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生的填报志愿进行有效的指导,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涉及的方面很多。除了高考制度、录取制度之外,还有考生的个人情况、社会用人环境等诸多因素,需要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加以综合考虑。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并不是很了解高考的总体局势和规律,往往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志愿填报方向,因而填报结果并不一定非常适合考生本人。为了让学生和家长多了解一些有关填报志愿方面的知识,需要高校招生部门、考生所在学校及老师给予考生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让尽量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达到科学合理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高考本身也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对这些规律,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加以考虑和应用,可以说至关重要。
一般的说,考生老师的意见最有参考价值。这是因为老师多年从事教学和学生的报考工作,既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熟悉政策,对整个高考形势的把握也比较准确。在我国目前大学和中学尚未建立起一种非常通畅的联系渠道之前,曾经经历学生生活的老师应该是考生最应该也最容易信赖的咨询对象。
另外,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各个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往往会下到中学去了解学生的志愿填报情况。这也是学生直接了解高校招生政策和情况的良机,尤其是对某大学情有独钟的考生,向该校老师咨询志愿事宜,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但是,不能仅从中学老师那里征求意见或被动地等待高校上门咨询。因为中学老师了解的情况多数只是一时一地的情况,很难对所有的大学都有明确的把握;大学的招生都是出于生源的相互竞争,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有时也难免不带有某些片面性。
因此,考生必须尽可能地从各种渠道了解教育专家的意见以及全国高考形势的有关信息,以供填报高考志愿时全面参考。
(三)填报志愿前的准备:如何收集信息,测录取线和试题难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填报高考志愿不能凭感情和直觉行事,当然更不能抱着听天由命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而是要在搜集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的材料、信息并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好整个高考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使填报志愿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准备工作要提前进行,切不可等事到临头才搞得手忙脚乱。既浪费精力耽误复习应考,又很难获得全面的资料,对情况的判断也就很难客观准确。搜集高考信息的准备工作一般在高三的下学期开学时开始就可以了,时间不早不晚,各种政策信息、考试信息在这个阶段比较集中,也最有参考价值。
那么,究竟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要纵观“天下大势”。我们这里说的“天下”,当然不是指全球,也不是指全国,而是指考生所在的省、市、自治区,或者是单独划分分数线的一个地区。现在一般都是全省(市、区)统一划定本科线,各个省区之间的分数线相互之间在高考录取时都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只要考察自己所在省(市、区)的“大势”即可。在大多数地区,考生都是按照相同的标准(高考分数)进行公平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明白自己所处的竞争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道“已”与“彼”所共同拥有的条件、起点是什么,这些情况对已和对彼的影响如何,达到了什么程度;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上,面临怎样的对手和自己竞争,才能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不是坐井观天或者妄自菲薄。
要想搞清楚“天下大势”,必须掌握许多必要材料,不仅要知道现在的情况,而且至少要对三年以来的高考情况都有所了解。这种了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的。首先要了解的是高考分数线。高考分数线每年都在变化,而且往往是起伏不定,或高或低,但从全国范围来说,自己所处省份的分数线在全国的位置则是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例如,在近几年的高考招生中,江苏省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浙江、湖北、山东等省份紧随其后,这几个省份的相对位置历年变化不大。)把三年的分数线平均起来,就和每年的分数线比较接近,和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高考分数线也不会差很多。这个道理和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按照这个方法,基本上就能确定当年的本科线水平。不过,不能只是单纯地看分数。分数线的确定不仅和本省区的教育水平有关,还受其它两个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确定了本省区分数线的基准,但当年的试题难度和录取比例也会使分数线有比较大的波动。此外,考试制度的变化也会带来分数线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标准分制度的实行。标准分制度中的最高分(满分)是900分,而此前的高考总分是750分,因此这两种不同评分方法下的分数线不具有可比性。考虑了上面列举的几个主要因素后,一般就能对本省区的高考分数线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在对本省区的高考成绩水平有一个相对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就要考察今年本省区招生计划中的招生名额和报考人数,确定今年自己所在省区的招生比例。如果这个比例比上一年偏高,则今年的分数线会比上一年偏低(同等考试难度下);如和上一年持平,则分数线不会变化很大(同等考试难度下):若偏低,则今年的分数线将偏高(同等考试难度下)。招生比例差别越大,分数线波动就越大。
在全面掌握全省的招生比例和报考人数的情况下,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就会得出对今年高考形势的整体判断,主要是对今年的高考难度和自己所处位置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但这还不够,还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规律,在二十多年的高考命题中,每几年都有一种特殊情况出现:考题难度某一年比较难,某一年则非常容易。在一般情况下,若去年的高考试题难度过大,第二年的试题难度肯定会降低,甚至变得易;或者去年的试题难度偏低,则今年的试题难度肯定加大,甚至难过了头,使考生叫苦不迭。这是高考命题人员对高考反馈信息的反应,而对试题难度的把握则因人而异,所以有时会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如果有这种过难或偏易的情况出现,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对试题难易程度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预见到这种可能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根据多年的经验来看,若考题难度大,则对尖子生有比较大的好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档次,不会使一些平时处于中上游的考生得到和尖子生差不多的分数。与之相反,如果试题过于容易,区分度太低,拉不开档次,对尖子生的不利影响最大,因为平时处于中上游甚至只是中游的考生会比较容易取得和尖子生差不多的成绩,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不过,随着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高考命题逐渐趋向于重点考察考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是否扎实,不再追求“考倒”考生,而是检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程度,所以试题的难度波动不是非常频繁。最近几年,只有1994年和1998年的高考试题偏向容易,造成录取分数线偏高,其它年份的试题难度和录取分数线相对比较稳定,这一点考生在备战高考时可以作为参考。
除了考试难度变化,有时候政策的变化对考生的影响也很大,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1998年的高考招生中,湖北、四川等省份推出了一项保护措施,对高出重点大学分数线40分以上的考生加以保护。这些高分考生往往都报考一些名牌大学,而这些名牌大学受招生计划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每年每地的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必然有不少人要在它们这儿落榜,即使考的分数已经很高。在以前的情况下,一类大学第一志愿都会招满,不会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即使第二志愿考生的分数比第一志愿考生高许多。但在实行对高分考生的保护措施之后,这种情况就有所改观了。如果这些超过重点分数线40分以上的考生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则其报考的第二志愿学校进行录取的前半天优先录取这些考生。这就为一些由于考不上名牌学校而不得不进入二流学校的考生提供了一把保护伞,可以使他们能够考取和他们成绩相适配的大学。例如1998年四川的一位理科考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总是名列全校第一,于是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大学,第二志愿报考了南京邮电大学。高考时这位考生的分数为641分,而北京大学的调档线为642分,使其无缘在未名湖畔散步读书。按照往年的情况,南京邮电大学每年录取分数线也很高,第一志愿考生就会招满,一般不会再要第二志愿考生。但在今年新出台的保护政策下,这位考生的档案在南邮录取第一志愿生之前的半天调入,顺利地进入了南京邮电大学。可见一项政策的出台对考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这些信息考生必须加以重视,填报高考志愿时能够利用的就要尽量利用,不要事后追悔。
对于考生来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搞好高考复习,在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因此在获取高考招生的信息问题上不可能抽出太多的精力;而高考信息的收集对能否考上一所自己满意的学校、专业又至关重要。鉴于此,根据历年的经验,我们向考生和家长提供如下建议:首先是家长要作好学生的参谋指导,在学生忙于复习的时候主要由家长来收集各种高考招生信息。这些信息除了例行的每年各省市的录取统计资料和本省市高考招生计划以外,重要的还有高校的现场招生咨询以及各种媒体关于高考信息的报道和介绍。有心的家长如果能够注意搜集这些相关信息,就会在志愿填报的问题上比较有把握。
(四)科学填报志愿的基础:怎样认识自己
了解掌握了历年的分数线、考试难度,今年的招生比例、招生政策等情况,考生已经可以对高考的形势有一个初步的判定。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高考形势坐标系,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中所处的具体坐标。要想知道自己在整个“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就要审视自己的实力,剖析自己的水平,这是和“纵观天下大势”同等重要的事。
填报志愿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做许多准备,绞尽脑汁地考虑怎样通过高考志愿填报而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认识自己。
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都在积极推行升学、就业双向选择。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多数人在选择专业、职业时具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许多人在学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属于专业、职业不适合自己而造成的。这些问题说明,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环境,选择最适合自己条件和心愿的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人想上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不仅要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气质、价值观等因素。事实证明,只有真正了解了自我,升学、就业的适合率才会明显提高。
1.个人的兴趣、特长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在它的背后存在着价值追求。当一个人对某事感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去感知、思考、大胆探索,就能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增强记忆效果等。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将兴趣分为两类。第一类兴趣是: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有: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
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但是每个人的兴趣又存在差别;这就是我们选报志愿的依据之一。从兴趣倾向性来说,有的人倾向于学习和研究自然知识,有的人倾向于学习和研究人的自身知识。从兴趣广度来讲,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却兴趣狭窄。从兴趣的稳定度来,有的人兴趣稳定不变,有的人则兴趣波动多变。
人们对专业的兴趣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对专业的兴趣从15岁开始固定,在这以前则动摇不定;
(2)社会、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兴趣往往也发生变化;
(3)男女间兴趣差异在14岁左右表现出来;
(4)具体兴趣往往变化,但总的类型则不易变化;
(5)学校和家庭对专业兴趣的影响最大。
兴趣与特长,一般被认为是预见事业上是否成功的两大心理特征。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未必适合他去做,只有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的人,才更可能胜任他所从事的工作。
专业特长是完成某一特定的活动必须具备的潜在能力。在与自己特长吻合的专业领域内,往往可以较快地获得较大的成功。如果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关,人们就会变得有恒心,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一心向前,持久不衰。因此,特长的先决条件与基础是有没有兴趣。
当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本人的兴趣基本一致时,则兴趣会成为他执着努力的动力;而对自己的工作毫无兴趣却还得去做则是一种痛苦。当然,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在专业选择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时,兴趣因素可能被忽视,不过也可以在工作中对兴趣尽量加以培养。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可能,考生应该尽量填报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因为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什么方向工作的教育。要想把兴趣同事业结合起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有所考虑。
2.个人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可见,能力和专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能力的水平和质量对专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水平高,则理解力、判断力强,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能力水平高的人在选择专业时显示出以下特点:能明智地选择专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在职业培训、教育上容易获得成功;能够掌握特殊的任务;有机会从事高级职业。
在现代社会的专业性职业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力。
目前,专业能力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认识能力,即对事物的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2)言语能力,指对语言的理解与准确使用的能力。
(3)计算能力,指数字计算速度及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符号知觉能力,能较快地发现、辨认数字或文字符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