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156

第156章 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②。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常咨嗟③。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④。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⑤。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⑥。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⑦。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⑧。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⑨?

①负:背。薪:柴。

②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发半华:头发花白。华:同“花”。

③丧乱:战乱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经常有死亡之危和离乱之苦。嫁不售:嫁不出去。咨嗟:悲伤叹息。

④土风:当地的风俗习惯。坐男使女立:男子坐而享受,妇女站立侍候。这是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腐朽观念的表现。男当门户:男子在家支应门户。女出入:妇女出外从事各种劳动,往来奔波。

⑤十犹八九:就是十有八九,意思是很普遍。应供给:维持一家的生活和缴纳捐税。

⑥鬟(huán环):唐代夔州一带未婚女子的发式。银钗:妇女头上的妆饰品。并:依附在一起。这两句说,她们到老只落得双鬟垂颈,把野花山叶也作为妆饰品和银钗并插。

⑦筋力登危:竭尽全力攀登高峻的山岭。集市门:到市上出售柴薪。射利:见利就迅速获取。兼盐井:还要去背运食盐。

⑧褊:狭窄。石根:山脚。这两句说,这些打柴妇女终年劳累,异常悲苦,和妆饰品相杂的只有满面泪痕;衣着单薄,终生困居在狭窄的荒山脚下。

⑨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这里指夔州一带.昭君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北,和夔州邻近。相传汉元帝时的宫女,以美著称的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移居夔州后写的。在诗中,诗人首先对安史之乱以来四川军阀混战,造成社会长期动乱不安,致使夔州一带的劳动妇女,陷于悲苦的境地作了深刻的揭露。其次对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抨击。同时具体生动描绘了这些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四十五十无夫家”的妇女的深切同情。结尾两句,诗人以愤激的反诘形式,为那些被损害、被践踏的劳动妇女鸣不平。在唐代诗歌中,以贫苦妇女的生活为题材,反映她们的不幸遭遇,除这一首《负薪行》外,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