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342

第342章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⑤。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⑦。听其相顾言⑧,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①刈(yì义):割。题下自注:“时为厔县尉。”厔(zhōu zhì周至):县名,即今陕西省周至县。

②陇:同“垄”,田埂子。这两句说,夜里刮起了和暖的南风,吹黄了的麦子把田埂子都覆盖了。这表明是个丰收年景。

③妇姑:泛指妇女。荷(hè贺):挑,扛。箪(dān单):盛饭用的圆竹器。食(sì四):给别人吃的食物。童稚(zhì治):幼小的孩子们。携:提着。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④饷(xiǎng想)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食。丁壮:青壮年男子。

⑤灼(zhuó酌):烘烤。炎天光:夏天的太阳光。这两句说,田里的热气在脚下熏蒸,背上又受着烈日的烘烤。

⑥但惜:只珍惜。

⑦秉:拿着。遗穗:掉在田里的麦穗。悬:挎着。弊筐:破篮子。

⑧其:她,指在田中拾麦穗的妇女。听其相顾言:听她望着人说话。

⑨“家田”两句是拾麦穗的贫妇人说的话,是说她自家的田亩因向官府缴纳赋税而被逼得卖光了,因此出来拾麦穗充饥。

曾不:从来不。事农桑:泛指从事农业劳动。

吏禄:封建官吏的俸禄。三百石:唐代从九品官的月俸是三十石米。白居易当时做厔县尉,官阶是从九品下,月俸也是三十石。这里说三百石是指一年所得的整数而言。岁晏:岁暮,年终。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

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806)作者任厔县尉时。它通过描写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剥削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就连丰年也不能免除饥饿。其实,那些正在田间“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农民,他们收获的粮食将同样要被剥夺干净,落得如同贫妇人一样的悲惨命运。因此,这决不是一个贫妇人受苦受难的问题,而是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这一点作者是认识不到的。但作者觉得自己同农民比较,深感惭愧,这就说明他和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封建官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