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社交场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十分关键,把该说的话说到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话也是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社交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1.日常打招呼的话不能省
如今,人们见了面无论何时何地,第一句问话就是“吃了吗”的现象,至今在城市里是越来越少了。第一个指出其不合理之处的,大概是语言大师侯宝林。他在相声里曾举一个欲进厕所的人问刚出厕所的人“吃了吗”的例子为笑料,说明千篇一律地以“吃了吗”为招呼语的可笑。汉语的丰富性是世人皆知的,为什么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只以“吃”为话题打招呼,确实令人费解。当年老舍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的解释好像是说,广大下层民众生活贫困,每日里忙忙碌碌不过为混饱肚子而已,于是“吃”成了天下第一要义,所以见了面第一句话就是“吃”。如果这种解释有道理的话,那么已经温饱了为什么还总是一见面就“吃了吗”?
原来,招呼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意义只在于说话本身而不在乎说的是什么话。美国人的“嗨——”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只是一个声音而没有含义。所以我国传统的招呼语除了吃的话题外,常用的还有天气如何、工作忙否、身体状况之类。比如甲乙见了面,甲:“今儿天气不错!”乙:“可不是,天气挺好!”然后各奔东西;或者甲:“最近忙吧?”乙:“还可以,凑合吧!”或者甲:“近来身体可好?”乙:“还行,没病没灾的。”
总之,人们在这里决不是谈吃饭、谈天气、谈工作、谈身体,只要是说了话,便已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呢?礼节的目的,表明承认对方的存在。当然不一定都是用语言打招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礼节的必要性,就要设法把它运用得更好些,以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
2.不要忘了说“谢谢。”
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为你服务或对你有所帮助时,别忘了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为交际活动创造和谐气氛
当你说“谢谢”的时候,表明你对他人给予的帮助或服务是满意的,对方听了会感到很高兴。有时候,他人为你服务,也许是他们分内的事情,你不说“谢谢”,他们决不会责怪你。但是,面对他人的服务而无动于衷,这表明彼此之间存在一条无形的界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职业化了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缺少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可是,假如你对这种理所应当的服务表示一下谢意,那么彼此的关系就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这样交际的气氛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热烈。交际心理学认为,人际之间存在“互酬互动效应”,即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以回报。道一声“谢谢”,看似平常,可它却能引起人际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成功的促进剂。
有利于塑造自身良好的交际形象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人为你服务,只是职业不同,地位有别罢了。但是,当你接受人家的服务时,及时说声“谢谢”,其意义远不止是对对方服务的肯定,这其中又包含了自己对其人格的尊重。虽仅此一语,但足以引起对方因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而产生的满足和感激之情,自然你在他心目中就会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会把你看成是一个有教养、礼貌、细心的人,当然也是一个受欢迎的值得尊敬的人。这在无形之中,你就赢得了人心,比起那些对于他人的服务不屑一顾、不予理睬的人更显得有光彩。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交际场合,有时候一句表示真诚谢意的话语,还可能成为结识新朋友的契机。
有些人对于说声“谢谢”十分吝啬,不愿给予任何人。在他们看来这种客套、形式是多余的。也有的人则认为他人的服务、帮助是应该的,没有必要说什么谢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说声谢谢,是礼貌、客气的表示,决不是多余的客套。此外,如果对于他人的服务只看到理所应当的一面,而没有想想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会带来负作用。比如,有这样一件小事:有位青年学生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抱小孩的大嫂上了车就站起来为她让座。这个妇女径直走过去,一屁股坐下,对这个学生连看都没有看一眼。这个学生心里很别扭,他想,哪怕你冲我点点头,知道是我让了座,心里也就平衡了。但是她没有,他感到自己的好意受了污辱。从那儿以后,他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干脆把脸扭向窗外,不再给人让座。你看,这个妇女少了一句谢谢,少了一点礼貌,就这样挫伤了一个人的善心,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
在日常交往中,对别人说声“谢谢”,不过是张口之劳,可是它换来的却是微笑,是友谊,是轻松愉快的气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做到与周围的人愉快地交谈
一般人总以为女性最爱讲话,因此有“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其实男性也是一样。人的本性都爱说话,但是有人却在正式的说话场合紧张慌乱,不知如何措辞,不能流利地抒发己见。那是因为觉得话题贫乏的缘故。若是遇到了特殊的事件,或是自己很熟悉的话题,绝不会无话可说。从这里可以说明能否滔滔不绝地陈述己见,和话题的丰富有密切的关系。
要挖一个洞,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宽度才有可能,而洞愈深,宽度要愈广。如泰山,其山麓也相对地宽阔,所以同理可说。讲话的题材也是从许多话题当中选出来的,运用判断力选择能够达到说话目的的适用材料,成为强而有力的话题。那些高谈阔论、颇具声色并能令大家注目的成功说话者,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这个丰富的说话材料是从何处而来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话材料,只是看我们如何用心地去搜集和利用这些资料而已。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碰到许多不同的情况,看见无数的现象,听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自己也读了不少的书,然而却仍旧无法活用话材,这是因为观察力不够的缘故。一般人看一件事物,往往不经过思考,只是映现在眼睛的网膜上,未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每个人都应培养细微的观察力,把每天所看见和体验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记忆在脑海中,即可成为日后可资应用的话材。
你知道拍立得照相机是如何发明的吗?听说只是从一个小孩单纯的质问:“为什么照片不能照了就立刻出来呢?”而获得提示才发明的。这是因为大人观察事物时,不再有新鲜好奇的心,经常有固定的观念,认为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忽略了洞察问题本质的存在。
有一位年轻的寡妇,丈夫死后,她必须独立经营自己的公司。公司里有50名员工,她忙得分身乏术,无法妥善地照顾自己的小孩,但是她仍然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女儿到大学毕业,只是这位母亲对于新潮派女儿的生活方式,以及她们对于母亲不够尊敬的态度和任性的行为非常不满意,认为自己已经对女儿付出如此的爱心和关注,却得到这种态度的回报,感到万分遗憾。
不久大女儿结婚了,在婚宴当天,朋友们帮忙分发给参加宴会的贵宾一人一份小小的卡片,卡片里面写着新郎、新娘的生平介绍、读书经过、家庭状况介绍,其中有一栏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位母亲看着卡片,忽然激动地哭泣起来,看到大女儿在这一栏里填着“我的母亲”。这时含辛茹苦养育女儿20年的母亲,恍然明白女儿并没有忘记母亲的恩德,深深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观察事物时,必须深入到事情的本质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本来就是差劲的人”、“我的父母不行,我的祖父母也不行,我看这是遗传”。这样的说法都是失败者自圆其说和推卸责任的托辞罢了。天赋并没有什么极端的差异,一个人的能力强否是与他本人的努力有关的。
为了能和周围的人愉快地交谈,我们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话材丰富。我们对于平日的所见所闻,或及从阅读的书籍中吸取到的丰富知识,以及自己亲身体验的各种事物里,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并且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日积月累,就能丰富自己说话的题材,于是不管是和怎样的对象以及不论在任何场合中,都能轻松地应付自如,谈笑风生而受人欢迎了。
4.善于捕捉说服的时机
若不能好好把握说服的时机,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懂得把握时机的人,都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第一,善于寻找时机。
第二,要有果决的说服胆量。
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判定时机到来,千万不可犹豫,否则机会难再得。
例如,某职员还需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上司交待的工作,所以他想说服上司宽限工作天数。他一早就到上司的办公室去。面对上司,这位职员说话时竟显得吞吞吐吐的,半天说不出所以然来,一副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样子。
这时,上司虽明白职员的意思,但是看他一直说不出口,就借机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
“对了!我忘了告诉你,这件企划案明天就要交出来,知道吗?”
他本来想说服上司将工作延到第三天的,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被上司要求提前完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上司的办公室。
其实这位职员一见上司,应马上开口:
“上次您交代的工作,无论如何还需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事实上,再加上3天还是有点赶,但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一定会全力以赴的。请经理再给我们3天的时间吧!”
想要说服他人,就应把握住时机,直截了当地说服对方。先下手为强说服,才能一举成功。下面列举一些社交场合中最好的说服机会:
当你要找时机说服别人时,大清早是最好的时机。
欲将私事拜托他人,或与之讨论较困难的事情时,在做完一件事的休息时间是最好的机会。
当你要别人同意你所提出的事情时,在外出前、开会之前,或者当对方非常慌乱之际,都是最好的时机。
一般低血压的人,通常在中午时身体状况比较差,所以如果有比较复杂的事情要处理,最好是在午后比较恰当。
事情要有本末之分,你可以将较不重要的部分,预留到下一个阶段再来说服:“原来在上一周就应该有结论的,但是……”以这种方式说服定能让对方接受。
同样的,在周末你可以说:“如果拖到下星期,将会有更多的麻烦,所以必须在这个星期……”这也是迫使对方接受的一个好机会。
当对方对你心怀感激时,是说服的最好时机。换言之,当对方处于低姿态时,你去说服绝对会令对方难以拒绝。
你可反过来利用对方说服你的时候说:“刚好,我也有事拜托你。”
如果你能够掌握到对方的工作流程,确定对方什么时候忙,什么时候空闲,便能掌握到最佳的说服机会。
过一段时间后再找寻机会,这是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在高尔夫球场上遇见的对象,如果你第二天就去向他推销,往往会被拒绝。但如果隔了一周以后再去拜访,你只要简单地向对方打招呼,就能够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最聪明的做法。
对工作场所的气氛,对一个人的心情、神色、观念、生活态度等,都必须有敏锐的感觉,如此才能掌握好说服的契机。
5.培养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
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却有货倒不出。什么原因呢?这两种人不是心理素质不同,就是语言能力有差别,并且往往是两处原因并存。
如果不是心理障碍,就是语言功能不行,这种人常常是有话想说却又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是话语断断续续,难以连贯。其结果是心里想的一个样,嘴里说的又是一个样。
可见,假如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口齿又比较清楚,那么他的口才如何就取决于他的语感了。
所以培养语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语感敏锐,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口才、学识和智慧的一种标志。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书面语言有着思考的余地,口语表达就必须是直接沟通,即兴构思,不可能总是依循规则。敏锐的语感、机智的口才绝非才子名人固有的专利,任何人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培养语感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积累语言素材
积累语言素材主要是指积累词汇。
词汇的数量要比一般掌握的字数大许多倍,难以统计。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语感,首先要积累词汇,否则,语感只是空中楼阁。
有位教务处的老师在谈到建立教学档案的经验时,一连用了“翻阅”“调阅”“借阅”“参阅”“查阅”等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借阅档案形式。其实,这里的“翻阅”“调阅”“借阅”“参阅”等词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因借阅人的身份和用处不同又各有区别。表现了说话人丰富的学识。
要积累词汇必须处处留心。
平时读书看报、与人交谈、听课、收听广播、观看影视等等,随时都能获得新的有用的词语,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词语。关键是要认真搞清楚每个词的音、形、义,随时零存在记忆中,选抄在笔记中,使用在表达中。久而久之,就会有许多精词妙语供你随时随地选用了。
假如你是搞音乐比赛的主持,除了要有这方面的知识、规则,了解参赛者的有关情况之外,还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高亢嘹亮等等。
如果你有很多的词语渲染气氛,你这个主持人自然就给人博学多识的印象了。当然,词汇不可滥用,多了,也会造成卖弄的印象。
辨析词语特点
词语的妙用,有许多微妙复杂之处,语感的敏锐意味着用词选句又快又准,这就要对每个词的词性、程度、色彩以及相互搭配的特点加以分辨。如:“讲话”“讲课”“讲解”“讲座”“讲演”等词,主要的意思都是讲,但讲的内容、对象、场合和范围有所不同,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加强语感就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
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色彩和意味都是要着重注意的,如果忽视了细微的差别,把贬义词当作褒义词或中性词,把适用于书面的词语用在口头上,那就会闹笑话。
“接到你从千里之外捎来的礼物,我内心的激动真是罄竹难书!”“罄竹难书”固然是程度很深,无法说尽的意思,但一般是指罪行严重,用在这里就很不恰当。当然,也并非绝对不能用于罪过以外的事物,如“我小时那个傻劲哟,真是罄竹难书!”这样说带有调侃的意味,也有奇妙的效果。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词句只适于口头或书面,用反了也会闹出笑话。比如熟人见面常会招呼一声:“你吃了吗?”如果换成“你进餐了吗?”别人自然感到别扭。又比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用在书面未尝不可,但口头上这么说人家就会嫌你咬文嚼字,倒不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得明白自然。
养成遣词造句的习惯
培养这个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读,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
所谓“良好”是指语言的质量较高,既符合规范,又简洁生动。
有些尚未学过语法的孩子为什么说话通顺,头头是道呢?
因为他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学校里的语文课为什么要学许多典范文章呢?
因为这些范文正是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示范。
语言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为什么大都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因为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感。
我们说的话和书报上印的文章、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可是句子的构成格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多听多读,经常接受符合规范、质量较高的语言刺激,那么无形之中我们就会养成一种正确的遣词造句的习惯。
总之,要使自己能在交际活动中出口成章,一定要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有欠缺,那么,就请你从以上的三个方面努力吧。
6.日常会话应注意的事项
透过打招呼与自我介绍,可以抓住人际关系的契机,但日常的会话更能促进交情。
日常会话的目标并非理论上加深内容,或直接解决有关讲话的内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享受对话的乐趣,谋求彼此心灵的交流,同时,会话也具有放松的意味。
透过会话还能满足一些需求,诸如谋求气氛转换或间歇,以及表现自我。因此,为了加深人际关系,锻炼你的会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①明白会话中的真话意思——也就是会话中一起交谈的事情。
因为会话并非仅由特定的人唱独角戏,它是与对方交换的共同作业。
②会话具有回应的特性——不管提到什么事,有人好像都会不耐烦地回答“哦”“不”等无精打采的话,这将无法使会面热烈起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多是没有回应的话题,或者自己这一边无意参加该会话,这种内在的态度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有丰富的话材,当接受对方传递的语言时,就能正确地回应。
人类具有自我表现的本能需求,因此,一旦有说话的机会时,就会自发性地想说话。如果一来一往不断地进行,其对话就会起劲,参加者的心灵交流就更加活跃。
要充实话题,先决条件是当接触事物时,不要失去新鲜感,要维持精神的年轻。如果未受感动,将是精神的老化现象。由于未注入新鲜的话题,话题将充满老朽而带霉味,毫无新鲜感。
③不要陷入自以为是的话题——很多人像杂学博士一样万事通,并认为那才是会话的高手条件,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虽然知道会话是重要的事情,但如果向对方谈无味的话题,等于一个人自说自听一样。会话起劲的重点是以说话者与听者共通的话题交谈。而有的人却在不觉之间陷入说教的话题,当然使人厌烦。
④留意不违反规则——有人会在说话途中泼冷水,或在话中找碴,以及独占讲话的上风等,这些情况肯定违反原则。
说话时,自己要常常自问“这样说可以吗?”如果不那样,对方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如果被当耳边风,也是理所当然,同时所说的话也无法使对方理会。如果一再违反,人们将远离你。就是聊天,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使听讲的人躲避你,因而造成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如同舞会中的“面壁之花”,使自己迈向孤独之道,这便是自作自受了。
7.赞美是交际的润滑剂
喜欢听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也就为交际成功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它能弱化矛盾,克服差异,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者每每运用赞美武器,为自己开路。
赞美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表达方式,应区别对象,掌握火候,讲究技巧,恰到好处。其原则主要有:
赞美要真诚自然
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才赞美。如卡耐基所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同时,真诚的赞美又是发自内心的,它是对对方的优点表露出来的由衷的赞赏,所赞美的内容是确实存在的,不是虚假的。赞美的语气通常亲切自然,表情和悦真挚,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如果赞美他人时,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或满脸讪笑,语气阴阳怪气,那么,对方会认为你在耍笑他,是虚情假意,是别有用心。这样的赞美就变了味,难以取悦于人。比如对一个胖子说:“呀,你好苗条!”这种失真的赞美是最蠢的,只能自寻难堪。
赞美要恰如其分
当对方期待得到赞美时,你给予赞美,那是最得体最有魅力的赞美。同时,这种赞美应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空洞的。周总理对罗杰斯的称赞之言就属于这一类。一般说来,具体的赞美指向明确,对方会感到受之无愧,而抽象的赞美缺少特指意义,可以用在任何人的身上,有寒暄客套之嫌,难以使人产生特别的激动之情。与之相关的是赞美用词应恰当准确,有分寸感,不要夸大其词,要避免使用“最最”“绝对”“举世无双”之类的极限性词汇。比如,对一个做出一些成绩的人赞美说:“你真伟大!简直无与伦比!”这样的赞美不但不会使对方高兴,反而使之感到紧张、尴尬,进而怀疑你的诚意和动机。
赞美要适可而止
赞美性语言虽然有积极作用,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对人施以赞美毕竟不是交际活动的最终目的,它不过是促进心理相容,是交际进程中的一种手段。因此,赞美之言不能滥用,应点到为止,而后要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迅速转入交际的正题,追求交际的成功。如果一味赞美,把交际活动当成歌功颂德的舞台,就会适得其反。过头的赞美一旦变成肉麻的吹捧,赞美就失去了积极意义,赞美者就成了阿谀奉承、吹嘘拍马的可耻之徒。这里应记住一句古语:过犹不及!
总之,我们应牢记一条重要的交际原则:赞美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为此,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随时捕捉交际对象的可赞美之处。那时,得体的赞美之辞就会随口道来。
8.学会暗示的说话技巧
在交际口语中,有一种暗示说法,即当某种意思不便明说时,用半露半藏的语言,间接地传递信息,使对方领会其意。暗示能体现委婉,而且比委婉说法更隐蔽些。下面介绍几种语言暗示方式:
谐音双关
运用同音异义现象,一语双关,暗示出本义。如,在一条坑坑洼洼的路上,上级领导这样说:“你们这里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在笑谈之中,巧用谐音暗示出当地交通状况需要大力整治。这是不批评的批评,部下从暗示中深领其意。显然,这种方式比直接批评效果要好。
巧妙截取
在成语、俗话、歇后语上,有的由两部分词语组成,且意思相对或相反。说者有意识只说前半句,而把下半句留给对方去意会。比如,有个人对领导的不实而片面的批评不满,说:“兼听则明啊……”尽管后半句“偏听则暗”未说出,但领导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言此意彼
即明里说此事,而暗里指与此紧密相关的其他事物,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暗示作用。如,妻子买了一块鲜艳的料子叫丈夫看,想自己做衣服,丈夫觉得她穿不合适,但又不便扫她的兴,就说:“挺漂亮,要是给女儿做件连衣裙,那是再好不过了!”他很巧妙地暗示妻子穿太艳了,聪明的妻子自然心领神会。
有人比喻说:暗示是从旁门进入人的意识的,往往不会遭到人们有意识的抵制。这就容易使人们自然地在心理与行为上接受暗示者的影响。这话很有几分道理。暗示和委婉一样对于表达否定、贬斥、批评性内容的语言有特殊的效果。这种方式,既可以巧妙地传递信息,又能表现说者的策略性和对听者的尊重,易于为对方接受。
当然,暗示方式的成功也得看对象,因为它需要听者有较强的理解力,以积极的思维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9.男人说话要少一些脂粉气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男性的口语表达多了些脂粉气,少了些阳刚之气,比如他们说话或细声细气,啰嗦唠叨;或扭捏作态,动作太柔;或卿卿我我,喜欢和人“咬耳朵”;有时说话没有准头,颠三倒四,说了不算数等。这种缺少雄健气息的语言表达,不但不利于人际之间的沟通,而且有损于男子汉的形象。尤其是作为男性领导者,如果缺少语言的雄健之美,就少了刚性和威严,就可能影响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进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因小而失大了。为此,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让思想性格强化阳刚之气
男性语言的雄健特色虽然与性别有关,但决不完全是男性性别自然赋予的,而是后天培养锻炼出来的。它是与男性的性别意识、工作责任心、使命感及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联的。一般情况下,许多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有时起着女性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男性占大多数,在战争、救灾等危险环境中,男性冲锋陷阵。所以,作为男性必须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地位,这样在特定场合才能有意识地在言行方面表现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和坚强的形象。也可以说男性树立起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形成雄健语言的内在思想基础。很难想像,一个不敢负责的胆小怕事的男人,他的语言会表现出刚性来。
用雄厚知识助长阳刚之气
语言的雄健还与人们的学识、见闻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知识面宽,理论修养好,他说话的理性色彩就浓,逻辑性就强,自然就会有力度。所以,尽量多一些见闻,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和哲学原理,加强思想和理论修养,这样你的谈吐就会得到知识的支撑、逻辑力量的强化。
用表达技巧“包装”阳刚之气
还应有意识地通过书刊和新闻媒体常常学习掌握成功男人口语表达的技巧和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口语交际实践,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自己语言表现的力度,形成自己的风格,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男性语言的雄健之美。
10.道歉是必不可少的社交语言
道歉,即向对方致以歉意的一种礼仪。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因自己的言行失误而打扰、影响了别人,或者给别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或物质上的损害时,都应主动向对方道歉,挽回影响,以便继续维持相互间的来往和友好关系。
那么,怎样向别人道歉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道歉的范围
在下列情况下都应向对方表示歉意:
①同学、亲友和老师托付自己办的事情未能办好时;
②自己失礼、失手时;
③无意中碰撞了别人时;
④在拥挤街道、公共车辆上挤了或踩了别人时;
⑤在食堂排队买饭碰落了别人的餐具时;
⑥因有事而必须打断别人的谈话时;
⑦打扰了别人的工作或休息时;
⑧敲错了别人的家门或叫错了别人的姓名时。
道歉的词语
表示歉意的词语一般有这样一些:“对不起”“请原谅”“打扰了”“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等等。在向别人道歉时,一定要说得极为诚恳,否则不但不会被对方谅解,还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愤怒。另外,在向对方表示歉意时,除了态度要诚恳外,还要选择对方乐意接受的语言。
道歉的方式
向对方表示歉意的方式有:
①当面口头道歉;
②约时间面谈道歉;
③打电话道歉;
④书信道歉;
⑤到对方家中或单位亲自拜望道歉;
⑥托第三者转达道歉等等。
向别人道歉所采用的方式,一定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熟悉的程度和歉意的程度认真选择,一般以当面口头道歉为宜,如果带有赔偿性的道歉,才选用到对方家中或单位拜望道歉的方式。
道歉的时机
同学、朋友之间可能因为一些误解发生摩擦和纠纷,事后应立即向对方道歉。如果对方的火气正旺,感情非常激动,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待对方冷静下来后,再主动向对方道歉。这样可能比立即道歉的效果更好,也易于对方接受。
道歉的礼节
道歉时,态度要严肃。首先主动承认自己犯的错误和过失,对给对方带来的损害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内疚,然后请求对方给予谅解和宽恕,并询问对方有什么具体的条件和要求,对方的理由和要求如果合理充分,要给予满足。如果对方一时不理解或拒绝接受道歉,要反复表达自己的诚意,对于对方的冷言相待和粗暴的态度,应体谅人家的心情,用实心实意的言语感动对方,该赔礼的赔礼,该赔偿的赔偿,以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可在道歉时再次与人家发生争吵,也不得在虚情假意地赢得了对方的谅解后,再去指责对方的不是。
11.会拒绝是社交语言技巧成熟的标志
在社交活动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好直接顶撞对方;当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又不愿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很好地应付上述各种情况,你就要学会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巧妙地说“不”,让“不”有一副可亲的面孔。这种拒绝要讲究艺术方法:
彬彬有礼法
当别人邀请你出门,而你又不愿去时,可以彬彬有礼地说:“我很感谢您的盛情。不过已经有人约了我,所以我今天就没有福气享受您的美意了。”
不说理由法
在有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明拒绝的理由,有可能会节外生枝,事与愿违。为减少麻烦,可以不说理由。如遇到曾经借钱不还的人又来向你借钱,你就可以明确表态:“实在对不起,我恐怕帮不上您这个忙。”如果他继续纠缠,就再重复一遍,他就会知难而退。
诱导对方法
这是通过巧妙的诱导使对方否认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做法就很值得仿效,当他被好朋友问及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时,他就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朋友的回答是“能”。于是,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就不好再问了。
答非所问法
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与之不相符的内容来回答。比如一外国人来访时问周总理:“中国的银行共发行了多少人民币?”对这一保密数字,自然不能轻易回答,于是周总理幽默地说:“一共十八元八角八分。”对方先是不解,经周总理一解释,不禁佩服周总理的智慧。原来,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分别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加在一起不就是这个数吗?
妥协应付法
当别人提的要求使你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可以妥协应付说:“这事不久以后就能解决。”“您的病慢慢就会好的。”
委婉拒绝的方法远不止上面这几种,你尽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只是一定要记住,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以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