡了,我热得满头大汗,就问他:‘你怎么这么早就睡了?’你猜他说什么?他说:‘谁像你们北京人,过惯了夜生活?’”

我说:“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农村人习惯早睡早起,城市人习惯晚睡晚起,十几年形成的习惯,哪能刚入大学就改变呢?人与人相处要互相适应。”

儿子说:“第三件事情是,第一天做自我介绍时,前面人都千篇一律地介绍自己,我幽默地介绍了自己。有的人说我爱出风头,其实这个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幽默。”

我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嘛。爱理工的求相同,爱艺术的求不同,你喜欢小品求甩包袱。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就像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一样。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才能适应未来社会。”

儿子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主动与那些他认为陌生的外地同学交往。军训休息时,他热情地为大家唱歌、表演小品……他幽默的表演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还被选为“每周一星”。军训结束后,他还协助系里组织合唱节目,这个节目在全校新生会演中获得了第一名。一周后,他的情绪好了,爱上了这个新的集体,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一个人际关系不错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尚且遇到这么多困惑,更何况那些一直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了。开学三周了,还有的十八九岁的男生夜里躲在宿舍的被窝里想家抽泣。有的同学心中没有别人,夜里上厕所时,开门、关门、说话的声音都很大,影响了别人的休息,自己还不觉得。

我听一位朋友说,她家有个远房亲戚的儿子,是当地高考状元,考入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入学才两天,就觉得“这个世界太冷漠”“没人关心他”,最后因“无法与陌生人合作”而离校出走达数十天。有个大城市来的女生,进入大学以后,因为从小没有去过公共浴池,所以进入大学以后,不敢去公共浴池洗澡,觉得和众多的人在一起洗澡,很不习惯。还有的学校的“高才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甚至走上了退学、自杀之路……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家三个亲戚的三个女儿今年都考上了大学,可她们刚跨入学校没几天就要求退学,理由是:“六七个人一个宿舍,太可怕了,这日子没法过!”这三个女孩的家庭环境都很好,习惯了一人一间房,冷不丁和别人同住一屋怎么能适应呢?难怪一位大学校长与新生谈话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过住集体宿舍的经历吗?”

经历就是财富。

一个人考入大学靠的是分数,而一个人步入社会站住脚,并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能力,是全面的素质。“与人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一起,首先要学会熟悉人,悦纳人,学会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样,离开大学,步入社会才能适应。

人的成功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帮助这些在“独生、独养、独门、独户”环境长大的孩子,走出孤独,成为一个社会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令人担忧的是,80后出现了“啃老族”,90后出现了“宅人”。

“一起打篮球?”

“不去!”

“我们去逛街好不好?”

“还不如去逛淘宝!”

“《哈里·波特7》上映了,我们去看吧?”

“没意思,网上一样看。”

…………

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有何反应?很多人会说:“你可真够宅的!”

“宅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而且正在成为很多孩子的生活方式。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现在,他们为什么会喜欢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呢?这些新新人类到底是如何“宅”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组对274名12至14岁的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在网络上对一些“宅人”进行了采访。

调查报告中,首先公布了网上流传的一份“宅人鉴定标准”:

痴迷于某种事物,动漫、明星、某人或某物。

依赖电脑,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就会很要命!

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没事做也挂在网上。

极少出门,参与一个要出门的活动往往会花很多时间考虑。

收藏癖,喜欢收藏一种或多种物品,并乐此不疲。

不想去上学/上班,有时候会很厌恶上学/上班,极度讨厌,但不得不去。

作息时间不稳定,没有规整的作息时间。

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中与陌生人交流、认识陌生人都会感到恐惧。

性格具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得过且过,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

在本次调查中,有4781%的孩子表示自己是“宅人”。这个接近半数的统计数字表明,“宅”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宅人”早已不是少数派。

宅人们表示,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自己喜欢的书或杂志(4656%),玩网络游戏(4046%),看影碟或电视剧(313%)。(本次调查采取多项选择)

宅人们喜欢的事情似乎大部分都是“静态”的,即只需要坐着或躺着就可以完成。他们不太喜欢运动,也很依赖电脑。

调查中说,宅人不缺少娱乐,不缺少朋友,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其他人相比,宅人似乎没什么不一样的,惟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空间被锁定在了“家”这个地方。

如果我们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在家里得到满足,那我们还有外出的必要吗?这就是宅人的逻辑,他们可以罗列出一堆理由证明外出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会告诉你:“家才是最好的地方,宅着才是最有乐趣的事情。”

在调查中,宅人们喜欢宅在家里的两个重要理由分别是:对外出活动不感兴趣,还是在家好玩(3817%);感觉在家里更舒服、更安全(2748%)。相比之下,只有534%的宅人表示自己是因为没有时间而被迫宅在家里的。

那么,家对宅人的魔力从何而来呢?

调查的结果有两个:

第一,网络和娱乐方式的变化,让部分孩子越来越“恋家”。

回忆起童年的快乐时光,70后也许会提出和伙伴们去看露天电影、跳皮筋、上树掏鸟窝;80后会回想起自己看过的经典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而90后或许会告诉你,网游、动漫才是他们的最爱。

第二,逃避压力的心理需要,让宅人喜欢躲在家里。

调查发现,宅人似乎格外依赖家带来的舒适、安心的感受,他们对压力比较敏感,甚至有些人认为外面的世界是虚伪而不安全的,只有在家里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对家的依赖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但是过度的依赖,却有可能暗藏着心理危机。

心理专家认为:“适应压力,无论是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促使个人发展的条件。”过度依赖家带来的松弛感,有可能造成责任感的缺失和抗压能力越来越差。

这份调查发人深省。

很难想象,当这些90后的“宅人”长大后步入大学的校门,四五个“宅人”同住一个“宅子”朝夕相处时,他们彼此之间会是什么情景?看不惯、不习惯、受不了、想念家,将是他们更大的难题。如果他们步入社会,去一个单位工作,和几十个人在一个“空间”工作,他们遇到的困惑将更大。

曲黎敏教授在《胎育智慧》一书中说:“据专家统计,目前我们至少有一亿适龄男女无法成婚,‘剩女’和‘剩斗士’们各自‘宅’在自我世界里,既企盼又拒绝,徘徊不定,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都造成一丝不安。”

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千万要帮助孩子尽早“脱宅”。让他们早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伙伴,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让他们早一些掌握与人交往的能力。

友谊是创业的基础,朋友是事业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友谊,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鼓励。

如果生活中没有友谊,就像地球上失去了太阳一样,因为太阳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而友谊则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些朋友。”爱默生说,“他们可以使人们竭尽所能,尽力而为。这是一个朋友的责任。与他们在一起我们觉得自己很伟大。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在我们面前开启了一扇生活之门,无论什么问题,在他们那里都能得到透彻的解答,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一个真正的朋友,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就像他把自己的力量输送给我一样,使我充分开发自己的力量。”

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做父母的,不能因为怕孩子交结“坏朋友”,把孩子锁在家里,以牺牲朋友和友谊为代价是不划算的。朋友圈子的缩小,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损失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