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长大不容易
1818100000045

第45章 兴趣班呼唤兴趣

儿子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小学——北京史家胡同小学。

这里是一个兴趣的乐园,我小时候,学校就有许多兴趣小组:美术班、舞蹈、合唱、自然、游泳、手工、制作、木偶、幻灯……多得数不过来,上哪个兴趣班,自己选,父母根本不过问。我是美术组的铁杆成员,同时又参加了合唱队、舞蹈班和游泳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最开心的是跟康文信辅导员做游戏,康辅导员是个美男子,可帅了,他带领我们“蹲萝卜”,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团体游戏,各班先自命一种萝卜,然后有节奏地集体开喊:“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绿萝卜蹲。”如果哪一种萝卜打了愣儿,卡了壳,接不上了,那么就罚哪个班唱歌。

童年给我留下的快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下乡插队,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童年,仍然感到幸福和甜蜜。这份礼物,成为我战胜任何困难与艰苦的力量。我觉得,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不快乐的孩子更不幸!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时,我就期盼他快乐、幸福,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成长的根基。因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来享受幸福和快乐的,而不是来寻找痛苦的。人能够战胜痛苦,能够面对不幸,是因为人曾经品尝过幸福,体验过快乐。

童年是极其宝贵的,我可不想剥夺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从小我就让儿子痛快地玩。上小学,我让他走进了这座“兴趣的乐园”。

和我一样,依然有数不清的兴趣班在等待他,我让儿子自己选,从不发表意见。

儿子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和我商量的意思,一直“独断专行”。

一年级时,他竟报了“二胡班”。

我很纳闷,私下和我妈说:“学二胡有什么用呀?”

我妈说:“中国京剧后继无人,学会二胡不是很好嘛!”后来我明白了,我妈是个京戏迷,儿子一岁时,她就打开“话匣子”(收音机),和我儿子一起听京戏,一出一出给我儿子讲京戏里的故事,什么《霸王别姬》、《借东风》……儿子3岁就跟姥姥去王府井吉祥戏院听京戏,成为吉祥戏院里最小的听众。

没想到,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他上幼儿园时还闹出一段笑话,一天,年轻的女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在播放京戏,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不爱听,换了台。儿子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听‘嘚嘚哐’,我要听‘嘚嘚哐’!”老师莫名其妙,几个老师在一起研究半天,也不知他到底想要什么。送孩子时她们问我“嘚嘚哐”是什么东西,我笑着告诉她们:“是京戏!”他不懂那是京戏,只知道打镲和鼓锣的声音。

二年级,儿子又报了“泥塑班”。

我又纳了闷儿,问我妈:“塑泥人有什么用呀?”

我妈轻松地说:“孩子爱学就去学呗!北京还有‘泥人张’呢!”

儿子捏得还挺棒,捏的“小仕女”、“恐龙一家人”栩栩如生。我妈把儿子的“成果”放在一个纸盒里,来了客人就拿出来“显摆”:“瞧我孙子捏得多棒!”

“你孙子手真巧!”客人捧场。

没想到,这份夸奖鼓励了儿子动手能力,他手还挺巧,什么都会做。捏泥人培养了他的创造能力。

三年级,儿子又报了美术班。

这回我高兴了:卢勤的儿子就该上美术班,“老鼠”的儿子也该会打洞呀!

儿子很爱画画,我给他买了画笔和纸张,尽量给他提供培养这种爱好的条件。除了学校的美术组,业余时间我还陪他去宣武区实验二小办的专业美术班学习两年,他学我也学,我陪他一起学。他参加过美术比赛,得过奖。这为他后来制作网页奠定了基础。虽然儿子最终没有选择成为艺术家,我仍然将他小时候的那些画保存了一部分。因为它们是儿子孩提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他童年时期健康成长的见证。

上五年级时,儿子又报了无线电小组。他四五岁就看大舅、大姨夫给姥姥安装电视、修理电视。只要大舅看他在身边,一定会支使他:“悦悦,拿电烙铁来!”在他眼里,男人就该会修电器。

六年级毕业时,他参加了东城区少年无线电比赛,他装了一个能收五个台的收音机,获得一等奖。姥姥拿着他孙子亲手装的收音机,乐得合不拢嘴。以后,家里的电器坏了,就由他修理了。

儿子的兴趣终于有了落脚之处,我想,我的儿子终于找到自己想干的、能干的事了。

可谁知,上中学他的兴趣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小学毕业后,他上了北京166中学。我认识一位计算机班老师,希望让儿子上计算机班。

可谁知,他却悄悄报考了“军乐班”,我一直蒙在鼓里。

后来我才知道,去中学报到那天,他看见校门口贴出布告:“军乐班招生!”

他和一个小学同学一起报考了军乐班。老师说,三天之内发通知。第三天,他的小学同学收到了通知,可他没有收到,他去找了老师:“老师,您当时说我比他强,怎么有他没我呀?”

老师看他怪可爱的,笑着说:“那你也来试试吧!”

得到老师的“恩准”,他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

我当时就急了:“干什么不好,吹喇叭有什么用?”

儿子慢条斯理地说:“您不是‘知心姐姐’吗?能不能先别表态,看看再说!”

我最怕他说这个,只好跑到学校去看。

操场上,军乐队正在太阳底下训练,儿子练得很认真,汗水直淌也顾不上擦一下。我有点儿心疼。

等儿子从运动场上下来,我当着李主任(管乐队的老师)的面就对儿子说:“咱们家没人会音乐,你上小学除了二胡也没学过什么乐器,你上中学现学,苦大着呢!”

“有苦我自己吃,有汗我自己擦。”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好!这像男人说的话!”我佩服这样的男人。

我问李主任:“您看我家儿子行吗?”

李主任说:“我看他胖乎乎的,像吹喇叭的。”

一锤定音。儿子就去军乐班“吹喇叭”了,而且吹的是大号,也叫大贝斯。儿子说他“块大”、“肺活量大”,能拿得起大号。没想到,一吹就是6年!

6年里,儿子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也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他所在的北京166中学军乐队成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帆乐团,他担任了首席大号。

毕业前夕,166中学军乐队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专场音乐会。我和许多家长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没想到,从未学过吹号的儿子竟吹得这么好!我也第一次发现,儿子吹号居然把嘴都吹歪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儿子一进门,军乐服都没来得及脱就问:“妈,我们吹那个曲子的时候,您感动吗?”

“我感动,我感动得都哭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指的哪支曲子,可一直在那里抹眼泪。

儿子很兴奋:“我也哭了。”

我觉得,我跟儿子一起哭一起笑就够了,在他兴趣的路上,我只是陪他就够了。一个人,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欣赏的自娱中,尽情享受艺术的兴趣,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高中毕业时,儿子乐队的导师、中央乐团的姜教授对我说:“你儿子可以报考艺术院校,他的音乐素质很好。”

我说:“我家没人搞音乐。”

教授说:“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后来,儿子没有去报考艺术院校,他说乐器只是他的爱好。最终,他还是上了大学计算机系。

大学期间,他又对小品创作产生兴趣。他写小品、演小品、导小品,他的作品在全校自创大赛中获得特别奖,还成为校园网站上的“小品达人”。

有一次,他让我从网上看他创作的小品,我说:“我怎么看不懂呀?”

儿子说:“您看不懂就对了!这是我们这代人追捧的艺术,你们看不懂。”

“啊哦!”我表示无奈。

后来他自主创业去搞网站,毕业后去上海盛大网络集团学习、工作。几年后,他自己创办了一个网络科技公司。

儿子在兴趣的路上走了十几年,我只是他的观众,为他鼓掌喝彩。我从来不想把儿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没有把他的才能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我只想让儿子成为兴趣广泛的人,只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因为没有任何艺术陪伴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让人枯燥无味。

假如为了考级、考证去上兴趣班,最终,兴趣将变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假如为了父母的脸面去上兴趣班,最终,兴趣将变为孩子童年的苦难。

幸好,我没有。

令我欣慰的是,在兴趣的路上,儿子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对创作浓厚的兴趣,和对生活无限的激情。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和非功利性;艺术最最大的功效,是能够尽情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儿子有音乐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音乐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儿子有画画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画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

儿子有创作戏剧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艺术家,他获得的是幽默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儿子有制作的兴趣与天赋,可他没有成为工程师,他获得的是难得的创造力,以及生存的能力。

我不企盼儿子成为一个显赫的“家”,而是只是想把他造就成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期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事业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有某方面的特殊天赋,他本人又很感兴趣,那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帮他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