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烟云
18148900000029

第29章 曹启文在台湾为孙立人鸣冤——兼说“公道自在人心”书稿

化流石

曹启文(1903~1977),字汉章,宁夏海原县西安乡小河村人。曾任国民党新疆党务特派员、酒泉行政公署督察专员、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主任、甘肃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甘肃党部监察委员会主任、西北公路局特别党部主任委员、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49年被于右任接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台期间,因孙立人案,他以监察委员的身份参与调查。其调查报告虽被封锁,但却留下了许多记载当时真相的日记。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缓和,曹启文之子曹为龙(原兰州市政协委员、台办副主任)赴台,带回其父日记,将孙立人案调查始末整理编撰成“公道自在人心”一书稿。2003年6月,曹为龙将书稿托曹为政先生转交于我。说不要任何报酬,希望县方志办与有关单位联系,印刷出版此书,算是曹氏为家乡所做的一点贡献。我和志办主任先后找县委、政府、政协领导汇报此事,请求县上拨些经费以出版此书,但最终无人做主,经费落空,出书之事告吹。8月,我将书稿带到宁夏社会科学院国史研究所,有关领导阅后认为书稿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台湾孙立人案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外界难以知晓,将真相公布于天下,必将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但研究所苦于经费困难,印刷出版此书又成泡影。

2004年,经几番奔波之后,我深感无能为力,只好将“公道自在人心”书稿通过曹为政回转于兰州曹为龙。为弥补缺憾,现将书稿中有关内容梗概略作叙述。

“公道自在人心”是曹启文之子曹为龙根据其父日记编写的。书稿按日记的时间顺序,将曹启文以监察委员身份调查孙立人案的全过程详加梳理而编撰成书。有关国民党政要的谈话及案件真相,外界知之甚少,因未取得作者同意,本文不作披露。

孙立人,安徽舒城人。曾就读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滇缅战役,出任过陆军副总司令。1950年到台湾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因与蒋经国、陈诚等人政见不和屡遭排挤。1955年6月,其部下郭廷亮等人为其打抱不平,欲乘蒋介石到台南检阅军队之机,实行张学良式的“兵谏”,结果计划败露,孙立人以“兵变罪”被捕入狱。郭廷亮以“匪谍罪”被判死刑后又改为无期徒刑。孙立人在蒋介石的“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的“七不”原则下,软禁台北33年,成了张学良第二。直到1990年11月病逝,台湾当局也未给他辨明冤屈,平反昭雪。

孙立人案一出,岛上舆论哗然。蒋介石为免除他人口舌,命令陈诚、王宠惠、许世英、张群、何应钦、吴忠信、王云五、黄少谷、俞大维组成九人调查委员会,陈诚为主任委员。调查报告认定孙立人与郭廷亮匪谍变乱罪名成立。

与此同时,以于右任为院长的监察院也成立了五人调查小组,监察委员陶百川、曹启文、肖一山、王枕华、余俊贤随即展开调查,曹启文为召集人。

曹启文访问过蒋介石、陈诚、孙立人等国民党上层人物,经多方取证,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认定给孙立人的罪名是“莫须有”,应予平反。因与九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多有出入,蒋介石将这一报告尘封于监察院,列为“机密”文件,不许公之于世。孙立人案最终不了了之。

起初,孙立人对五人调查小组期望很高,声称他与郭都是无罪的,希望能够平反昭雪。可谁知五人小组的调查报告泥牛入海,杳无信息。孙立人只能仰天长叹:“谁能还我清白?!谁能还我公正?!”

曹启文满怀信心,本想通过监察院的调查为孙立人洗去冤屈,但事与愿违,他的多方查访,一片苦心善意,最终还是未能还孙立人以清白,其正义感终被台湾当局湮灭。为此,曹启文对当时的政局十分失望,这在他的日记中曾多次写到。好在其子曹为龙已将日记整编成书,但愿书稿早日出版,使孙立人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