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18055400000027

第27章 节日老风俗(3)

纪念药王

五月五日相传为药王菩萨生日,故称药王节。全国许多地方习惯采集艾蒿、菖蒲、枫叶、蒜皮、淡竹叶等中草约熬水洗澡,称之为“沐浴兰汤,除病健康”。还有以金奶花、土茯苓、甘草等药物煮豆或蛋吃的习俗,这有利清热解毒和去风湿。民间还有于此日扯车前草、枯草等洗净晒干,待夏日泡凉茶喝的乡俗。

中元节礼俗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又称七月半、盂兰节、鬼节。它是祭祀死去的长辈,恭候他们这月来拿纸钱,以备到阴间享用,是后代孝敬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另三个祭祀节是清明节、腊八节、祭灶节)。

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以此日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地官要定人间善恶。故此日道观作斋醮荐福,求地官免罪。一说始于佛教,僧家以此日为“法岁周园之日”,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曾设百味果,从此日起的九九八十一天,和尚可度假做行脚僧,云游四海,各寺院均设斋解制、救母子倒悬之中,大兴盂兰盆会。因此,过去民间开展迷信活动,如烧纸“包”以给亡人钱花,遂成为祭祖之日,家家追祭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时已在民间流行,唐宋时盛行。清代中元节祭扫,比清明节更盛。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俗称“济孤魂”。还用纸扎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俗谓“慈航普渡”,并有娱乐活动。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半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除家家户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歧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童。

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由老人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让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相沿成了“敬孤节”。

中秋节礼俗

农历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端午节,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

其流域之广首推第一。民间喜欢庆贺此节日,有这天吃月饼的习惯,亦即团圆。民歌中也有反映,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应当合家团聚赏月。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那时,每逢中秋夜晚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已具雏形,不过那时的中秋节是在立秋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形成风俗。到唐初,在农历八月还只有初一是节日,并没有以八月十五为节日。传说,后来,迷信道教的唐明皇在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并在月宫白玉造的大城楼上写了“广寒宫”三个大字。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就兴起来了。于是,民间就把八月十五日作为中秋节。不过,那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而只是“延桂赏月”,吃“月华饭”或“玩月羹”,象征团圆祝贺。但据传,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时,就一面赏月和欣赏优美动听的歌舞,一面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这大概就是月饼的起源。

苏东坡也有诗描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直到南宋的时候,月饼才开始出现在饮食市场上,不过,当时的月饼只是一种蒸食,它不但跟现在的月饼不同,而且当时的月饼也只作为一种食品出现,与中秋节还没有多大联系。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不仅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而且祭月习俗盛行,祭月供品除香灯之外,还有团圆月饼。并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当时在现在的北京城,市面上已经出现以果作馅的月饼,百姓也在中秋这天制成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祝愿之意。那时的月饼,无论外形,还是大小,都很不统一,名称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于中秋这天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制成的月饼也很怪异,其中有专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饼,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芦月饼,还有专供儿童享用的“兔儿爷”、“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月饼等等。在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月饼,其饼面已经出现了绘有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吴刚伐桂”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设计精美,花纹灵巧,令人赏心悦目,顿生食欲。至于现代,月饼的构图更新颖,花色品种更多了。各地习俗不同,月饼又各具风味,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甜咸味;按馅料分,有素馅和荤馅等;按造型分,有光面和花纹面;按产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云南的“滇式月饼”、广州的“广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福建的“五红月饼”等。京式月饼外形精美,口味清甜;苏式月饼入口松酥肥润,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大、果料多等。吃月饼的食俗也颇有趣味。云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食之;广东人家家都食别有地方风味的广式月饼。

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据唐人《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好时机。

每到中秋佳节这一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等礼品祭月。待到月儿当空,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

中秋赏月最兴盛的时期莫过于宋代。据宋代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的中秋夜“贵家结锦台榭,民间争占酒楼观月”。这天晚上,“弦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逢闻笙年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官嬉红。夜市骄阗,至于通晓”。到了明代,八月十五祭月,在庭院里摆上桌子,上放瓜果、月饼等,烧纸并向月跪拜,然后,边吃祭月物品,边赏月。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家家摆上酒宴,庆祝中秋佳节。人们观看今夜的晴雨,推测明年正月十五的阴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秋节又是我国人民互相送礼的三大节日(另两个是春节、端午节)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中秋宴席也各地有异,安徽等地必食鱼,江苏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喜欢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宴席上的丰盛佳肴。晚上,全家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共同赏月、赏菊、赏桂,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联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风尚。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欢度中秋的有趣风俗。这一天,拉祜族人民要选出最好的瓜果,献祭给为人们分出耕种时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摆设,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围着跳芦笙舞,庆祝丰收。他们还为之取了一个确切而优美的名字,叫月亮节。鄂西苗族则是在寨中舞坎上烧起枞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几口人,就带有几条腿的木凳椅(当地有五、六、七等条腿的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边跳边唱,共颂番薯神的恩德,以祈番薯丰收。半夜子时,各家下地挖番薯,回家蒸煮,全家共食,并求番薯神多多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又美其名曰番薯神节。在国外,也有中秋节,异域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日本的中秋称月圆节,人们用瓜果、食饼、香烛祭月。在外的人要赶回家过节团聚,晚上合家在庭院里赏月、欢宴。朝鲜称中秋为秋夕节,夜晚边赏月边吃月饼,朝鲜月饼是以豆粉做馅的蒸月饼和煎月饼等,既别致又美味可口。坦桑尼亚人在中秋要过月圆节,当月亮升起之时,男女老少便在庭院里默默地围成一个圈坐着,直到月亮下沉后,人们才开始欢宴说笑,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