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1797600000055

第55章 两淮战役坑道爆破显神威(2)

(三)江北力量全部留江北,不再派兵去江南,任务为力争占领津浦路及长江以北、津浦以东、淮河以北一切城市,消灭伪军,准备与李品仙、何柱国作战,并以有力部队配合八路军占领陇海路。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234页)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华中局和新四军行动的具体意见:

(一)江南方面立即有计划分路发动进攻,占领昊兴、长兴、宜兴、粟[溧]阳、溧水、郎溪、广德、金坛、句容、高淳诸城镇及太湖西岸各地及浙西敌区各县各地,并立即在以上各地造成一整片的(包括城镇)统一的广大农村局面,造成迎接内战的坚强基础,对京沪沿线苏州、无锡、武进、镇江、丹阳等城可相机占领,不可能时即不要去,如能占领时亦不宜作久驻之计,而主(要)的是去占领各县的农村市镇。江南的任务是于占领各城镇后即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武装群众,屯积资财,布置内战战场。顾祝同大军分路东进京杭沪,通过我区时,不作正面堵截,应让其通过,即截击其侧翼后尾,仍按照自卫原则。

(二)江北方面,应将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两岸,这一整块地区打成一片,占领所有城市,解放所有地区,打定长期巩固根据地的基础。苏中负责解决孙良诚、李明扬、陈泰远等伪顽各部,2师予以协助。2、3、4师主力则迅速出动,巩固占领津浦线。对徐州、蚌埠两点之占领,主要由2、3、4各师负责,八路(军)只能配合,必须各[如]此,才能控制津浦线,贯通华北,取得对付李品仙、何柱国的优势。7师皖南部队,要打通与苏南联系,造成整块农村的连接。7师巢无地区,于敌伪投降后,准备就地坚持,不能坚持时可退集2师地区协同作战。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236-237页)

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代军长张云逸、代政治委员饶漱石、参谋长赖传珠等接到中共中央指示后,立即作出部署:

第2、第3师及第7师主力迅速出动,向津浦铁路以西集结,歼灭当面之敌,并准备抗击国民党军李品仙部的进攻。

第4师一部配合八路军歼灭陇海路之敌,并准备抗击国民党军何柱国部的进攻。

各军区武装立即向各自区内的敌占城镇进攻。

按新四军军部部署,各军区立即开始行动。

在江北方面。

淮北军区。第4师师长兼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和政治委员邓子恢指挥淮北军区部队,相继收复宿迁、泗县、泗阳3座县城。

淮南军区。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淮南军区部队,分别收复定远、天长、来安、嘉山、盱眙、六合等县城,切断津浦铁路,迫使浦口、六合伪警卫第3师3000余人投诚。

苏北军区。第3师师长兼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指挥苏北军区部队,于18日攻克沭阳县城,21日,夺取涟水县城,歼伪军600余人。

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指挥苏中军区部队,相继拔除金少、掘港及高邮以东的三垛、河口等据点30余处,攻入姜堰、黄桥。19日收复扬中县城,同时逼近泰兴、如皋、靖江、南通、启东等县城。

皖江军区。第7师代师长兼代司令员谭希林和政治委员曾希圣指挥皖江军区部队,于8月17日收复无为县城,尔后攻克襄定、运漕等据点,歼敌2000余人。

在江南方面。

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指挥苏浙军区第1、第3纵队和第4纵队主力,先后收复郎溪以北的东坝、梅渚等据点,相继收复长兴、溧水、溧阳、金坛县城,同时攻占了宜兴西南的张渚和句容东南的宝堰、天王寺等集镇50余处。第2纵队攻克余姚以北的周巷、庵东、浒山等据点数十处,及宁波以西的鄞江桥和西城桥。此外,皖东军区位于江南的部队,还一度攻入芜湖市。

在河南方面。

鄂豫皖湘赣军区。第5师师长兼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先念指挥鄂豫皖湘赣军区部队,以主力一部攻克安陆东南之魏家店、晏家河与平汉线上的花园等据点。随后,沿平汉线南进,在三汊埠歼日军一部。军区所属各分区,先后攻克确山、天门、咸宁地区敌据点12处,歼日伪军3500余人。

4、 3师准备发起两淮战役

在苏北军区,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接到反攻命令,立即集结主力,准备向苏北境内敌伪发起广泛反攻。当时长期盘踞在苏北地区的伪军主要有潘干臣、吴漱泉等部,日本宣布投降后,他们受国民党反动派加委,摇身一变,分别被改编为国民党第6军第28师和淮安独立旅,连同伪保安团、常备旅等地方反动武装,据守淮阴、淮安两县城,同新四军顽抗。针对这种情况,第3师集结主力部队,计划歼灭潘干臣、吴漱泉两支伪军,攻取淮阴、淮安县城,逐个扫清苏北境内残敌,解放全苏北。

正在这时,中共中央发来电报:桂顽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准备亲率4个师的兵力,东进与新四军争夺蚌埠、浦口一线,何柱国部也可能同时进犯。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第3师主力部队向淮南津浦路方向出动,与第2师部队会合,准备阻击桂系顽军东犯。

第3师将原定的扫清苏北残敌计划暂时搁置,并对部队作如下部署:黄克诚率第7旅、第8旅分别进至淮南津浦路两侧的定远、盱眙、涧溪等地区,与第2师的部队会合;而将第10旅留于临近两淮的高良涧、蒋坝地区,以便既能西进作战,也可以回师东返,相机歼灭两淮之敌。黄克诚在行进途中,考虑到肃清苏北敌伪作战的需要,又派师参谋长洪学智返回苏北,相机组织、领导攻取两淮作战。

就在黄克诚正精神抖擞地率部向淮南津浦路西进军,会同谭震林指挥的新四军第2师主力部队阻击东犯的桂系军阀时,然而,不知道桂军是察觉到了新四军的这一行动,还是由于别的原因突然改变了主意,反正没有按照预定的部署东犯。这样,黄克诚、谭震林率第3师主力和第2师主力在津浦路两侧静候了半个多月,连桂军的影子都不曾看到。第2、第3两师的西出津浦路竟成了一着闲棋。一天,黄克诚找到谭震林说:

“敌人迟迟不来,我估计他们正忙着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而我们这么多的部队却在这里闲闲地待着,还不如赶快回去肃清根据地内的残敌。”

“我也是这么想的。”谭震林听后,说道。

于是,黄克诚一面派参谋长洪学智先期返回苏北,择机组织第10旅和地方武装发起两淮战役;一面与共同指挥路西战役的谭震林商榷后,于9月3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将“2、3师主力调回铁路东,夺取铁路一段,牵制桂顽,策应徐州附近作战。主力一部回师肃清苏北、苏中各城市伪军,创造大块区域连成一片,作尔后长期作战之战争。7师转到路西,坚持路西。以利2师主力能机动作战。”(《新四军·文献》(5),第115页)

4日,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将此电转报中共中央。

5日,刘少奇复电张、饶,指出:“敌人伪军与顽军合作,接引领军进占大城市与交通道,我欲阻止顽军前进已很困难或不可能。而桂顽进占城市要道后,暂时亦不会向根据地深入进攻我军。因此,我欲求得歼灭顽军一路,暂时恐无机会,以此配合谈判更无可能。在此情况下,请你们考虑黄、谭意见,将3师部队(或再加2师之一部)抽调集中,扫清苏北敌伪据点,造成将来作战的有利条件,似乎是必要的。”(《新四军·文献》(5),第157页)

7日刘少奇又电示:“目前一时期,不论2师、3师、4师,均以依照当前情况作适当之分散作战为有利。”(《新四军·文献》(5),第159页)

据此,新四军军部决定撤销西路战役部署,并对江北各部的作战部署进行如下调整:第2师第4、第5旅返回淮南津浦路东,扫荡残余日伪军和防止南京城内日伪军出扰;第3师主力回师苏北,发起两淮战役,收复淮阴、淮安,然后向东北方向发展控制盐场;第7师除留一部主力坚持皖中,大部主力向第2师地区靠拢;第4师于淮北津浦路西地区积极整训,准备作战。

5、 一个伟大的建议

9月13日,黄克诚率部经过华中局驻地时,得到这样的消息:“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我军也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主力还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

就是这么一点消息,一个伟大的建议马上在黄克诚的脑子里开始酝酿了。这天晚上,暂住在华中局驻地的黄克诚心潮难平。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是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党中央、毛主席应该能想到这些的。我们要不要提个建议提醒他们一下呢?”黄克诚想着,“管他们想到想不到,我们提我们的建议。”

于是,黄克诚找到饶漱石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要求华中局给毛泽东主席、党中央发电报提建议,但饶漱石不但不同意,而且有些不高兴。饶漱石觉得黄克诚这是在他的面前指手画脚。刚愎自用的饶漱石不能容忍别人在他的面前指手画脚。

回到房间后的黄克诚,左想右想,还是觉得应该发份电报向中央提进军东北的建议,因为他觉得这个建议实在是太重要了。想到这里,黄克诚披衣下床,就着微弱的灯光开始起草电报:

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有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

我们应采取:

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

1.东北既能派部队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0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5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两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

(五)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3万到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中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1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1师为新四军之坚强部队,目前向顽作战毫无希望,估计将来被截断之后,会被迫打游击。以坚强主力去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

(六)我对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是否有当,请考虑指示。

有句俗话,大智若愚。大智大勇的黄克诚在处理平常的上下级关系,揣摩领导的脾气、禀性方面却又是那样的愚笨。尽管黄克诚头天因电报一事惹得饶漱石有些不快,第二天早晨他就又拿着起草好的电报去找饶漱石了。见面后黄克诚对饶漱石说:

“我昨晚上回去又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给中央发电报提议进军东北,电报我已经起草好了,你以华中局的名义发出去吧。”

再次遭饶拒绝后,黄又态度坚决地道:

“那以我个人的名义用华中局的电台发一下总可以吧?”

“那你发吧!”饶漱石不太情愿地说道。

于是,一个伟大的建议飞向了党中央。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对这份电报异常重视,立马又把它发给了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

毛泽东看到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的电报后,反复琢磨,觉得这份电报极有战略价值,与中央想到一块去了。

6、 扫清淮阴城外围

经过抗战烽火的锻炼,新四军第3师的部队迅速发展壮大,主力和地方部队已拥有7万余人。此时,在整个苏北地区国共力量的对比上,新四军不但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明显地超过敌伪。敌伪虽然有深沟高垒,但是,他们早已陷入解放区军民的重重包围之中,已成瓮中之鳖。根据敌我态势,新四军确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

根据两淮设防和守敌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第3师首长认为两淮战役将是一次艰巨的攻坚战。先以第10旅、师特务团、射阳独立团等7个团兵力攻取淮阴,同时急调第7、第8旅东返两淮地区,支援淮阴作战并攻取淮安。

1945年8月26日拂晓,第10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刘震,率全旅部队沿着洪泽湖堤急速北进,嗒嗒的马蹄声伴随着战士们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像一阵阵急促的战鼓在耳边回响。黎明的曙光,照在战士们的面颊上,他们个个像小老虎一样。无论指挥员,还是战斗员,都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淮城,一拳把淮阴城的敌人砸个粉碎。

次日黎明,大部队在晨雾中进抵淮阴城。接着刘震一边组织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一边组织干部勘察地形,了解敌情。

原来,驻守淮阴的日军南波大队已撤逃海州,目前守敌是伪军潘干臣部。虽然没有了日军撑腰,但潘干臣自恃手下有3个整团7000余人,外加淮阴保安团2000余人,总兵力近万人,决计固守淮阴。

被国民党军收编后,这个昔日为非作歹的大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少将师长,他的部队也挂上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军第28师”的牌子。伪军成了中央军。

为固守淮阴,连日来,潘干臣一边调整部署,一边命令部队在日军原有城防工事的基础上增修工事。

经过几天的抢修,形成了外围和城区两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外围,利用村镇和高地,建有坚固的要点式防御。在城区周边建有护城河和地堡。在城内的主要街道设立了鹿砦、铁丝网。

鉴于城外地形平坦,无坚可守,潘干臣集重兵于城区,确立了外围阻耗、城区决战的计划。以114团守东门,109、110团守南门,常备旅守西门,保安团守北门。师部在北大街东侧的道台衙门开设。

部署停当,潘干臣胆子更壮了,他腆着肚皮说:“淮阴古时有个韩信,受过胯下辱,新四军来攻,我叫他们当一把韩信。”

敌人有备,我一无充裕的准备时间,二无攻城经验,三无必要的重火器,这无疑更增大了我攻城的难度。

时间紧迫,勘察地形之后,刘震当即下达命令:攻城战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扫清外围,完成对城区的包围。第二步,查明敌虚实,据此确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8月27日晨6时,外围战斗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