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8096500000003

第3章 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1.2.1 人力资源与现代经济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1.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支撑,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量越丰富,质量越高,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共包括四大类: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在现代技术发展约束下,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稀缺的,正是这种资源的有限与稀缺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也决定着社会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各类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历史发展的早期,可获得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并不丰富,但自然资源却维持着人类的生产、发展,因而早期历史的发展,自然物质资源的作用更大。当产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快速的进步,机器设备的投资以及技术改造等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产业革命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资源,这个时候的资本资源显得尤其稀缺。另一个例证是现代很多不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人们认为主要是缺少资本资源的原因所致,尽管很多不发展国家的自然资源,或者说自然物质资源相对丰富,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缺少的就是资本资源,因而,人们认为如果没有资本资源的作用,自然物质资源很难得到有效利用,由此人们认识到资本资源的作用,这个时候人们认为资本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而人力资源只是辅助作用。

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对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分析,在发达国家中呈现出的趋势是资本资源以及自然物质资源的经济收益率日益下降,而人力资源的收益率日益提高,甚至超过了资本资源以及自然物质资源的经济收益率。由此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经济学家库兹列茨(Kuznets)于1961年在对美国的资本形成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总资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物资本的投入不断减少。1869~1955年,美国的资本与产出之比为3:2,在1902~19 28年期间为3:6,而到1946~1955年之间这一比率为2:5.美国新经济增长学派经济学家P·M·罗默和R·E·卢卡斯认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既能提高物质资本,也能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数据也表明,很多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增长中的很大部分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达到了60%~80%,例如美国国民收人增长的36%是靠科学技术的应用而获得。

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化,使人们认识到,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力资源,所以人力资源使劳动者自我丰富、发展,同时推动着劳动者品性、能力、操作技能以及工艺水平的发展,从而增进自然物质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其利用率和质量,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不断累积与发展,直接推动着自然物质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本质上说,现代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家缺少的不只是资本资源,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效利用自然物质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人力资源,正是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贫困的累计与不断扩大。

2.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财富形成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支撑作用的四类资源中,其中前三类资源是“死”资源、被动资源,依赖于第四类的人力资源来驱动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而在这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第一位的战略发展资源。

人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它具有思想与意识,能够能动地按照预先的需要、计划、目的等对其他三类资源有效、合理地使用与配置,从而使得各类社会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其他非人力资源的资源效能和使用效率,促进各类其他资源的更新与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中,人力资源是主动性的资源,对其他资源起支配、使用的作用,没有人力资源的支配与使用,其他资源的效能为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不存在,因为其他资源是被动的、被支配与使用的“死”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出其内在的价值创造作用。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源,任何其他资源均无法替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资源需要有效配置、有效利用,其配置与利用的主导权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使用方向以及使用力度。

人力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资源。自然物质资源的原始形态只有经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利用才能转换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源的作用,任何其他非人力资源的物质资源无法累计与更新,从而也无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信息资源。从人类发展史上看,资本资源、信息资源都是人力资源对自然物质资源加工利用后的资本更新与发展,由此可以认为,人力资源是其他资源产生和创造的根本。

3.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该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呈现正相关。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新资本资源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平均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知识储备增加。对于现代社会经济来说,社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物质资本以及资本资源,新资本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率越来越低,依靠新资本资源投入的增加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成本很大。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地球上的自然物质资源基本上已经纳入或者全部纳人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可利用自然物质资源已经很少,大量的自然物质资源已经为人们充分利用。而且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增加新的资本资源以及开发新的自然物质资源的难度与成本越来越大,而且这还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因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来源于劳动者平均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知识储备增加。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一场高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开发、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全面崛起,使得人们对自然物质资源以及资本资源利用的力度大大加强,从而刺激新资源的产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本的利用程度。现代技术使社会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智能密集型转化,促进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这都是基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人力资源的智慧、知识与技能造就着高新技术革命,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现代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技术支配者将支配世界。因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1.2.2 人力资源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1.人力资源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赶超型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而可持续发展核心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取决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态度,由此,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的状态是我国能否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紧张状况势必长期存在,因此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节约型模式,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素质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相适应,大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质量提升有助于替代自然资源,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性。很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替代其自然资源的不足。人力资源质量提升能增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资源。随着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力度的加强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人类可以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废料资源,并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高效合成新型材料和开发各种新能源,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可缓解资源紧张状况,而且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特色的增长方式,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宏观上以发展适合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把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挥人力与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利用人力和技术替代物质生产要素,更好地节约利用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微观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资源短缺的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技术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各产业比重由大到小顺序是二一三,劳动力分布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二三,与国际相比,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很大。劳动力大量滞留于第一产业,表明我国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又不能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解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人均所需资本较少,单位资金的利税较高,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有吸收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富余人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结构优化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其识,而毕产力和生活水平低下,资金缺乏和物质要素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难题。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政策法律到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的替代作用,开发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并使其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人力资源与中国经济的世界一体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入WT0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这种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刻,人力资源的匮乏和流失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看,存在的两个“5%”现象值得警惕。一个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另一个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国际化高级人才则更少。国际化人才短缺是我国人才危机的核心,是制约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或位置。要使我国富强起来,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认为,需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需要实现科技人才的大众化、需要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需要实现知识创新的体系化。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所在,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文化环境存在缺陷;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转变为现实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性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还处于明显的劣势。需要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阅读材料1-1

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启示录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分析阐述,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中给予我们以崭新启示。

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倍加。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招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在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现,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慧眼识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晋爵,委以重任。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有效管理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决定人才的素质,更有赖于人才整体结构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能够使人才扬长避短,产生超越个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团队学习的进步远远快于个人学习的进步,通过优化组合人才结构就能获得巨大效益。曹操的人才策略概括为“遍罗人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择人任势”。其独到高超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对我们今天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无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