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从优秀到卓越
1802000000014

第14章 把自己融入工作团队(3)

彼得在结交一位专家时,发觉对方是一个很“花”的人,喜欢享受多姿多彩的夜生活,但是彼得不喜欢去那种场所。一次他请专家吃完饭后,对专家说一起去一个独步全球精彩好玩的地方,而且还是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专家的眼中立即现出渴望的光芒。然后他们一起搭上计程车,直奔当地最大的书店,专家自然很失望,但很快就随遇而安,也高高兴兴地选了两本书。后来专家就不再要求彼得去那些灯红酒绿的地方了,但是对彼得的要求,比以前更乐意帮助。因为彼得给专家留足了面子,让专家觉得彼得把他看做一个高尚的人。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最好在某一方面小有成就,提高自己的档次。因为人人都喜欢与优秀的人交往,渴望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建立关系,专家也同样,所以你的素质越高,他对你的热情就越高;反之,即使他答应帮你忙,也许只是敷衍了事。

遵守信息互享的原则

你需要从专家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同样,专家也需要获得信息,如果你提供给专家的信息让专家获益匪浅,专家自然在心里感谢你,在你需要他帮助时,他肯定毫不犹豫地尽最大可能帮助你。这样,你就和专家形成了信息互享的良性循环,成为彼此网络里不可缺少的人。

在平时要注意发现那些能够找到专家的人

有些人因为某种关系跟某些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果你能说动他们把你介绍给专家,那你就大大减少了结交专家所需花费的时间。当然,对于这些提供信息者,你除了表达你的谢意外,还应在必要时给他们帮助,使他们甘心把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你。

只要你按照上面几点去做,你将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在你需要专家提供某一方面的信息时,就不会劳而无功。当然,有了自己的网络,你的办事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Whatyouknow(你知道什么),而在于Whomyouknow(你认识谁)。”职场人士,不要以为自己拥有卓越的才能就能获得成功。学着去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吧。只有建立起了人脉网络,你才会享受到人脉网络给你带来的好处,那时你才会深刻认识到:一般人才与顶尖人才的真正区别在于人脉,而非仅仅是才学和能力。

4尊重同事,增强合作精神

拿破仑·希尔说:“那些不了解合作努力的人,就如同走进生命的大漩涡中,他们会遭受不幸的毁灭。‘适者生存’是不变的道理,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找出许多证据。我们所说的‘适者’就是有力量的人,而所谓的‘力量’就是合作努力。为了获得生命的成就,我们就应该努力合作,而不是单独行动,一个人只有能够和其他人友好合作,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不能与他人良好合作,你就休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有时甚至仅仅把工作做到符合标准也非常困难。我们处在一个精细分工的时代,不管你是一位策划师,还是一名文员,你只处于整个工作流程的一环,你无法自己单独做好所有工作,你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所以,合作是职场人士必须进行的一项修炼,只有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超强的合作能力,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并最终成就卓越。

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于做“独行侠”,以“竞争”为处世哲学的人来说,融入团队,与人和谐相处并相互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他们抛弃以“竞争”、“单赢”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而采用“合作”、“双赢”的思考方法,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方式。

要想增强自己的合作精神,就必须抛弃傲慢、自私的行为方式,真正地尊重别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才愿意为你提供帮助,才乐于与你合作。与同人相处时,要态度谦恭、有礼,更要有为公、为别人着想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团队,实现合作共赢。

尊重首先要体现在态度上,其次则要表现在行为上。很多人对如何用行为表现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感到困惑,实际上这并不难做到,只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多从同事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做到。

让同事觉得自己很高明

没有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行事,所以不管是在与同事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共同制定某项决策的执行计划时,切不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处处命令别人,处处显得比别人优越是阻碍与他人顺利合作的罪魁祸首。

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或者自己所持的观点有多正确,都要给同事表现自己的机会。苏珊是一名出色的的服装设计师,在与团队成员合作时,她遇到了一些麻烦。她所在的团队中有专门的色彩专家,所有设计师在设计好一个方案后,都要与色彩专家沟通,为服装选择最能突出其感染力的颜色。色彩专家和每位设计师合作得都很好,除了苏珊以外。每次苏珊拿去的设计图样,色彩专家都以“苏珊,咱们今天谈不来”为由给挡了回去。几次之后,苏珊终于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别的设计师拿给色彩专家的图样都是未着色的,只用铅笔描出轮廓,细节部位的设计也是在和色彩专家协商之后才进行的。而自己的不但已经按照自己的偏好涂了颜色,而且每个细节都已设计完整,这使得色彩专家没有了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自己总是碰钉子。

找到原因后,苏珊决定尝试一下。她随手抓起几幅还未完成的图样,找到色彩专家,诚恳地说:“亲爱的琼斯,你觉得这几个方案该采用怎样的色彩呢?还有,这几幅图样的细节设计,我很需要你的建议。”琼斯微笑着站起来说:“我很愿意为您效劳。来,我们把它们输入电脑,然后找出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一个。至于细节,还是等大的着色方案定了之后再考虑它吧。”

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但他们可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自吹自擂。有一句法国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树立敌人,只要处处压制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拥有朋友,你必须让朋友显得比你突出。”让同事显得很高明,这就是与同事相处之道。

给同事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是要给他发言的机会和权利,不要总是自己喋喋不休;要善于倾听同事的意见和观点,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肯定;接受同事与你不同的工作方式,不要对其妄加批评;不要强迫对方按照你的想法处理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并在行动时加以履行;在取得好的成绩接受表扬时,要把同事的名字排在自己前面……以上这些都是小事,但却对提高你的合作能力大有助益,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会从同事的立场看待问题

在与同事合作时,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合作伙伴太不可理喻了。“他们的想法荒唐可笑,可他们却固执己见,根本不给任何人协商的余地。很多次,我们的讨论都因无法达成共识而不欢而散,这也影响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一个程序编写员抱怨说。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由于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对同一件事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且有一些甚至还显得不可思议。有些职场人士在面对合作伙伴的不同观点时,头脑中闪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多么可笑的想法!”然后就会竭尽全力说服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认同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当别人的想法与我们不同时,我们就应该努力去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分析问题,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又能增进友谊,利于以后的合作。在《如何使人们变为黄金》一书中,肯尼斯·古地说:“任何人都可以和林肯、罗斯福这些名人一样,只要他以同情的心态接受别人的观点,就能拥有做好事情的基础。”

面对分歧时,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更凸显出你人格的高尚,它能充分地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和真诚,表现出你的无私和豁达。任何合作都是在这种换位思考中实现的,也只有频繁地进行换位思考,团队成员才能团结在一起,实现高质量的合作。

所以,吉拉德·黎仁柏在对自己的著作《打入别人的心》评论时说:“当自己认为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同等重要时,交谈才能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下去。在交谈开始时,就要对方提出自己的目的或方向。当我们作为听者时,我们要用听到的话来管制自己要说的话;当我们作为讲话人时,我们接受对方的观念将会鼓励对方打开心胸接受我们的观念。”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点,而不至于伤害他的感情或引起悔恨,那么你只需从别人的立场来看问题就可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