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目标,没有道路
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他从小就在这里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就这样,在晨钟暮鼓中,三年过去了。
这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个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又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而三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多了很多很重的物品。
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不解去找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
方丈只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大米从后山走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丈时,一下子愣住了。方丈睁开眼,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三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比他们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三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几个月后,寺里忽然严格考核众僧,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于有了三年的磨炼,在众僧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去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
在西去的途中,虽水阻山隔,艰险重重,玄奘法师的心里却一直像当年那样——只有目标,没有道路。
【奋斗寄语】
有一回,记者采访美国著名篮球明星“花花太岁”丹尼斯?罗德曼(江湖人称“篮板王”,日本动漫《灌蓝高手》的原型),大意是说:你瞅瞅你长得跟被卡车碾过几百遍似的,凭什么抢到最多篮板球的人就是你呢?罗德曼回答说:“因为我拼命想抢到那个该死的球!”
如果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抱着只有目标、没有道路的态度,如果我们是真正喜欢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痛苦,也是快乐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跨出那第一步,并不是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而是因为我们的眼中只看到了脚下那些不可测的艰险困苦,而没有看到前方的灯塔。
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是否顽强,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帆风顺的人,往往经不起任何打击。其实只要我们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希望的灯火,可以穿透任何黑暗。
做一根“坚强的木头”
木头也可以“坚强”吗?当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它是怎样“坚强起来”的了。
高中毕业后,我跟着父亲做起了木匠。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一天,我学刨木板,刨子在一个木节处被卡住,再使劲也刨不动它。
“这木节怎么这么硬?”我不由自言自语了一句。
“因为它受过伤。”一旁的父亲插了一句。
“受过伤?”我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
“这些木节,都曾是树受过伤的部位,结疤之后,它们往往变得最硬。”父亲说,“人也一样,只有受过伤后,才会变得坚强起来。”
“只有受过伤后,才会变得坚强起来。”父亲的这句话在我心头一亮,我好像抓住了什么闪光的东西。是啊,人生正是因为有了伤痛,才会在伤痛的刺激下变得清醒起来;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苦难,才会在苦难的磨炼下变得坚强起来。
第二天,我放下了刨子,回到学校参加了补习班,去迎接人生的又一次挑战。因为我已经开始懂得,挫折会练就人生一双坚强的翅膀。
我们看看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痛入骨髓、深入灵魂的磨难,最后才成就大业的。而那些娇生惯养、在温室里长大的“富二代”们,却总是难经风雨、难成大业。所以中国人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柏拉图也曾说:“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凡是“心想事成”的小孩,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他要什么就有什么,一直享受“心想事成”的果实,而当有一天,长辈的保护伞不再能够“遮风避雨”,他们再也不能事事“心想事成”了。
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大器晚成不嫌迟”,苦难,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成熟是必不可少的。周国平说:“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苦难一方面能加速人的成熟,另一方面也会消磨人的意志,它可以使你获得“第一手”的人生经验,也可以使你因痛苦而趋于麻木。正是这受苦者素质的不同,造就了英雄与纨绔之结果的不同。
对于还未绝尘而去的我们来说,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对得起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就必须削尖了脑袋去奋斗,就必须拥有妻子、孩子、票子、位子、车子、房子……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在得到这些“子”之前,在步入成功殿堂之前,你必须咬紧了牙,度过那段人生当中的“黑暗中的时光”。
以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年轻时曾供职于一家报社,他因为撰写了一篇揭露海军走私的新闻而引火烧身,不得不狼狈逃窜,亡命巴黎。
那个时期的马尔克斯穷困落魄,举目无亲,更糟糕的是他不懂法语,没有工作,他只好整天在巴黎拉丁区的贫民窟里游荡。白天,他到大街道上和巷子里拣一些空酒瓶或旧报纸,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以换取少得可怜的食物。晚上,他住在一家名叫“弗兰德”的旅馆里。但由于他没有钱支付旅馆的押金,旅馆老板拉克鲁瓦夫妇就勉强给他找了一个楼梯下面刚刚能放下一张床的储藏室让他住。
拉克鲁瓦夫妇是一对很善良的人,他们知道这个年轻人根本交不上房钱,任由他徒托空言,赖着不走。而且,每当看到马尔克斯出去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拿一个面包给他。
但是,拉克鲁瓦夫妇没有想到,这个落魄至极、穷得连吃饭睡觉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流浪汉,在他们几乎是免费提供的楼梯间里,正构思着一部堪称伟大的小说。而他们,也将因为这个流浪汉而被世人知晓。
1967年,马尔克斯在他的“巴漂”(在巴黎飘荡)岁月里,完成了《百年孤独》的写作并出版,他也因此而一夜成名。
一天,身处巴黎五星级宾馆的功成名就的马尔克斯突然想起了那善良的拉克鲁瓦夫妇,于是他决定把已经欠了他们好几年的“房租”还上。
当马尔克斯突然出现在拉丁区的弗兰德旅馆的时候,拉克鲁瓦夫妇一脸茫然,怎么也无法将眼前这位西装革履、彬彬有礼的绅士跟曾经住在楼梯间里的那个可怜的流浪汉联系起来。马尔克斯费了一番工夫,才让这对善良的夫妇相信了自己,并收下了他的欠款。
而说到绅士精神,让人想到了被称为“骑士作家”的塞万提斯(后冷兵器时代逐渐形成的绅士精神,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在西班牙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内竟再版了六次,这部小说为作者塞万提斯赢得了不朽的荣誉。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传世文学巨著,却是作者被关在监狱里服苦役的时候完成的,而且这个时候的塞万提斯已经快60岁了。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个兄弟姐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使他仅受过中学教育。
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不错。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阅读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小城镇里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我们的诗人今天没来吗?”
后来,塞万提斯长大了、结婚了,对于酷爱文学的他来说,卖文是他养活妻儿老小的唯一途径。他给一个又一个商人、一种又一种商品写广告、做策划,他还写过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数目的抒情诗、讽刺诗,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他还曾经应剧院的邀请写过三四十个剧本,但上映后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泰亚》(第一部),虽然塞万提斯自己很满意,但也未引起文坛的注意。
他终日为生活奔忙,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曾干过军需官、税吏,接触过农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狱,原因是不能缴上税款,也有的是遭受无妄之灾。在监狱里,塞万提斯广泛地了解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所有这些惨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堂吉诃德》的不竭源泉。
以上这两位虽然经历了一些磨难,但毕竟在生前就已经取得成功。还有一些人更加不幸。他们虽然有着绝世的才华和能力,但这些才华和能力从未被同时代的人真正欣赏过。可能由于他们的思想大大超越了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些卓绝的人,往往在活着的时候被毫无思想的庸众们唤做“疯子”。
比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刚开始,他从事的是在画廊里卖画的工作。由于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绘画极为精通,他的销售业绩很好。这使他过着收入不菲、衣食无忧的生活,前程也是无可限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梵高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他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卖画这个行当。虽然生活得很好,但他感觉自己过得并不开心,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它到底想寻求什么呢?
画画。
于是,梵高带着近乎病态的生命激情,投入到毕生的事业当中。他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却一变低沉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布上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充满了那不可逼视的太阳——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它是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城市阿尔所作(诗人海子为了纪念他心中的这位英雄,曾写过一首《阿尔的太阳》)。笔触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是单纯强烈。然而,在这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似乎不仅仅是一株静默的植物,而是带着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是非常超前的画家。他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但跟所有超越其所处的时代的伟人们一样,梵高也不能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因此,梵高的一生是贫困、孤独的,他终生只卖出了一张画。没有人理解他,他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是“疯子”的代名词。没有人帮助他,除了他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