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18033000000044

第44章 有关野人探秘(2)

“野人”发出的叫声,目前已知的有:“甲甲甲甲”、“哇哇”、“鸡拉”、“嘿嘿嘿”、“呵呵呵”、“轰轰轰轰”、“呜呼”;“哦哦”、“吱哇吱哇”、“喷喷”、“咕拉拉”、“咕喽咕喽”等等。据目击者反映,这些叫声,有的表示高兴,有的表示惊慌,有的表示愤怒,有的表示笑,有的是一对“野人”互相示意的声音,有的是“野人”被石头击中发出的声音,许多声音示意的含义还有待于研究。

“野人”的食物,以植物为主,兼食一些小动物。见到过“野人”的人分别反映,“野人”吃核桃、竹笋、野栗、橡子、人种的洋芋、苞谷、嫩高粱杆及野葡萄、野桑椹等野生的鲜果与嫩枝嫩叶。还偷吃人家的蜂蜜和喂养的小猪。《房县志》也有它“时出啮人鸡犬”的记载。

“野人”不会劳动生产,食量又较大,一个具体的狭小的食物只能满足它一段较短时间的食用。因此,“野人”经常要转移寻找新的食物地区,在广大山野中到处流浪。“野人”的这种生活习性,构成它“健走”、“迅走”的特点。“野人”很少成群也是因为食物的影响,如果形成群体,就都吃不饱,甚至会有相当个体饿死,内部也会有为争夺食物区互相死斗。群众反映所见的“野人”中,除个别有三个大“野人”在一起外,少数是一公一母,或一母带一两个小的在一起,绝大多数是单个活动。估计“野人”一般只在交配时公母在一起,或到冬季公母老小在一起过冬。平时,可能多是各自长期外出游荡,寻找食物。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凿的“野人”吃人的事例,却有人打死“野人”的事例。我想这是由于“野人”以植物为主食,兼食小动物,不同于以肉为主食,见到人就要吃的虎豹。因此,“野人”的性格不像虎豹那么凶。从已有资料反映看,“野人”的性格还是温和的,喜欢与人接近,一般不伤害人。

“野人”会吃人的传说由来已久。西汉著作《尔雅》说:“狒狒如人,长发、迅走、食人。”我国古书中说的狒狒并不是现在非洲的狒狒,而是指“野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狒狒出西蜀及处州,山中亦有之,呼为人熊,……闽中沙县幼山有之,长丈余。逢人则笑,呼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南宋罗愿说:“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其初得人喜而笑,则上唇复其额,移时而食之;人因为筒贯手臂上,待其见执,即抽手从筒中出,凿其唇于额而擒之。”人为了逃脱“野人”,用竹筒套在手腕上,待被“野人”抓住双手时,就马上把手从竹筒中抽出来,打击它的嘴唇,额头,再把它捉住。许多群众反映,“野人”见人就发现“哧哧哧”的笑声,边笑边走近人。人的惧怕是自然的,但“野人”看来还是善意。从古至今,还没有说“野人”笑着吃人的事例。殷洪发与“野人”遭遇,他用镰刀击痛“野人”,“野人”哇哇叫着逃跑。“野人”和他距离很近,已是搏斗境地,“野人”哇哇叫着逃跑。“野人”和他距离很近,已是搏斗境地,“野人”如果性格凶暴,要“食人”,殷洪发就很难脱身。朱国强与“野人”遭遇,他拿起土枪对着“野人”,“野人”立即抓住枪头,他和“野人”互相夺起枪来,距离这样近,相持一段时间,“野人”也没吃他。在太原钢铁公司工作的樊井泉同志说:“1954年,我在重工业部(现冶金部)下属的一个西北地质队工作。一次沿陇海铁路南侧(泰岭北坡)由东往西进行普查,在宝鸡东南接近太白山一个远离居民点的林中窝铺遇到姓肖的两位老人,他们是兄弟;这里海拔2090多米,是半山坡,方圆几十里就他们一户,他们家也没养狗,他们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提出该地常有“野人”出没。经过近一个月工作后,我送给一位老人5块银元,请他带路去看“野人”。第二天傍晚,他带我去他们经常碰到“野人”的栗子林,离窝铺约10里,时值初春年头,落下的野栗满地皆是。林中老人不种田,每年大量采集野栗,碾成粉后,全年以此为食。在天空尚有余辉时,“野人”果然来了,还带着一个小的。大的是母“野人”,身高约19米,小的身高约16米。母“野人”始终与我们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小“野人”却不怕,向我们走过来,到老人那里吃他拣好的野栗。母“野人”发出很粗的喉音“啊!”把小的叫到身旁。小“野人”的叫音没有这喉音。林中小树很多“野人”时隐时现,眼看太阳要落山我们便赶回去了,第三天再去,没有碰上。第四天晚6时吃饭后又去,见这两个“野人”已在林中,它们见到我已不像头一次那样警觉了,好像无所谓,只顾拣栗子,边拣边吃,特别喜欢摘树上的栗子吃—将落的太阳光照到“野人”身上,我看到“野人”毛呈灰里带红色,小“野人”毛比母“野人”毛鲜艳,红的不一样。头发红棕色,暗些,红色成分少,乱七八糟,前面看不到额,头发还遮一部分脸,后披到肩,后面看不到脖子。肩、背毛长。眉骨高,额向后倾斜,牙齿前向倾斜,脚外八字,两脚走路。胸部很宽,背有些驼,手臂往前放,没有明显的小腿肚,电没明显的臀部和腰部。母的乳房不大,向两边。大腿粗,小腿细,“野人”的嘴不像猩猩那么凸出,鼻梁像猩猩那样塌陷。我听从老人的意见,边装拣栗子,边向“野人”接近,那头小的首先接近老人,慢慢母的也来了。老人为保护我,挡在我前面。我不敢站起来,装做剥栗子,用惊奇与恐惧的余光,把母“野人”的下部看清楚了,连大腿两侧粘在毛上直到小腿部的红黑色血痂都看清了,很可能是月经的结果,并且感觉到有很臭的气味。“野人”膝盖上红棕毛一点也不少,证明乎日并不爬行。就这样,我度过了难熬的一分钟。“野人”和我们慢慢离开了。距离拉开到100多米,我才站起来。肖大爷说:“行了吗?”于是我们往回走。归途中,肖大爷说:“每年,我能碰上十来次‘野人’,这头小的今年才七个年头,我看着他长大的,先还抱着!”他还说:“野人,住在山洞里,洞口较小,进洞口后还能用大石头封洞口,防止野兽偷袭。”我问:“‘野人’最怕什么?”肖大爷说:“它怕山狗,山狗成群,它遇到就上树。它上树不高明,掉下来,山狗咬它,这又上树,又掉下来,山狗又咬,这样几次以后,‘野人’不行了,山狗就把它吃了。”我的印象,“野人”并非那样狠,是可以接近的,唯与“野人”相遇的人们,出于生存本能,未能对“野人”接近的动机作出正确判断就忙于自卫,因而对“野人”习性作出错误的估计罢了!樊井泉两次见“野人”的事实,也否定了“野人”见人就要吃人的传说。

各地野人的踪迹

(1)江浙野人

“江浙多才俊”野人亦出没,而且此野人寻花问柳,最终含恨成鬼。

1957年5月23日下午,阴云密布,细雨霏霏。这天,在原松阳县水南乡砖玄(tang)村小溪边,突然出现一个遍体黑毛的人样动物,向13岁的放牛女孩王聪美扑来。王聪美惊呼“救命”!这时王聪美的母亲徐福娣正在几百步外劳动,闻声赶来。那怪物一下受惊,慌不择路,跳下高坎,陷进烂泥田里,被徐福娣一棍打昏。随后村里十多个妇女赶到,用乱棍打死。这怪物直立时约有15米高,人形雄性,但走路时常常前肢落地。头发略长,毛黑而软。当地群众从来没有见到这种奇怪动物,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熊”,他们把这“人熊”的手脚砍下,送到人民政府请赏。

1957年5月26日,《松阳日报》曾以“打死形体像人的怪兽”为题刊登过这一轰动一时的消息。后来这“人熊”的手脚,由一位生物教师制成标本保存,但在十年动乱中湮没无闻。

1980年10月,由丽水地区科委组织的“九龙山自然资料科学考察队”,终于在遂昌县找到了这个尘封多年的“人熊”手脚标本。标本仍保持原形,只是有些萎缩。这个“人熊”手脚标本,对于揭开九龙山“野人”这谜,会起到重大作用。

(2)贵州野人

“黔驴技穷”从一方面暗示了贵州之荒凉,怪蛮,因而常有野人出没。1978年,一个叫老盘的人曾经历与野人烤火的奇事:

老盘同志与当地猎人赵顺仁、梁远正相约,决定到附近的九洞山打金鸡。金鸡的特点是昼夜多栖于林间,树高叶茂,不易发现。清晨才下地觅食,漫山遍野,雌雄互唤。这时猎人才易发现目标射击猎取。为了在天亮前赶到目的地,他们天黑便从住地出发,带上手屯筒行30多里路来到了森林边缘,但离天亮时间还很长,春寒料峭便生火取暖。烤了一夜,由于行途疲劳,两个猎人很快睡熟,老盘靠着土坎渐渐入眠。朦胧中,感到有人走动,他微微睁开眼,看到一个全身毛乎乎的东西在添柴烤火,他吓得不敢动弹,也不喊叫,紧缩着身子假装睡觉,并不时偷眼看着。过了一会,火燃大了,它怕猎人烫着,还轻轻将猎人的身子转过去。这时,老盘不像开始那样怕了。他偷偷地仔细观察,那“野人”的头和脸像个蓬头发、长胡须的老头,脸颊长绒毛,鼻梁稍塌,浓眉;耳朵、嘴巴与人无异;立着行走。蹲下烤火,身高160米左右,全身毛光滑,呈青灰色,脚板比人的长大、脚跟稍向后突出,四肢肌腱相当发达,腰短、身子敦实健壮,力大超人,雄性。大约个把小时,它走了。这时,同来的两个猎人才说话。其实他们早巳醒了,他们对老盘说:“这是‘野人’,不必害怕。我们已看到多次了,不要说话打扰它,大家装着睡觉,让它给我们烧火烤。它现在是拣柴去了,等会还要回来的。”过了20-30分钟,果然,它抱着柴又回来了,一直烧到快天亮,它才离开。

“野人”单个活动,来去迅速,性格温顺,和善,不怕人,只要不受到攻击,不会伤害人类。

(3)西藏野人

西藏为全球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其上既有虔诚的喇嘛,更有神奇的野人。

1956年,波兰记者马里安·别利茨基专程到西藏来考察雪人。他没有多少收获,只是搜罗到一些故事。他有幸找到一位自称目击过雪人的牧民,这位牧民说,1954年,他随商队从尼泊尔回西藏,走到亚东,在一个村旁的灌木林里,看到了一个浑身是毛的小雪人。马里安·别利茨基背着这些未经证实的故事,兴冲冲地返回波兰。

1958年,地质学家鲍尔德特神父随法国探险队来到喜玛拉雅山考察。在卡卢峰,他发现了一个刚刚踩出的足印,那只脚一定相当大,长30几厘米,宽10多厘米。当时他特别兴奋,以为朝思暮想的雪人就在不远处,他一定能荣幸地见到它。可是,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见雪人的踪影。他难免有些沮丧。

1958年,美国登山队的一个队员,在喜马拉雅山南面的一条小河旁,看到一个披头散发正在吃青蛙的雪人。

1960年,一支由埃·希拉里率领的探险队,在喜马拉雅山孔江寺庙发现了雪人的一块带发头皮。

波兰人对他们的记者马里安·别利茨基背回的故事并不满足,流淌在他们民族血管里的浪漫的血液使他们再度向喜马拉雅山发起冲击。1975年,他们又组织了一个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珠峰南面他们的大营附近,他们发现了雪人的脚印。据说,在此之前,附近村庄的一个舍尔帕姑娘到这儿来放过牛,就是在这儿,姑娘和牦牛遇到了雪人。雪人高约16~17米,满头棕黑头发。它是突然从旁边蹿出来的,张牙舞爪地奔向牦牛,咬断了牦牛的喉管。波兰人既听到了故事,又得到了脚印,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女孩叙述了当时的经过:“那是我16岁那年。一天下午,我到我家南面山上放牦牛。那儿的草好。牦牛吃得很认真,我没什么事儿,就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看前面那座人形山。突然,我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浑身长毛的怪人,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呢,那家伙就到我眼前了。听大人说过我们这一带有雪人,我想这家伙就是雪人吧。我想这个子算完了,据说雪人见了女孩子就抢,抢回去给他们当压寨夫人,供它们糟蹋。可是,那家伙并没理我,从我身边过去,直奔牦牛。真是一物降一物,平时凶悍威猛的牦牛在那家伙面前一点神气劲儿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紧张,我看它都有点哆嗦。雪人并没有因为它哆嗦、驯服就放过它,而是扑过去,照着它的脖子下面就是一口。血直往外喷。雪人用嘴堵是住了咬开的口子,咕咚咕咚地往肚子里吸着血。看着那家伙这副凶相,我被吓瘫了,萎缩在地上起不来。我想,它喝完了牦牛血,就该来对付我了。我只有等死。它猛吸了一阵后,可能是牦牛血管里的血被它吸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也许它还觉得没过瘾,就抡起大手,照着牦牛的脑袋劈去。这家伙也不知道有多大的劲儿,只这一掌,就把牦牛的脑袋劈碎了,脑浆子都被劈了出来。我想我可能一分钟的活头儿都没有。它转过身来,瞅了瞅我,我也瞅着它。它满嘴是血,脸上身上也有血,样子真吓人,出乎我意料的是,它没奔我来,而是转过身去,朝着山上的树林走去。”

(4)云南野人

云南多险峻,古木参天,秘洞连连,为野人的生长及发现提供了契机。

勐来乡四永小学佤族教师李应昌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枪法很准,是个著名的猎手。1980年春节后,他在翁黑村后面的大黑山集体狩猎中,击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因其貌酷似人形,因遭受众人谴责,使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唯恐政府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他顾虑重重,从不愿讲述这件事。经过公社党委书记做了耐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把这一问题搞清,是对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他和爱人把猎获奇异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回忆、讲述,并把珍藏下来的左掌标本及少量脑髓交给有关部门。

那事发生在1980年初,当北国早已是冰天雪地寒冬季节,但地处亚热带的沧源山区,却依然是山青水秀、温暖如春。1月20日左右,勐来乡翁黑村田阮勐,背着火枪,到村后的大黑山南麓的山地里守庄稼。他也是全村著名的猎手,在多年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地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了望台,好便于登高望远,守护庄稼,又能随时观察野兽的动静。这天,他从在高高的窝棚上,边吸烟边观察,仿佛没有看到什么。他爬下来向地边的森林走去,发现了许多新鲜的马鹿脚印,凭他多年的狩猎经验马上判断这是一群马鹿刚从这里跑过。于是他提着枪,抄小路,爬悬崖,迎头赶到岔路口等候,他相信马鹿定会从这里经过。不出所料,片刻功夫,一队马鹿依次跳跃而过,他蹲在大树脚下隐蔽,端着枪,刚准备射击第一只马鹿时,第二只又跟着来了;准备打第二只时,第三只又跑来了。此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在第四只最魇马鹿背上,只见骑着一个浑身长毛的人形动物,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右手抓着鹿颈上的毛,一瞬间,其余的马鹿一一从田阮勐的身边跳越而过。他记得非常清楚,那个人形动物个子为8-9岁小孩那么大,但脸形却像13-14岁的男孩,毛发较长,红黄色,仿佛是穿着军装一样。他被这从未见的奇异景象吓呆了,半天才清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