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1804900000002

第2章 穷孩子的励志成长(1)

八旗军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优越的统治地位使他们渐渐堕落。荒淫无度,吃喝嫖赌,打架斗殴,游手好闲,吸食鸦片,挥霍起来无休无止,因此很多八旗子弟坐吃山空,债台高筑。和珅家虽然得了个世袭官职,但是由于父辈的生活方式,家境也每况日下。再加之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后妈对他经常冷眼以待,去舅父家寻找接济,也被赶了出来,可以说,少年和珅,饱受人间辛酸,看尽世态炎凉……

§§§第一节 荧屏和珅给大家带来的误解

一、 影视剧中的和珅

随着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的热播,和珅这个名字也随着演员王刚的形象再度在当下大红大紫起来。和珅是谁?妇孺皆知,大贪官!和珅长啥样子?黑胖黑胖!和珅是个啥样子人?拍溜须马,自私自利,是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死对头!

或者说另一个影视剧版本的和珅形象,是《乾隆王朝》里陈锐主演的。和珅则成了一个忧国忧民、大公无私的正义化身。这也不对。不管前面王刚扮演的黑胖和珅,还是后者陈锐扮演的清官和珅,都是对历史的扭曲。

影视戏剧只能当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事实上,和珅绝不可能长得像演员王刚扮演的那样,要知道,和珅在当时可是有名的美男子。倒是纪晓岚,有野史说,他才是个真正的胖子。电视剧里,乾隆、和珅、纪晓岚三个人都正值壮年,年龄相差无几,这也不对。要知道,和珅生于1750年,乾隆是1711-年,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乾隆应该比和珅年长约40岁。纪晓岚也比和珅大26岁,和珅在27岁青云直上的时候,乾隆和纪晓岚都是老头子了。再说,电视里纪晓岚铁齿铜牙,才高八斗,把和珅比得跟草包一样,除了阿谀奉承其余一窍不通。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和珅不但相貌堂堂,还才高八斗。

二、历史上的和珅

和珅不仅相貌堂堂,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当时的文武百官中,和珅是唯一精通汉、满、蒙、藏等几种文字的官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路过济南。就在这个时候,西藏六世班禅飞骑呈来一封书信递到行宫,由于书信内容为藏文,所以乾隆皇帝看不懂里面究竟说了些什么,问随行的官员,也没有一个能够读懂的。

乾隆皇帝对大臣们很是不满,正在恼怒之际,和珅来到了近前,拿起书信便念,原来是六世班禅为乾隆七十大寿发来的祝寿函。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马上让和珅分别用满、汉、藏三种文字拟定诏书,诏准六世班禅于第二年生日时赶赴热河。与此同时,乾隆还让和珅亲自去承德督建弥福寿庙,以供班禅到来时享用。

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看下来,大家都习惯了和珅,和珅地称呼,以为“和珅”就是和珅的姓名,和珅姓和名珅。其实也错了。和珅不姓和,而是“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和珅的姓名是上学以后由学校的老师起的。

和珅贪婪一生,但是他的先祖们则是满门忠烈。和珅的先祖曾追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被赐予一等云骑尉,和珅的父亲承袭世职。乾隆皇帝登基后,常保出任福建都统。从家世上来看,和珅的家庭条件应该是不错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常保常年驻守边关,并没有给京城家中带回多少家产。

常保为官时为人清廉,靠着自己的俸禄养活全家,而这也是他们一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常保病死在任上,和珅一家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由于生活困顿,和珅的母亲在为和珅生下弟弟和琳之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去世。继母对待他们兄弟非常刻薄,毫无亲情可言,和珅与弟弟和琳每天都在后妈的苛刻对待下生活,日子的苦,可想而知。

虽然家境频宽,但是作为官宦人家的子弟,读书上学还是要去的。和珅在上学期间,教书先生将他的名字“钮祜禄?善保”改为“钮祜禄?和珅”,后来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去掉了和珅的姓,直呼其名。和珅的名字就这样演变而来,但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和珅姓“钮祜禄氏”,而非“和”。

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并没有提到和珅的出生地。这里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下,和珅出生在现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当时这个地方是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名字也并不是现在的叫法,而是叫驴肉胡同。

和珅后来发达之后,曾经对驴肉胡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以北海、前海、后海为界修建了一座豪华别墅。这个别墅就是现在的恭王府,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现如今的郭沫若纪念馆,原来也是和珅府第的一部分,这个院子当初是和珅家里的马棚而已。

§§§第二节 和珅不为人知的辛酸少年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和珅的少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

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珅出生在一个旗人之家。《清史稿》等书记载,和珅“少贫无籍”,意思是家境贫困没有后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珅就没有一点靠山。

和珅的父亲常保,是钮祜禄氏,隶属满洲正红旗;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和珅出生那年,常保升任副都统,为武职正二品,后来在福建当了都统后,那更是一品大员了。按道理说,正一品的大员家中无论如何不能说清贫的。可是常保这个都统并没有为自己开辟其他财源,一直以来都是靠着俸禄过日子。因此每年除去吃喝用度之外,所剩无几。

和珅的母亲死的早,常保后来又娶过一房太太。这个太太对和珅以及和琳非常苛刻,一个不小心就回惹来继母的责罚。为了免于责罚,年幼的和珅早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的本事,这对他以后超于常人察言观色的本领埋下了伏笔。

和珅和和琳兄弟两人幼年丧母,所以只好彼此相依为命。为了活命,和珅曾派人到外祖父嘉谟讨钱那里掏钱,这嘉谟当时的官也不小,是当时的河道总督。可是不知为何却十分小气,他只让人给和珅带回来五十两银子,和珅再派人去,就置之不理了。和珅无奈之下自己亲自找到嘉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嘉谟竟然以旗人不得私自外出为幌子,准备将自己的亲外甥法办。

最后还是嘉谟部下郭大昌说情,和珅才免于一死,最后嘉谟不情愿的给了和珅三百两银子,郭大昌自己掏腰包给了和珅三百两,和珅靠着这些钱才得以生活下去。但是在嘉谟那里的遭遇却给和珅年幼的心灵烙上了屈辱的印记。

和珅九岁的时候,父亲常保过世,小妾们都忙着瓜分财产,兄弟二人的境遇变得愈发悲惨,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在他身上了。生活的窘迫让和珅不像别的孩子活泼开朗,他的为人处世内敛,做起事来也十分老成。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靠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和珅还是有了去贵族学校学习的机会。

和珅非常热爱学习,父亲死后他把自己受到的所有委屈都化为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一心想飞黄腾达,一心想见皇上。他梦想着见到皇上,大展身手,他知道在中国,最高抱负、权力至尊都与一个人息息相关,那便是大清皇帝。

二、仕途之路从梦想开始

1759年,和珅兄弟二人经过几年的私塾学习后考上了咸安宫官学。咸安宫位于紫禁城之内,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由于咸安宫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在朝廷任职,所以它更像是官员后备学院。时至今日,咸安宫依然是故宫中的非开放区域,游客也只能从门外看看这所几百年前的高等学府。

进入咸安宫官学后,叔叔成为和珅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是为了不给叔叔增加负担,和珅在学校期间可谓是能省则省,这对于学校中的其他子弟来说,简直是无法理解的,他们不明白这样的贵族学校里,怎么会冒出来这样一个穷酸小子。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凄苦绅士,和珅经常要被一些同学欺辱。

一次,一个大官的孩子写了首骂老师的诗,但是却在落款处写上了:和珅作。等到老师来上课的时候,这同学就拿着纸条向老师揭发。老师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大官的孩子他也得罪不起啊,可这种事情事关师尊,又不能敷衍了事,只能将错就错责罚和珅。而和珅也深知自己在这里的处境和地位,从不辩解,只是将委屈打落牙齿和血通,任由老师教训,忍气吞声。

咸宁宫官学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天,学生们天一亮就要入学,天黑才可离开。天气不好的时候,经过申请,学生们可以留宿在学内。为此学校还设置了管理大臣,协理事务大臣,此外还有满汉总裁两名,负责学生学业。教授课程的老师一般要由翰林担任,即使不是翰林,也要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才可以。

和珅酷爱学习,每日沉浸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之中。对于儒家经典更是烂熟于胸。平日闲暇之余,和珅还在书馆里不知疲倦的吸取知识,就是在此期间,和珅学会了满、蒙、藏等各种语言。除了学习之外,和珅还给自己加开了两门课程:搜集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横仿乾隆的字体。由于和珅天资聪慧,所以没多久,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他就十分熟悉了,而且终日揣摩。

虽然每日被人欺辱,但是和珅没有放弃学习。他虽然在这里感觉不到半点同窗情谊,但是他也明白,在自己即将步入的官场之中,恐怕要比这里更加黑暗、凶险。所以和珅并不与这些人为敌,反而以笑对付。他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自己,让自己真正地富有涵养和忍耐。

面对来自同学的刻意的欺侮和挑衅,和珅总是视而不见,他心里的情绪从不显露出来,他的脸上总是保持着温和的表情,可是这温和表情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这让幼年时期的和珅显得比同龄人更加富有心计。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和珅已经明白了: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让别人臣服的道理。咸安宫的学习让和珅一生受益无穷。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到了许多许多的知识,并且,绝大部分,都是人无我有我有的知识。

和珅在学习之余,开始对老师的言行进行观察,他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试验品,在他们面前试验自己的洞察力与谄媚讨好的手段。久而久之,和珅从老师的行举止里发现了许多秘密。他知道这些道貌岸然、才高八斗的学究们,内心深处其实未必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可以说,他们的内心更加畏琐、狭隘。同为翰林的他们彼此幸灾乐祸,曲意逢迎,这让和珅明白了只有金钱和权力才能受到人们的无上礼遇。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年仅20岁的和珅官学毕业,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个时候的和珅,他所有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他有的是在仕途中和人际关系中非同一般的圆滑和人际处理手段。这位他轰轰烈烈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和珅人生里的第一个伯乐

一 、英廉改变了和珅的命运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咸安宫学习时,和珅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学和汗水,因此他所获得的回报也更多。在所有的学生之中,和珅纳言敏行、机智聪慧,他所做的一切都被一名叫英廉的官员看在了眼里。

英廉。原姓冯,字什六,号梦堂,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即入朝为官,先后做过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雍正皇帝在修《四库全书》时,英廉还担任过总裁。

到了乾隆一朝,英廉依然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当时清朝的中央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其中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乾隆皇帝上任后就让英廉出现在这个重要的职位上。

如果仅仅是刑部尚书也就算了,毕竟满朝文武中,同一级别的官员也大有人在。厉害就厉害在乾隆还让英廉兼任直隶总督。这样下来,这英廉的职位就很了不得了,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英廉是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一把手,同时还兼任了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市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职务。你说他的权利得有多大?

英廉膝下有一子一女,可惜的是儿子和儿媳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这让英廉对自己的女儿格外怜惜。在女儿成人之后,英廉又开始为自己的小外孙女操持,他一心想给外孙女找一个优秀的陈龙快婿,可是总也遇不到合适的。也是,你想想,他地位那么高,眼界难免也比别人高出许多。

一次,英廉去咸安宫视察学生学业时,和珅的表现让英廉感到十分的惊讶,他对年轻和珅所表现出来的沉稳大方、睿智聪慧感到十分欣赏,从那以后,英廉开始更多的关注和珅,希望有朝一日和珅能成为外孙女的夫婿。

二、英廉为什么会选择和珅

与当时骄狂浮躁的八旗子弟相比,和珅想咸安宫学习时有着一份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成与干练。他的才华虽然出众,但是为人性格温和,与那些桀骜不驯之徒相比,温文尔雅了许多。而且和珅当时正是翩翩少年,相貌也格外英俊。因此在英廉看来,和珅实在是外孙女婿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