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18033000000026

第26章 中国古文化(18)

12月上午,王冶秋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张炳常、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刘雪桐、北京医学院谭增鲁、武汉医学院武忠弼、中山医学院郭景光、湖南医学院李亭植、王鹏程等医学专家云集长沙,因受周总理的委托,大家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大家认真讨论了解剖方案,曾提出三种设想,一是内脏完整;二是变薄变脆;三是溶化如豆腐。针对这三种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另外对头部是开颅还是钻孔取髓,胸部是大开膛还是只从腹部切口,以及腹部缝合、填塞等等,均一一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当讨论到由谁来主刀时,各位老专家都相互谦让,此时湖南医学院病理教研组青年助教彭隆祥自告奋勇来主刀,大家一致同意,这大概就是我国俗语中所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12月11日上午,解剖开始时,大家全神贯注,神情紧张。彭隆祥沉着坚定,下刀果断,切开腹部之后,发现内脏器官十分完整,大家欣喜异常,如释重负。

在解剖方案既定之后,王冶秋曾电告国务院办公厅,周恩来总理在12月10日的电话记录上批示:“即送沫若、西尧两同志阅,如有不同意见,或应注意事项,请郭老批注,西尧以电话告冶秋同志。”郭老批注:“没有不同意见,请探求致死原因,并注意免受尸毒感染。”随后郭老又写信说:“关于马王堆尸体的解剖,我想起一件事,即吸取骨髓,进行血型鉴定(O型、A型、B型等)。此事日本人曾注意到。一般管状骨的两端,是创造血球的地方,骨髓在骨管中想来还保存得相当良好,如就一枝上臂骨或臂骨的两端开孔取髓,便可进行验证,这样既可保护尸体的原状,也能鉴定出2 000多年前古人的血型,为尸体解剖增添一项成果,如认为可以,请电告长沙。”

郭老早年学医,因此讲的全是内行话。他的嘱托,使大家感到无比振奋。古尸解剖后,经过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病理检查,发现她生前曾患有多种疾病,如全身性粥样动脉硬化症、胆石症;右肺上有钙化的结核病灶;右前臂马王堆汉墓出土二十五弦瑟

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笛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盒耳杯

陈旧性骨折;腰脊椎有骨质增生现象,还有日本血吸虫及烧虫、鞭虫等感染。在这众多的疾病中,何者为致死的原因?经各科专家分析,可能是胆绞痛造成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心率绞乱而一命呜呼。她的血型,已鉴定为A型。郭老的要求已全部达到。

女尸原为西汉诸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但她除有一颗私章上刻“妾辛追”外,则无任何记载,这样即给古尸研究工作带来困难,比如要研究她首先要弄清年龄,于是X光医生透视头部,根据冠状缝、人宇缝、矢状缝等愈合情况,断定为50岁左右;牙科专家认为牙齿磨损度很高,视作65岁;妇科医生确认她处于更年期,属45岁左右;外科医生检查小腿胫骨也认定为50岁。最后大家讨论,同意定为50岁左右。

从女尸的食道到小肠,取出138颗半甜瓜子,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现瓜子细胞完整,认为有再生的可能,此事引起湖南省博物馆同志的极大兴趣,他们曾设想在馆内空坪隙地满栽汉代甜瓜,让外宾、首长来馆参观时品尝一番,因此每天数次观察,结果失望了,因为发现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等物质已损失,故不能遗传了,大家对此深感遗憾。

当寄生虫研究所报告在肝部发现了血吸虫卵时,又引起了一阵风波,原因是当时全国正盛行惟成份论,哪怕对古人、死人也不能幸免,所以有人说这位古代遗妇人可能出身贫苦,从小下田劳动受到感染;另有人说,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凡婚姻嫁娶讲究门当户对,贫苦农民是不能成为丞相夫人的,血吸虫可能是生活用水感染所致。但孰是孰非,无以为证。

对于她的右前臂骨折也有猜测,因为随葬品中有大小164个木俑,木俑是侍者的象征,这足以证明丞相夫人生前是奴婢成群,过着前呼后拥而雍容华贵的生活。那又怎么能跌断右臂呢?于是有人说,该人生前秉性凶恶,具有“黄世仁”的心肠,可能打奴婢时,用力过猛而倒地跌伤。大家认为此一推测,也不无道理。

侯夫人他杀?自杀?病亡?

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人侯夫人辛追的死因,读者想知道,科学家们也着重研究它,然而,他们不是猎奇而是想通过研究古尸的死因及探讨古代疾病,取得科研资料,为祖国医学科学服务。

有人说,辛追可能是服毒自杀的,也有的说是被别人一棒子敲死的,还有的说可能是上吊死的……。讨论会上的发言各持己见,因为墓葬中没有有关古尸病史的记载。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她死前患什么病和死亡原因,主要的是进行尸体病理解剖。解剖开始之前,先作了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和法医学的检查,以及X射线的复查,然后进行系统的解剖,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电镜观察X射线、寄生虫学研究、毒物分析……,发现女尸生前患有以下几种主要病理:

(1)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3)多发性胆石症;

(4)日本血吸虫病;

(5)慢性铅、汞中毒。

此外,还有肺结核钙化点,右手骨折畸形愈合、腰椎间盘脱出(或变性)、蛲虫、鞭虫感染、会阴陈旧性裂痕、胆囊隔畸形等。

这么多的疾病,哪一种是致死辛追的死因呢?在解剖中发现食管、胃、肠子里有甜瓜子(138颗半)反映墓主人临死前24小时尚能从容进食,是在发病后一天内死亡的,医学上叫做急死或猝死。据统计,猝死的病人多数是死于“冠心病”。原来解剖古尸心脏时就见到她的心脏曾有过心肌梗死(心脏局部缺血坏死),营养心脉的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内面像稀饭皮那样)相当严重,这是墓主人猝死的“病理基础”。科学家分析辛追死因最大的可能性是由于胆结石引起胆绞痛急性发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脏停止跳动而造成猝死。

为什么辛追不是上吊死的呢?因为古尸颈部没有绳索勒痕;身体也没有机械性外伤,所以也不是被一棒打死的。辛追生前有慢性汞(水银)中毒,是否可说是汞中毒死亡呢?也不是。辛追所在的西汉时期,生产技术还不能生产出使她急性中毒死亡的“升汞”。古尸体为什么会有汞中毒的症状?主要是吃进水银。考古学家查证,西汉时期“炼丹”技术已盛行。大概这位侯夫人想长生不老,服“仙丹”,而造成慢性汞中毒,然而她不可能知道“仙丹”是不能挽救她胆绞痛诱发冠心病致死的短命的下场。

令人惊异的古葬技术

马王堆挖出的一米多厚的白膏泥,它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颜色白中带青,像糯米糍粑一样,又软又粘。

白膏泥的下面,是一片乌黑的木炭,层厚近半米。总共500千克。清去木炭,中间便有一个庞然大物出现了。灰黄色的椁板四角整齐,拼合严密,完好如新。而且深葬方式,令人们再度惊异。棺椁离地面有10多米。

当时,长沙汽车电器厂设计了特制的吊篮,用人工方法和机械方法相结合,终于把数十吨重的棺停吊了上来。完成这项工作是从1月14日至4月28日,历时102天。之后,把木椁的顶部打扫干净,几十个人一齐用劲,巨大的椁室盖板才被掀开。

棺的最外层称椁。马王堆1号汉墓的木椁长672米,宽488米,从垫木至椁顶高28米。用板70块,现有成材50多立方米,要用圆木200立方米以上。最大的一块杉木壁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重达1 500千克。整套棺椁全部用扣接套榫结合,没有一个金属嵌钉。

人们疑虑,这几十吨重的棺#,古人是如何运往墓地墓室的呢?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椁室成井字形,四边的边箱里是琳琅满目的随葬珍宝堆得有一个人那么高。井字中央是乌黑发亮的黑漆木棺。长295米,宽15米,高144米。黑漆木棺里是一口非常美丽的黑地彩绘漆棺。打开这个漆棺,里面是一口朱地彩绘漆棺。再打开,是一口用橘红和青黑二色羽毛贴成菱形图案的内棺。内棺长202米,宽69厘米,高63厘米。一口套叠一口,总共四层套棺。

内棺何以要贴上羽毛?大概是古人所言“羽化而登仙”之意吧。王充的《论衡》有言:“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具备,能升天也。”

人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把内棺的棺盖揭开。内棺盛着尸体,尸体穿着和盖着的高级锦绣丝绸有20层之多,名称异。外面再捆扎了9道丝带。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傅举有先生介绍说,最上面盖着三床绣花丝锦被,其中两床叫“乘(云)绣,”一床叫“长寿绣”,第四层是一床印花加彩绘的丝绸被子,第五层是叫“信期绣”的丝锦被子,第六层是一件“乘云绣”的强单衣,第七层是“信期绣”黄绢单衣,第八层是灰色的细麻布,第九层是“茱萸纹绣”的丝绸单衣,第十至十七层分别是“方期纹绣”、“信期绣”、“乘云绣”等多种高级丝绸袍子和丝绸单衣,第十八层是白色细麻布,第十九层是穿在身上的细麻布单衣,第二十层则是贴身的“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尸体没有穿裤子。要把这20层重重包裹的高级丝绸脱下来,前前后后花去了一个星期,最后女尸才出现。

神秘的棺液

当盛装女尸的内棺被打开后,几乎所有的发掘者都对棺中那茶色的液体表示不可思议,当时除认为这些棺液可能会对女尸起到防腐作用外,对其来源感到神秘和难以捉摸。直到女尸出土的几年之后,研究者们对棺液的性能及来源问题依然争论不休。

从发掘的资料来看,马王堆一号汉墓棺椁之中均有贮液,其分布特点是:椁室内贮液深约40厘米,内棺液深20厘米,奇怪的是椁室和内棺壁上均未见其他水线,而在外三层套棺之间,也均无液体贮留,并且棺壁亦未见渍水痕迹。内格的液深虽少于椁室的液深,但由于内棺居全部葬具的中心位置,故棺液的液面实际上高于椁液的液面。为什么在各层葬具之间只有椁室和内棺贮有液体,而在中间的几层棺中都没有贮存液体?这个奇怪的现象,需要从两者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分析判断。

发掘人员通过肉眼看到的是,棺液呈棕黄色,微浑;而椁液基本无色,透明。两者的外观明显不同。借助仪器从无机分析的结果来看,棺液和椁液有着显著的区别,而椁液和基坑水的积水则比较近似。

至于棺液的来源问题,显然不能用椁室中水位升高而灌进棺里去解释的。这不仅因为在椁室的壁上找不到高于(内棺)棺液水面的渍水痕迹,而且在四层套棺之中,除内棺以外,其余外面的几层棺并无积液。另外,从内棺的制造和棺盖胶封的严密程度来看,也几乎没有棺外的水直接流进内棺的可能性。或许正因为这个不可能出现的现象,不少的医务人员及各学科专家才认为棺液是一种液态防腐剂,是在封棺之前就注入棺内的。因为从马王堆一号汉墓用白膏泥构筑的密闭墓室和髹漆的棺具来看,不易为水渗透。从外面的第二层棺(即黑地漆绘棺)至内棺之间,都留有一些空隙,而这些地方均无水存在。事实上,内棺髹漆较厚,封闭严密,水是渗不进去的。特别是过去所见到过的“火洞子”墓内均无水,如果不是在封棺之前就注入了防腐溶液,则难于解释为什么只在内棺中贮有液体而外面几层套棺中并无积液的奇异现象,也难于解释尸体保存的完好程度。

棺液分析和微生物学试验表明,棺液中所含的有机酸是棺液具有微弱抑菌杀菌作用的重要因素。其来源可以从尸体本身的脂肪蛋白质及殓装蚕丝蛋白的分解作出解释。因此,不能证实棺液是封棺前就注入棺内的液态防腐剂。

棺液既然不是一种液态防腐剂,那么棺液的水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湖南医学院的王鹏程以及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其来源是:第一,从尸体内部释放出来。据医学上的记载,成人身体所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70%,人死后,在组织的自溶、腐败过程中由于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和体液外渗必然会释放出一部分水分,即所谓“尸解水”。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在死时的体重无记录可查,故不能从体重直接算出当时其体内所含的水量。但从解剖前尚保留有343千克的体重来看,可以推测从尸体本身释出的水量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总量为80升的棺液,其中应包含有“尸解水’”,但不能全部来自尸体,还应有其他来源。第二,是墓室内潮湿的水蒸气(气相水分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

经棺壁进入棺内,不断地凝结于“尸解水”,经千百年长时间的积聚,才达到了现在80升的总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作了如下解释:水蒸气为什么会不断地凝结于“尸解水”?水分子能否透过棺壁?墓室内的水蒸气是哪里来的?这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过他们严格的分析和研究后得出:

(1)当空气里的水蒸气同可潮解的固体物质开始接触并在它的表面生成少量溶液时,这种初生成的溶液,含有很深的溶质,故其水蒸气压便小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继续凝结于这些溶液之中并使固体物质进一步溶解。只有当溶液的浓度减少至一定程度,并使它的水蒸气压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相等时,这一过程才会停止。棺液形成的原理基本上也是这样。当“尸解水”在棺内开始产生时,也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且浓度比较高的溶液,即相同于潮解过程中开始形成的溶液那样。如果棺外空间中的水蒸气(即气相水分子)在透过棺壁使棺内空间保持较高的湿度时,则棺内空间中的水蒸气就会不断地凝结于“尸解水”而成为棺液,并使棺液的溶量不断增加。可以设想,在棺液的溶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棺内各种有机、无机溶质还可能继续溶解进去。因此,只要棺外水蒸气能不断进入棺内,则棺内水蒸气就可以不断地凝结于棺液。

(2)尽管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具有四层套棺,但在探讨水蒸气能否透过棺壁时,可以当做一层棺壁来看待,因为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

从出土的情况看棺壁的基本结构是三层,即内外两面各为一层漆膜,中间层为木质。在潮湿的条件下,木质能吸水这是人所共知的。棺壁能否为水蒸气透过,关键一点是漆膜能否吸水和能否透过水分子。而棺具上髹的漆,无疑是来自漆树的天然漆。这天然漆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从化学上分析,由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薄膜,其分子之间总有一定的空隙,这些空隙正好成为水分子渗透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