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毁灭之王——弹道导弹
18028400000012

第12章 战略弹道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图鉴(5)

“潘兴II”导弹可以携带一枚核弹头。弹头可以有三种起爆方式,即空中爆炸、地面爆炸或穿地爆炸。合理地选择起爆方式,可以增加射程和精度,提高导弹的战斗力。由于“潘兴II”导弹具有很高的精度,作为一种战术核武器,它不需要很高的爆炸力,一般为1万~2万吨级,也可使用400千克重的常规弹头。根据不同的起爆方式,应该选择不同的爆炸力。穿入地下的爆炸弹头,称为穿地弹头,其头部装有高强度合金钢的外壳,能够以很大的冲击速度钻入土层或混凝土层,在地下爆炸。它对于摧毁地下目标特别有效。在“潘兴II”导弹的早期样弹试验中,穿地弹头曾以每秒610米的冲击速度钻入地下,结果弹头并没有变形,而仅仅有一些小的磨损。

由于“潘兴II”导弹在末段采用雷达区域相关制导,其精度大为提高。该雷达系统最早曾在舰载直升机上进行过试验,以后又在高性能有人驾驶飞机的俯冲飞行中试验。实践表明,它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精度。为了保证“潘兴Ⅱ”导弹的精度,从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先后进行了5次样弹飞行试验。试验结果是理想的,虽然目标处于地理上缺少特征标志的沙漠中,命中精度仍然很高,其圆概率误差在30米之内。

“潘兴II”导弹有很好的地面机动性和地面生存能力。它不需要固定的发射场,整个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可安装在一辆运输车上,运输车由一辆福特M757型牵引车拖动。导弹随时可以发射。导弹及发射装置也可以由C-130运输机或其他大型飞机空运,这就更增加了导弹的机动性。

“潘兴II”导弹的发射步骤简单,导弹从进入戒备状态到发射,全部操作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苏美两国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千米~5500千米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将全部销毁,而且以后也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同时,与这些导弹配套的各种设备和设施也都要销毁。为保证条约的实施,允许双方进行现场核查。

根据《中导条约》,苏联应销毁的导弹数为1752枚(其中,中导826枚,中短导926枚),美国应销毁的导弹数为859枚(其中,中导689枚,中短导170枚)。其中不包括美国部署在西德的“潘兴IA”导弹和苏联已生产但尚未装备的SSC-X-4陆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也在销毁之列)。

在确定要销毁的中程导弹中,苏联的主要型号为:SS-20导弹650枚,SS-4导弹170枚,SS-5导弹6枚。美国的主要型号为:“潘兴II”导弹120枚,BGM-109G“战斧”陆射巡航导弹569枚。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于2009年报道,该国著名导弹设计师阿纳托里·帕拉年科回顾了当年销毁中程导弹的过程。

为了执行《中导条约》,当时苏联成立了减少核危险国家中心,由梅德韦杰夫将军负责。该中心有200名核查员,都是导弹部队军官或是该领域的专家。帕拉年科是苏联国防工业部导弹技术总设计师,自然是其中成员。

《中导条约》规定,第一阶段,美苏两国必须向对方公开本国导弹的所有情况,包括导弹数量及部署地点,并互相检查,不过规定只能由10名核查员组队,并在一天之内完成核查工作。

“1988年,苏联核查人员乘飞机来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普埃布洛。由于时差的原因,核查人员都非常疲倦。美方建议我们休息,但是只有一天的期限,苏联人哪有时间睡觉?而来苏联的美国核查人员就不同了,他们先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空军基地,利用一星期的时间适应环境,再飞往苏联,所以他们的精神相当好。”

美国的“潘兴II”型导弹就存放在普埃布洛试验场的地下掩体中。当时,需要进行核查的是这种导弹的一级和二级弹体。

苏联的导弹都是在军工厂装配为成品,然后运往军队,但美国的“潘兴”导弹被分解成若干部分,放入集装箱内保存。在作战前,才把各部分零件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起来:首先安装第一级,再安装第二级,最后装上核弹头。

美国的导弹存放在111个集装箱里,要在一天内全部检查几乎不可能。苏联核查人员只是抽查了其中20至30个集装箱,并在所有的集装箱上都签了字。

后来,当苏联核查人员前去观看导弹销毁过程时,才发现有一些打开的集装箱竟然被偷梁换柱了,里边不是导弹的弹体,而是其他废物:试验留下的预制板以及火药桶等。帕拉年科当时就指出:“这并不是条约规定要销毁的物品。”而美方回答说:“这些集装箱你们的核查员已经检查过,也签了字。劳驾,请销毁吧。”没办法,苏联核查人员只好照办。可能这些集装箱正好是苏联核查人员没有检查到的。显然,美国人是想用这种方法来增加他们已被销毁的导弹数量。

2009年,许多专家认为,苏联同意这样不对等的《中导条约》可以说是吃了亏,因为美国只销毁了859枚导弹,而苏联销毁的则多达1752枚。他们说,美国的“潘兴”导弹本身并不可怕,据说该导弹8次试射有6次失败,而苏联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开拓者”导弹,这种导弹一直被认为是导弹史上的杰作。然而当年根本没有人考虑到这一问题,大家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武器再不能危害人类了。

第二阶段是销毁导弹过程,通常采用三种方式:烧毁、炸毁和直接发射。美国人主要采用的是烧毁方式,销毁地点在科罗拉多州的普埃布洛和得克萨斯州的马歇尔。

在销毁场地有一个台座,连接着导火索,距离约500米远处堆着30~40个等待销毁的集装箱。工作人员将集装箱用推车拉到台座上,将其固定好。苏联的核查人员站在距离台座100米远的看台上。

按键点火的权力通常都交给苏联核查人员。每一天都有数十枚“潘兴II”型导弹被销毁。由于烧毁导弹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美国的环保部门会出面干涉。虽然周围是一片荒漠,但如果刮起了吹往城市的风,销毁工作就得暂停。有时,需要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等待美国环保部门的许可。

苏联销毁导弹的工作是在位于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雅尔基地进行的,约100枚“开拓者”导弹被发射到空中,其余的导弹都被炸毁。爆炸前,导弹被分为3捆,绑上炸药。

然后,美国核查人员退后两千米,登上看台,由距离导弹300米远的爆炸专家实施整个销毁过程。

这次销毁导弹行动,苏联销毁的是包括战斗控制装置在内的整个导弹;而美国人比较狡猾,他们销毁的只是弹体,肯定先拆除了一切重要的零部件,苏联核查人员看到的只是空壳。至于导弹的战斗控制装置,美国人一定私藏了下来,以后随时可迅速重装自己的导弹。

不过,如果苏联采纳苏联国内“强硬派”的建议,退出《中导条约》,情况会比美国更糟。因为要完全恢复“开拓者”导弹的生产,需要5至6年时间。

美国人在苏联沃特金斯制造“开拓者”导弹的工厂附近,修建了三栋两层楼房长期驻扎下来。由于被销毁的“开拓者”导弹的一级弹体与“白杨”导弹的二级弹体非常相似,所以每次“白杨”导弹出厂,都要被送到专用场地。美国人在那里利用先进的X光透视机检查其轮廓,以防止“开拓者”导弹被借壳运出。苏联人也在美国马格纳的导弹装配工厂进行同样的检查,但是他们缺乏先进的检查设备,只能凭肉眼判断出厂的导弹中是否藏有“潘兴II”型导弹的弹体。

苏联的最后一枚“开拓者”导弹被美国飞机运抵华盛顿航天博物馆,与美国的“潘兴II”导弹一起展出。它们是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

四、前苏联“飞毛腿”导弹

说起“飞毛腿”导弹,想必大多数人对它都不会陌生。这种导弹曾经活跃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此外,在中东国家也门的内战中和车臣战争中,“飞毛腿”导弹也都显示了身手。

“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研制的R-17型战术导弹,它的最大射程为160千米,最小射程为80千米。这种导弹采用单级燃料火箭,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以及核弹头,一般用越野载重车就可运输。

在冷战期间,前苏联曾经把这种导弹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伊拉克、朝鲜、伊朗、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以及东欧地区都曾经装备这种廉价的导弹。这也是“飞毛腿”导弹能够走上战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引进这种导弹以后,都进行了改进。伊拉克就把射程增加到了600千米,但精确度有所下降。一般报道它的圆公算偏差范围为300米,实际上在战场上使用时偏差达到1000米以上。朝鲜也能生产“飞毛腿”导弹,并曾向叙利亚出口。

“飞毛腿”导弹虽然名噪一时,但是属于导弹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型号,精度太差。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向以色列发射了3枚导弹,结果全都偏离了目标。两伊战争中,战争双方曾经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对方的城市,伊拉克发射了189枚,伊朗发射了77枚。

五、俄罗斯新型战术弹道导弹SS-26

2004年8月,俄罗斯完成了SS-26型(俄称“伊斯坎德”-E)导弹的试验。据称,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战术隐身导弹。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隐身技术,因此被敌方拦截和击毁的可能性极小,“爱国者”导弹拦截系统对它几乎无能为力。而且,其综合性能也超过了美军现役的同类战术导弹系统。

主要技术数据(SS-26):发射质量38千克,弹头质量480千克,最大射程280千米,最小射程5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加全球定位系统和红外末寻的系统,定位精度30米。

SS-26导弹由俄罗斯卡罗门斯基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在“飞毛腿”导弹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90年代最先进的战术导弹“蜘蛛”SS-23。20世纪90年代中期,“蜘蛛”导弹总设计师的弟子们把“蜘蛛”的先进性能融进所研制的导弹中,最终研制出了新型战术弹道导弹SS-26。叙利亚就曾向俄罗斯订购18枚SS-26导弹,这一举动曾令以色列毛骨悚然:如果这种导弹部署在戈兰高地的停火线附近,其射程范围就可以覆盖以色列大部分国土,包括内盖夫沙漠上的核研究中心。

SS-26导弹除采用先进的隐身技术外,其发射系统也很特殊,可放置两枚导弹,第一枚发射1分钟后,就可发射第二枚。从机动转入发射不超过16分钟,发射准备只需4分钟,两弹发射间隔1分钟,战斗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它能在现代化火力和电子对抗条件下,对各种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另外,该导弹服役时间为10年,其中在野外条件下可连续3年不需很大保养。

六、印度“大地”导弹

2005年9月,印度军方成功试射了一枚“大地-1”型地对地短程导弹,“大地-1”型地对地短程导弹射程约为250千米,可携带核弹头。

印度亚洲通讯社报道,此次试射在距离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斯瓦尔230千米的钱迪普尔导弹发射基地进行。

此次试射的“大地”导弹是由印度依照本国制订的综合导弹发展工程研发成功的近程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也是印度首种国内自主研发的弹道导弹。

1983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制订研制导弹的10年规划,发展本国国防现代化需要的6种导弹,其中就含有这种导弹。同其他5种导弹一样,它主要由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下属的科研单位负责研制,而由21家国营和私营企业承担生产。

作为印度第一种近程弹道导弹,“大地”于1983年开始研制,1984年2月20日进行了首次试验,1992年5月5日进行了第4次试验,随即定型生产,并于1994年装备部队正式服役,成为印度军队的重要武器之一。在其进行批量生产之后,每批导弹出厂前还需要进行抽检性飞行试验,并对抽检的导弹数量有一定的规定,主要目的是检验导弹和必须经发射试验的其他配套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接收或拒收此生产批次的产品。

“大地”战术导弹采用8×8“太脱拉”轮式运载车发射。圆锥形弹头,圆柱形弹体。弹体采用两组控制面,尾翼4片、尺寸较小,弹体中部弹翼较大,4片对称安装。发射支撑架的两对活动臂用于固定弹体。

“大地”战术导弹的最大特点是配备多种战斗部。该弹目前虽仅配有高爆预制破片单一战斗部,但在研制的还有子母弹、燃烧弹、小型地雷和燃料空气炸药战斗部。

“大地”战术导弹机动发射、生存能力较强。装载于8×8运输车上,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导弹具有多种弹道,可在飞行末端进行弹道修正。

“大地”战术导弹反应时间较长,维护不便。导弹采用双推力室的单级运载火箭,所用燃料是具有高腐蚀性的液体燃料。由于燃料具有腐蚀性,必须在导弹发射前加注。若注入液体燃料的导弹未能发射,那么导弹的贮存期限只有5年。

“大地”战术导弹成本低廉,可批量生产和部署。导弹国产化水平较高,成本降低,便于大批生产,每枚“大地”导弹单价约70万美元。

“大地”导弹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型号,陆军型的称为“大地”导弹,海军型的称为“大地-1”导弹和“大地-2”导弹。海军型的“大地-1”导弹和“大地-2”导弹被用来打击水面目标,并被重新命名为“德哈努什”导弹。

“大地”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导弹推进技术来自苏联的SA-2地对空导弹。“大地”导弹的发展型号可以采用液体推进燃料或固液混合推进燃料。

现在“大地”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最新型号是“大地-3”导弹。这种最新型号的发展型已经被命名为“萨加里卡”导弹。这种导弹为两级助推导弹,第一级为固体燃料推进,可提供16吨的推力,第二级为液体燃料推进。在携带一吨重的弹头时射程为350千米,携带半吨重的弹头时射程可达600千米。“大地-3”导弹将装备印度海军的军舰和潜艇,并同样可以携带核弹头。

“大地”近程战术弹道导弹还存在精度差等诸多缺陷。早期的“大地”导弹的圆概率误差为500米,由于液体推进燃料易挥发,只能在发射时加注燃料。目前新的导弹由于加装了GPS设备,圆概率误差已经降低至75米,并同时换装了固体推进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