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暗示的力量
18179900000043

第43章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3)

我们小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或许对我们说:“谁欺负你爸爸(妈妈)去给你打他”。很平常的一句话,只是为了体现父母对心头肉的疼爱,但是,这句话可能会给一种心理暗示:别人欺负我,我不怕,我爸爸(妈妈)会给我报仇。再往下发展,或许会主动去欺负别人,反正有父母在背后撑腰呢。

本来父母要让孩子勇敢一点,自强自立,但是,孩子会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对强权的依赖心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应该注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位年轻的妈妈这样“教导”自己刚刚上学的孩子。

■妈妈双手叉着腰,好像在和谁吵架:“听着,傻儿子!中午学校发水果,你一定要挑个大个儿的。一样交钱,凭什么咱们吃小的!”

她的声音很大,好像自己的儿子受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和委屈。

孩子小声说:“老师让我们学孔融让梨,在学校吃水果要挑小的。”

“瞎说!让什么梨呀,一样花钱,就要挑大的!别当傻帽儿!”

孩子睁大了眼睛,看了看妈妈,走进校门。“孔融”却被留在了校门外。■

“孔融”哪里去了?被功利主义的妈妈“辞退”了。

有些年轻的妈妈自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质变,认为孔融把大梨让给别人,纯属“弱智”,纯属“傻帽儿”。几千年来,中国母亲用来教育子女学会谦让的传统美德,被几句粗鲁的话毁于一旦!她只想着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可没有想到,教育是从母亲膝上开始的。凡母亲所说的话,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品格。孩子吃个小梨,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母亲自私的溺爱教诲,却会使子女和自己自食恶果。

■一个中学的学生出去郊游,集体乘车,学生不给老师让座的事,学校领导曾在家长会上提过。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消息却是:“我妈说了,交了两块五的车钱,就该有座。老师没座,干吗不去再租一辆车?”如果你是那位站得腿肿的老师,你会怎样想呢? ■

一个梨、一个座位,看起来是小事,但反应的却是教育的失败。

■爸爸妈妈送一个一年级的男孩子去上学。在校门口,孩子就是不进校门,定要爸爸喊他一声“爸爸”。爸爸不肯,妈妈怕孩子上学迟到,央求丈夫说:“你就小声叫一声吧!”

丈夫拗不过儿子和妻子,只好向儿子叫了声“老爸”。

“哎!”儿子大声答应着,大摇大摆地走进校门。■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关心父母么?

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还要以身作则。做父母的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尊老爱幼,对夫妻双方的父母尽孝道,你的孩子也会在这种耳闻目染中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弟子。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于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古人的精神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被遗失了,只能说是社会的悲哀。

作为家长,必须要孩子知道尊老爱幼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逐步培养孩子的孝心。

1.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说任何对长辈不敬的话。

2.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高声顶撞自己的长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3.孩子表现出对长辈的孝敬,要愉快接受,并且及时加以表扬,最好逢人就夸。

4.批评孩子错误行为时,不要夸张,要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戴帽子,言简意赅。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没了,让对方厌烦。

5.最重要的一点,要及时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点,每次责骂过孩子后,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却不知道正确的该如何做。不要以为他们会反省,他们是孩子,是一个需要你指出正确行为的需要教导的孩子。最好这样说:今天你做的这个事情是不妥的,应该这样做……,他下次就知道了。

6.孝心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说的。做父母的,一定要身体力行,孩子才能效仿。

心理暗示的力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孩子犯了错误,很多家长会这样推卸责任:“又不是我让他这样的!”真的不是你的责任吗?你在孩子身看不到你自己的影子吗?你其实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朝着某个方向引导。

■教育孩子的心理误区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孩子如何进行自我暗示,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然而,尽管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综观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大心理误区。

1.不要对孩子过于顺从

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此类家长爱孩子的观念是错误的,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娇生惯养的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一旦遇到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困难挫折的打击就会一败涂地,其生存将受到严重挑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2.粗暴打骂孩子

有些家长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儿“真理”,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粗暴对待孩子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暗示,最终发展出憎恨父母、崇尚暴力或害怕等等自我暗示,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3.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董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整天处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下,就等于承担的沉重的压力。当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4.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来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给孩子去还回,都喜欢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些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独断专行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抵触心理特别严重,要么依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5.对孩子唠叨不停

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居多,教育孩子时喜欢唠叨起来没完。可能开始孩子还听几句,可说多了,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真烦,我偏不那样做!”其实,当孩子认为自己并不是被强迫地接受某观点时,父母的意见反而容易被采纳。

6.只批评不表扬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有时候却用得不怎么妥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谦虚,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只管批评不会表扬,还喜欢在别人面前讲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催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容易使孩子陷于自卑的泥潭。

7.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绊倒了,家长们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

其实很多事情家长是不必急于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他们就会注意:“丢东西了要承担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8.互相拆台

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严惩,而爷爷奶奶不让;爸爸要追究到底,而妈妈容易心软护犊;更有甚者爸爸重罚过后,妈妈悄悄带孩子去饭店吃美食以示慰劳。教育孩子时的互相拆台,会使教育功效事倍功半。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另外,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态度不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比如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十分苛刻。结果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健康的发展呢?

心理暗示的力量:

如果孩子给出一个暗示或提出一个要求,比如要吃东西或不舒服而哭泣时,父母都能迅速地做出回应,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有人会听我的,会照顾我,我是有价值的。”在浓郁的爱中,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无形地树立起来。因此,父母应该积极主动地回应孩子的暗示或要求。这是树立孩子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