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谍影
1800400000003

第3章 密令屠杀 (1)

洪公祠一号内有一幢独立老式花园洋房。它东接明瓦廊,西临丰富路,南面秣陵路,北为洪公祠小巷。四面高墙森严,墙内庭院开阔,但没有林荫树木,只有几片草地和花坪。

这里原是张学良的公馆。1934年,张学良将它送给戴笠,从此洪公祠成了“军统”本部办公地。抗战结束时,戴笠指示沈醉在洪公祠一号内修建了一座大楼,设计特别,很有模样。现在,这里是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本部。

保密局局本部设情报处、行动处、电讯处、司法处等七个处,另外还设有督察室、总稽核室等三个室。保密局是1946年7月由“军统”改组而成的。“军统”全称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其实它跟“统计”不甚相关,而是开展一些诸如情报、渗透、暗杀、颠覆之类的工作。之所以称其为“统计局”,是出于掩饰,这是军国大事层面的韬晦之策。抗战中,“军统”为民族解放作出过贡献和牺牲。

现在,这个大院子的一号人物是毛人凤。但他很多时间并不在这里。比如今天,他正在重庆。但对冯儒和大部分在这里上班的人来说,毛人凤在与不在,他们的神经一样是绷得紧紧的;对各个处室的头头脑脑们来说,毛人凤一出差,他们就显得轻松一些。

3月15日下午2点,冯儒像往常一样走进这座熟悉而神秘的大院。

说它熟悉,是因为自1947年4月保密局从马台街22号搬进这里的时候,他就几乎天天在这座大院里上班了。

说它神秘,是因为冯儒除了对自己的办公室,以及对他顶头上司杜林甫的办公室比较熟悉外,他对其他各个处室并不熟悉,因为制度不允许他随意进入其他处室。当然,这个院子里的其他人更不可能到他的办公室来,除非这个人想到院子东北角的那个“临时审讯室”待上一段时间。

现在,冯儒已经走到保密局大门口了。他已经能看见自己的办公室了——大院西侧有一幢南北走向的灰色建筑,最里面铁门紧锁的那间屋子就是他的办公室。

“站住!请出示证件。”门口立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卫兵,其中一个用威严而略带节制的声音命令道。

冯儒一愣。这两个卫兵他都认识。两年来,每当他值班的时候基本都能在大门口看见他们笔挺地立在这里,彼此很熟悉,连左边那个卫兵眉毛上方有个黑痣他都清楚。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其实他也不想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怎么了?不认识我了?”冯儒反问道。

左边的那个士兵依然保持着笔挺的姿势,只是口气稍微缓和了下来:“当然认识。不过局里有新规定,也是今天刚刚通知我们的,所有进出人员一律出示证件。不管是不是局里上班的人,也不管熟悉不熟悉。请您理解。”

“哦,是这样。发生什么事了吗?”冯儒问道。

“非常时期吧。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管执行。”右侧的那个卫兵说道。

“请出示证件吧。尽管我们知道您是特情处机要科科长、少校冯儒。搁在往常,查什么人的证件也查不到您的头上。”左边的卫兵很有水平地催促道。

“算你会说话。”冯儒边说边用右手解开左胸前军衔徽标下的口袋,掏出一个蓝色的证件,递给卫兵。

卫兵打开证件,煞有介事地歪着脑袋看了一下。

证件里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男子身着少校军装,帅气儒雅,神态沉着,嘴角的酒窝里泛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卫兵把证件合上递还给冯儒,然后“啪”的一个敬礼:“请进。”

“你很尽职。”冯儒富有智慧地对那个卫兵说道,同时嘴角露出和刚才照片上差不多的一个浅笑。

冯儒走到那座灰色建筑的尽头,掏出钥匙打开机要科厚重的铁制大门。办公室里亮着电灯。一个穿着军服的瘦高个男子从椅子上站起来。

“你来啦。那我下班了。”瘦高个男子说。

“你走吧。”冯儒说。

瘦高个男子抓起桌上的钥匙,往门外走去。

“哎,谈岳,等等。”冯儒叫住他。

“什么事?”谈岳立住脚,转过身。

“你怎么这么急?把本子给我!”冯儒说。

“哦,我忘了。”谈岳笑了一下,“也怪你,迟到了5分钟。我这急着有要事。”

“怪我怪我。刚才门口的那两个家伙缠着我要看证件。哎,谈岳,局里出什么事了吗?”冯儒随口问道。

“没听说有什么事,可能是最近形势较紧吧。共产党军队随时准备渡江,党国危急,你说能不从严一点儿吗?”

“那是当然。”

“不跟你啰唆了。我走了,她等着我呢。”

“走吧。”

谈岳习惯性地用力带上铁门。

谈岳走后,冯儒走到办公室里侧,拉开一扇木门,木门后面是电报间。报务员小白正坐在电报机前翻着报纸,见冯儒推门进来,就抬头说了声“冯科长来了”,接着又低头看报。

“看来现在没什么事啊。”冯儒说。

“今天还算清闲。”小白应道。

冯儒回到外间,坐在自己的办公桌边。机要科共四个人,冯儒是科长,和谈岳同是译电员,负责电文加密和解密;小白和李桂是报务员,负责收发电报。今天,冯儒和小白是同一个班次。

“科长,我有点事出去一下。你帮我看一下机子。”小白走出来,对冯儒笑笑说道。

“好的。”冯儒也不多问,就爽快地答应了。

他走进电报间,坐到电报机前。

这是一台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生产的CMG-200型电报收发机,是抗战时期美国罗斯福政府援助国民党的军事装备之一。

那是1941年12月初,任军统译电科科长的姜毅英破译了日本军部无线电密码,侦知了日军将于同年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绝密情报。她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交戴笠亲自处理。戴笠极为兴奋,马上将电报转呈蒋介石。蒋介石如获至宝,即批示:“速通知美国政府。”

后来,日军的偷袭证实了军统情报的可靠性。可惜当时美国政府对“军统”的情报不屑一顾,致使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灭顶之灾。(有史料说,此举是罗斯福的苦肉计,目的是激起美国人民的愤恨,让国会批准总统对日宣战。)姜毅英凭借此勋成为军统中唯一的女少将。自此,美方开始对军统刮目相看。美国海军司令部主动找戴笠,协商成立了“中美情报合作所”,由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准将梅乐斯作副手。从此,大批美国特情人员及特种装备源源进入中国。这台CMG-200型电报收发机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美式莫尔斯电报码来收发电报,性能优越。

此时,它正静静地坐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晶体管内发出的蓝色信号灯表明它正处于准备状态,可随时收发电文。

冯儒瞥了一眼电报机,然后随手抓起桌上的《中央日报》:

“中央社消息:共产党欲将内战进行到底。长江北岸屯兵百万。”

…………

“本报评论:追求和平 严阵以待

…………

蒋公主动下野,实为视国家民族利益为泰山之举,令人感佩不已。代总统李公德邻先生临危受命……期冀和平谈判能使人民免于水火……然共产党的和平诚意究有几许……因此我们亦要严阵以待,方不致……”

冯儒草草翻看了一下,然后将报纸扔在桌上,站起身,在电报房内踱起了步子,似乎有满腹的心事。

这时,电报机上那蓝色的指示灯变成了红色,并发出“吱吱”的蜂鸣声——有电报了!对方在呼叫!

他赶紧坐到电报机前,戴上耳机,双眼放出全神贯注的光芒。

电台频率指示灯闪烁着89千赫兹,他知道这是国防部的流动电台。最近一年来,国防部高层常和党国领袖们外出,一有重要决策需要发布,常通过89千赫兹、电台呼号“BGF03”传输电文——电话的保密性远不及密码电报。

莫尔斯电码在“滴滴答答”的电波声中传进冯儒的耳膜,他手中的笔在飞快而准确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