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叶圣陶散文
1816400000018

第18章 《普通劳动者》是很好的小说(1)

今年《北京文艺》的八月号里登载王愿坚同志的一篇短篇小说,叫《普通劳动者》,我觉得是很好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写一位林将军往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事。并不因为我也去过十三陵水库工地,比较熟悉那雄伟的场面,感到亲切,所以觉得这篇小说好。大凡好的小说,跟好的诗一样,不仅告诉了人家什么,还能使人家想得很多,自己体会到什么。看了这篇小说,不由你不想,不由你不细细咀嚼含蓄在故事里的意思。待一想一咀嚼,就觉得含蓄在故事里的意思非常美,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因此我说它好。

故事很简单,所占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林将军来到工地,跟一个青年战士小李合伙抬土筐,干得挺有劲儿。吃晚饭的时候,忽然来一场大风雨。工地上的人都有不愿意延误工作的心情,经他们俩一号召,“咱们先干嘛!”全场就在大风雨里猛干起来了。要说故事的梗概,这么几句也就够了。

但是全篇有六七千字,笔墨都用在描写上。主要描写林将军和小李,描写他们的状貌和动作,描写他们的谈吐和心理,种种描写集中在一个目的,就是描写他们的精神面貌。我常常想,雕刻家制作人像,有的地方粗凿,有的地方精雕,粗凿细雕全得其当,不容有丝毫疏忽处,雕成的人像就不仅是个形体,而且透露出精神面貌。写小说也应该那样,用笔墨来雕凿,任何部分都不含胡,结果写出几个让人看得见精神面貌的人物。那才是真正的小说,而不是仅仅告诉人家一个故事的记事文章。我认为这篇《普通劳动者》能够精心雕凿,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真正的小说。

林将军是个久经革命斗争的人,这十三陵一带又是他作战过的地方,现在重新来到,却是来建设水库而不是来作战,自然非常激动。关于这一点,作者有一段极真切的叙述,读了那一段,设身处地,谁都会有一种温暖、甜蜜的感觉。还有一段。吃晚饭的时候,林将军听见沙堆背后有人在讲长征的事故,故事里的人物就是他林将军,那人讲他抬大梁修工事,喊着“同志们,快把工事修好,叫敌人连一滴水也淌不进来”。那人还加上一句,“看,说得多好。”停了一下,又补一句,“你们说,要用那劲修水库,咹?……”底下的话被一阵哄笑淹没了。

两段描写都把过去的革命战争和当前的水库建设联系起来。这叫人体会到,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虽然是两回事,实际是一回事。没有革命战争,哪来建设事业?进行战争就为的进行建设。现在在进行建设了,群众的这股劲跟战争时候同样坚强,所以林将军在参加进去的时候,温暖甜蜜的感觉更加强烈了。岂只林将军如此,凡是亲身干各项建设劳动的人,回想过去,看看目前,谁不感觉温暖甜蜜呢?——这一层意思作者没有写,但是含蓄在小说里,待细心的读者自己去发见。

林将军以普通劳动者的身分参加劳动,当然要跟工地上其他劳动者发生关系。就广义说,工地上的劳动者将近十万人,彼此的劳动相互配合,自然互有关系。但是,尤其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最能显出林将军怎么样当个“普通”劳动者。因此,作者写了小李这个人物,让他跟林将军合伙劳动,从这上边表现他们俩的关系。小李不能没有他的特性,可也必然有跟工地上其他劳动者一致的通性,所以小李可以代表工地上其他劳动者。林将军与小李的关系怎么样,也就是林将军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怎么样。至于作者让小李是个青年战士而不是其他的人,据我料想,是为了描写的需要。小李是个青年战士,才可以有向往长征英雄,夸说他所见的将军工作怎么样忙等等细节目。而这些细节目,都是我所说的必要的雕凿,在本篇大有作用的。

林将军原拟在下午3点以前到达工地,准时刻上3点的班,因为开会散得迟,公共汽车又在中途抛锚,延误了。他到达工地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迟到的学生走进课堂一样,很不好意思”。这就是今天的高度觉悟的普通劳动者的态度,可见官气、骄气是与他无缘的。小李见他独个儿提土筐,喊他道:“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他回答道:“我是个新兵嘛!”这个话又自然又老实,分明告诉小李自己还不熟悉工地上的工作情况。于是他们俩组成“互助组”,合伙抬土。一合伙就起了两回争执。前一回是小李在后边偷偷把系筐的绳子移后半尺多,要让林将军担得轻些,林将军认为“这,这不行”,把绳子往前移过来,又说“咱俩加起来够七十岁,我就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应该靠我这边!”后一回是小李发觉林将军走在前头不合适,林将军虽说“没关系”,小李终于争到调过来。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在全国各项建设劳动的现场上,多付出一分劳力好一分,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信念。在这种场合上跟人家争,不是坏事情而是道德,普通劳动者的道德。林将军跟小李同样有这种道德。在大风雨中抬土的时候,分队长来了,抓住林将军的扁担梢说:“首长……这活你……”林将军随手拨开分队长的手说:“嘿,什么首长,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这可见他纪律性强,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提到原则的高度,平时自己是什么“长”,早已不在心上了。但是林将军究竟是久经锻炼、富有经验的人,知道群众的心理,风雨虽然猛,工作可不能停顿,大家想冒着风雨干,但是分队长还没有来。这当儿,他知道只要谁出来一声号召,以身作则,大家就会跟着干起来的,所以他喊声:“同志们,走哇!”随即“一躬腰走出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不待分队长指挥就干,是不是没有纪律性呢?当然不是,这正表现了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再看他跟分队长说了关于“首长”的话以后,又说: “分队长同志,我有个意见:你得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风雨里看不清,要特别注意安全!”自自然然地说“有个意见”,不用发号施令的口吻,可见他处于被领导地位绝无勉强,只是照理所当然地做。而他那“意见”又多么宝贵,多么关心群众啊!

作者就从以上说的这些地方描写林将军是个“普通”劳动者。朴实,亲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都合乎人物的身分。

再看作者描写小李。当小李跟林将军一合伙,就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叙述。

“你这可不行,”战士一面理着筐绳子,一面真像个老战士似的批评起来, “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可痛啦。”说着就要去给他拿衣服。等将军顺从地把上衣穿好,他又认真地介绍起经验来告诉他“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子里的砂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因为“条件很好,每人可以分得两勺子热水”。

小李谈的都是生活琐屑,就在这些话里,他照顾新伙伴(这老同志)的那颗心多热啊!作者又从林将军的眼光描写小李。

抬着土走的时候,将军望着小李的背影,那件淡黄色的背心中央,一个大大的“5”字;而这青年人抬土也像在球场上一样,没有一霎安生。比方,装料台上净是一排排装满士的筐子,他们只要挨着边放下就行了,他却总是蹒跚地走到最前面,为的是“装车方便些”。而在回路的时候,他又总爱放开嗓子叫一阵,舞弄着胳膊指挥一番,要不就嘟哝着,把放得不合适的筐子整理一番;临走,还得带上几个空筐。他的意见也特别多,一会嫌装料的人少了,窝工;一会叫:“别乱扔空筐子,砸着人!”

这就是林将军眼中的小李的印象,而读者就从这里看见了个生动的小李。作者写林将军从这些印象真切地了解了小李的思想感情——他“那种主人翁态度,那立功精神,集体主义感情……”而读者所了解的也正是这些。

小李“摸起腰间的水壶,一仰脖子喝了两口,然后伸手递给将军”,“将军爱抚地看看他那满是汗水的脸,把擦汗毛巾递给他”,只是些细小的动作,可是淳朴的风格,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使读者几乎忍不住感动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