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18033000000028

第28章 中国古文化(20)

《五星占》是关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在天体运行的记载,它指出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44日,比现今天文学家所测得的58392日,只差了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而土星的会合周期,帛书记载为377日,与今天测得的37809日亦非常接近。帛书谈到金星的会合周期说:“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也就是说,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并且,帛书还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之间,共70年的金星动态,也就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的金星动态表。1965年我国翻译出版的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第二册里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是8年减去2天10小时。”弗拉马利翁还利用这个周期预报了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金星的动态。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在2 200多年以前,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周期,并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间共70年的金星动态表。据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而《甘石星经》成书的年代为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比世界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所以,《五星占》应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天文专著了。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里的精华就是它有29幅彗星图。20多年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部分《天学》中谈到彗星时,引用公元1644年我国手绘的一幅彗星图时说,他不知道北京明清两朝的档案中,是否还有这种手绘的彗星图。他认为公元1644年这幅彗星图就是我国最早的彗星图,但他根本没有想到我国早在2 000多年前,就绘出了29幅彗星图,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马王堆汉墓内。这些彗星图都绘有彗核、彗发和彗尾,十分科学,而且这些彗星图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的,这是因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缘故。这一规律在国外直到公元1531年才由欧洲人波特尔·阿毕安发现,我国比他早发现1 700多年。在国外,直至公元66年才有一个出现在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欧洲直到1528年还把彗星画成一个怪物。而我国的彗星图还早了200多年,比西欧则早了1 000多年。由此可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29幅彗星图是全世界最早的彗星图。

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

《五十二病方》写在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书首有目录,正文每种疾病都有抬头的标题,共52题。每种疾病题下分别记载各种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20~30方不等。疾病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的病名。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外科手术、炙法、砭法、角法、熨法及按摩法。书中涉及药名247种,其中一半是《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中所没有记载的。医方达283个之多。药的剂型有汤、散、丸、酒、膏等。《五十二病方》内容极其丰富,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真是灵丹妙药。

今天人们认为外科手术是西医的事,中医只用汤药。但是,《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外科手术。如“牡痔”一题记载:“巢塞月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入月直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治黄芩而屡傅之,州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倒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直肠内有了痔疮瘤子之类,就杀狗取出膀胱,套在竹筒上,从人的肛门插入直肠内,用嘴吹胀,将直肠下端患部引出,然后开刀割去患部,在伤口上敷上黄芩。如果直肠不能复位,就涂上膏,使其润滑,倒悬其入,再用冷水溅其心腹,以刺激腹腔,令其收缩,直肠就自动回到腹腔里去了。除此外,还记载了烧灼、结扎、瘘管等搔抓和结扎摘除等手术。说明我国外科手术在2 000多年前已经很进步了。

医书中关于用水银软膏治疗肿痛和皮肤病的疗法,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在国外,直到公元12世纪才发明这种疗法。

医书中已经有了辩证施治的观念,如对疽病的治疗,有这样的医方:“治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疽倍白荃疽黄耆、肾病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饮之。”这个方子有七味药,针对不同疽病的需要,调整药的比例。这种辩证施治的观念,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

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

医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方面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光辉成就。它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项历时2 100年的古科技试验

在马王堆古汉墓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的工作认真而有序,对每一件出土文物物品都编上号。同时也发现了奇观——保存2 100年之久的杨梅色泽紫红夺目,有如新摘。藕片如新切,南越王墓发掘现场

漂浮水上,绿叶如新落之叶,翠绿油然。然而,一接触空气,转眼间一切全变,面目全非,随后消失。这是多么神妙的景象,相当于古人做了一项历时2 100年的试验。下面介绍其详细情节。

当考古人员打开1号汉墓东边箱编为133号的陶罐时,人们有些惊奇地发现罐内装有紫红色的杨梅,而且还有果柄,竟和新鲜的差不多。

人们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搬出椁室。然而,在搬动的过程中,因为罐内的水在动荡,紫红色的杨梅果肉离开了果核,颜色也变得暗淡起来。在场的人们无不懊丧地看着这变化的一幕。真是可观而不动也!这些变化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

另一件编号为100号的云纹漆鼎搬上来,人们打开盖一看,鼎内有半鼎莲藕片浸泡在水中。2 000多年前的藕片和今天的新鲜藕片居然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使人不解的是,随着搬动次数的增加和暴露于空气中时间的延长,鼎中的藕片在不断地减少,待到从马王堆运回省博物馆,藕片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

人们疑虑:紫红的杨梅和漂浮的藕片在地下2 000多年新鲜如初。为什么一见天日便分崩离析,并且神奇地消失?

专家们分析认为,出土时清晰可见的杨梅藕片,其时其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仅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外形而已。如果人们这时不去晃动它,而又避免空气的氧化作用,其外观是不会改变的。

专家们分析还认为,紫红的杨梅和漂浮的藕片正说明了长沙地区2 000多年来很少发生地震,尤其是大地震更是少见。如果经常发生地震,间或还有大的地震发生,杨梅和藕片早就会发生改变。湖南的地震历史资料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解释。从东汉至1972年间,湖南发生35级以上的地震仅60次,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仅有9次。这种解释也许是正确的。但是藕片消失之谜,恐怕是与见光和与空气接触有关,与振动的关系应是次要的。

在发掘3号汉墓时,当一点点挖掘白膏泥时,突然间发现白膏泥中有嫩绿的新鲜树叶。

人们惊异了。人们首先怀疑自己的眼睛。

这不可能是2 000年前的绿叶。2 000年前的绿叶怎么可能不腐烂呢?肯定是发掘时一阵风把绿叶从别处刮来的,甚至是从山上的树上刚刚掉下来的。

发掘的人说是白泥膏中发现的。围观的人不信。于是有人提议:“再挖一下。如果能再挖出树叶来,就说明刚才的是真的。”

在众目睽睽下,挖着挖着,奇迹又出现了:有人喊:“看!”,果然又发现了几片嫩绿的新鲜树叶。

人们投以惊讶的眼光,“真像是刚从树上摘下的呀!”

当人们把树叶小心地从白膏泥中取出时,人们再一次惊呆。这看上去嫩绿的新鲜树叶,取出后不到半小时,嫩绿开始发黄,并像煮过一般,再过一会儿,又渐渐地变黑了。

人们同时从白膏泥中发现了竹子,竹子嫩黄,竹皮青翠。人们同样小心翼翼地用白膏泥把它包裹起来,以为这样总该没问题了吧。

过了两天,人们打开一看,竹心不嫩黄,竹皮也不再青翠,而且已经变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简单的下一个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地说,古树叶变黄变黑肯定是与氧气接触和空气中的菌类有关。白膏泥的作用和机理还待进一步探究。

马王堆出土文物要求现代科技与古代科技接轨

关于马王堆学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最为急迫的首先要研究的课题是尸体的防腐保存问题。在地下长“眠”了2 000多年的侯夫人重见天日之后,如何将她长久地保存下去?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而又棘手的问题。

南越王墓墓室

负责侯夫人长期保存课题研究的原湖南医学院院长、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教授王鹏程先生和他的合作者曾嘉明副教授肯定地说:保存一二百年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交办的任务。

1974年初,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建议,决定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大院内建造一座“地宫”。最初的设计完全按照原墓的样子。建成后是一座四层的房子,其中二层在地下,二层在地上。工程历时半年,最底层是用白砖砌成的,室内一端放置着一座透明的棺材,棺内放着“侯夫人”,用福尔马林药水浸泡着。另一端收着解剖取出的内脏器官。人们通过第二层的两个长2米、宽15米的窗口,可观看侯夫人的全貌。

王鹏程教授说,侯夫人需保存在密封、防腐、低温恒温、隔绝有害光照、不移动等5个基本条件下,由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要防止一切氧化过程。

不久,一座古朴奇特的城池——“仿古汉城”将在马王堆原址建起。

1992年8月15日,中港五方联合投资3亿元建造占地360亩的“仿古汉城”项目签字仪式在长沙举行。当时省长陈邦柱特地出席了签字仪式。整个开发项目包括汉城城建、汉墓展览、仿古宅地以及汉墓中医药、丝织品、工艺品研制中心等10个部分。

1992年10月,投资额为6 000万元的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竣工后,侯夫人将迁回这里。

据悉,城池建造完成后,参观的人们将用人民币兑换成西汉古钱币后方可进城。城内先生、小姐一律着西汉古装接待游客。

历史景象将有机会再度重现。

马王堆汉墓在国内外已闻名遐迩。在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日本、泰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都有一批研究人员在孜孜不倦的系统整理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有上千篇(部),有的论文和专著已经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必修教材。

马王堆汉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光荣使者和媒介。已经先后去了香港、日本、美国和法国等地展出,参观人数累计超过70万人次。

在日本,许多日本人携带家眷,排着长队,在万国博览会缓缓移动,为的是一睹马王堆汉墓的风采。

赴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台北等地的展出也在洽谈之中,有的已经签约。

汉学家们说,他们每天在“自说自话”,即自己和自己说话,这是马王堆研究中一个很具体的课题。他们都将持久地努力下去。因为,破译谜题要比发现谜题更难。

马王堆汉墓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它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财富。

南越王墓发现发掘纪实

墓主是哪一代南越王

南越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海南、广西三省区和越南的北部,都城是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古番禹城,即今天的广州城。它的创建者赵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一员战将,后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

南越王墓出土龙虎纹玉带钩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时局一片混乱。公元前204年,在发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赵佗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自赵佗起,共经历5世93年。其间与西汉政府和和打打,直到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的南征大军剿灭。

文献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赵胡)是赵佗的次孙,在位十余年病死;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的儿子,在位只有八九年;第四代王婴齐之子赵兴,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吕嘉杀害;第五代王也是婴齐的儿子,名赵建德,是亡国之主,也是被杀身亡。赵兴、赵建德在位时间合起来前后只有3年,又都是被杀死的,可以肯定没有建造与其身份相等的大型陵墓。所以南越王陵应该有三座即赵佗墓、赵(赵胡)墓、赵婴齐墓。

南越王墓的发掘资料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墓主是谁?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发掘者认为,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赵佗之孙——赵(即文献记载的赵胡),根据有如下几点:第一,墓内出土了一些文字资料,如“文帝行玺”金印、“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帝印”玉印、“帝印”封泥、“赵”玉印、“”字封泥等,充分说明墓主是曾经称帝——文帝的某代南越王,名赵;第二,《史记》、《汉书》中的《南越(粤)列传》记载,南越国自赵佗起,共经历了5世93年。又记载,第三代王赵婴齐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玺”,说明文帝是第一代南越王(自称武帝)的直接继承者,亦即第二代王(自称文帝)。由以上两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自称南越文帝的赵;第三,文献记载第二代王名胡,非名,其原因或是史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是一人二名(一越名、一汉名),或出自名、字、号的不同,或属于音义通假;第四,墓中出土的2枚“泰子”印(一玉印,一金印)应是曾为太子,又没当上南越王就死去的赵佗之子、赵之父生前的印章,由赵婴齐放入墓中;第五,赵非赵佗之子,应是赵佗之孙,且不是长孙,是次孙中的一个。

经过发掘者的详细考证,墓主约死于公元前122年左右,下葬时间当在死后不久。

文献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赵胡)是赵佗的次孙,在位十余年病死,葬于象岗,其陵墓已经发掘。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的儿子,在位只有八九年。第四代王是婴齐之子赵兴,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吕嘉所杀。婴齐还有一子,名赵建德,是亡国之主,也是被杀身亡。南越国四主和五主在位时间合起来前后只有3年,又都是被杀死的,可以肯定没有建造与其身份相符的大型陵墓。如此来看,南越国五主就只剩下一主赵佗和三主赵婴齐的陵墓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