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1797600000043

第43章 车桥战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5)

车桥战役前后,是1师军工生产的全盛时期,作战部队所用的弹药、刺刀、地雷等大多数是自己的军工厂里生产的。

1师军工部于1942年4月,在启东县海复镇成立军工部,罗湘涛任部长(后程望任部长),程望、顾吉祥任副部长。部机关设立工务科、材料科和总务科。程望兼任工务科长,顾吉祥兼任总务科长,吴本祥任材料科长。

军工部下辖修械所、子弹厂和榴弹车间,干部、工人约100人。军工部成立不久,便从海复镇迁往东台县的枯树洋。同年九十月间,日伪军“扫荡”我苏中地区,军工部被迫转战东台、兴化、如皋、盐城、阜宁一带,先后在姜家机米厂、老黄河口大淤尖和苴镇、三乐他等地组织军工生产。

1943年上半年,日军在苏北、苏中一带进行“清乡”、“围剿”。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指示军工部为每个连队装备50毫米的迫击炮3门,75毫米迫击炮1门。

为了完成粟裕师长交给的任务,军工部派张渭清等去上海,利用吴淞口“宝丰鱼行”的帮会关系采购军工物资,同时利用地下党关系将300门迫击炮的闷头、6根炮管,在上海一家机器厂秘密加工后运回军工部。张渭清等从1942年到1944年共采购钻床、铣床、刨床20多台,无缝钢管1000多尺,白铁管1万多尺,还先后动员150多名技术工人来1师军工部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材料有来源,兵工战士们艰苦奋斗,创造了日生产迫击炮弹100发的最高纪录,有力地支援了部队作战。

1944年1月,军工部从枯树洋搬迁到宝应县林上庄。这里环境安定,军工生产迅速扩大,生产了73毫米口径的轻型迫击炮50门、52毫米口径的270门和大量炮弹,创造了1师军工生产的全盛时期。

兴化解放以后,1师缴获了伪军刘湘图一个修械所,使自己的军工厂设备增多,人员也扩大了。全体干部、工人570余人。不久,军工部迁入油坊头开展生产。1945年12月,程望、罗湘涛奉命带领技术骨干近20人,前去山东组织军工生产。

1旅军工生产发展是迅速的。到抗战快结束时,职工已有400多人,工作母机六七十台,月产各种炮弹2000多发,手榴弹1万枚,刺刀5000把,以及子弹、地弹、信号弹等各种炸药等。

1944年到1945年,1师1旅军工科还造出了三角刺刀、地雷、40、50、60、82毫米迫击炮弹、75毫米平射炮和炮弹,同时,还生产了一种多用途弹和雷汞、多种引信、炸药、引爆药、发射药等。

对此,1旅炮弹厂主任吴文毅曾对1旅在抗战结束前夕的军工工作作了回忆:

1943年冬,1师1旅又成立了炮弹厂,由我任主任。为供应部队武器弹药的需要,生产了多种军品。

1.制造40、50、60、82毫米炮弹。

这几种炮弹只是大小、尺寸不同,式样、结构、工艺操作、装配和炸药等都大体相同。弹体是铸铁的,引信是铜铸的,尾管是无缝钢管加工的,尾叶是用铁皮冲的。炮弹的炸药起初是用黑色炸药,1944年下半年开始装梯恩梯炸药。这种炸药是从敌人鱼雷和遗弃不响的炸药中拆取的。为使用这种炸药,我们自制了雷汞和雷管。炮弹的发射药和药包用药是旧电影片代用的,为轧碎电影片,还自制专用轧药机。

2.生产一弹多用弹。

我们在造出了40、50、60毫米小炮弹和82迫击炮弹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种多用弹,它可以当手榴弹、地雷、枪榴弹和炮弹使用。多用弹主要是引信的引爆方式与一般炮弹不同,它不是落地触发爆炸,而是用导火索定时爆炸,时间控制在7秒钟。

我们造出20发送司令部,作手榴弹、地雷、枪榴弹和炮弹四种用途的表演,打了十余发,发发成功。在场的人员都喜冲冲地说,从未见过这种弹。尤其是当炮弹用的表演,能在空中爆炸,大家更欣喜。剩下的几发,大家都争着看,有的干脆拿跑了。

多用弹四种用途的使用方法是:当手榴弹用时,只要将弹的保险销拔掉,把弹的引信撞针处对准地上或者枪柄上敲一下,随即掷出去就会爆炸;当地雷用时,弹上不装导火索,拔掉保险销,把弹埋入土中,在弹的撞针上放一块木板,木板上再铺些黄沙伪装,只要敌人或敌车压上木板就会爆炸;当枪榴弹用时,不装尾管,拔掉保险销,便可放入枪榴筒内发射,发射出去到7秒钟时立即爆炸;当炮弹用时,将保险销拔掉,放入炮筒内就可发射,发射出去7秒钟爆炸。因炮比枪榴筒打得远,故这种弹一般离地面10米左右在空中爆炸,不仅霹雳震耳,而且弹片从空而下,杀伤力很大。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用上了这种多用弹,它在天上、地下,前后四面开花,吓得敌人四处奔跑,战斗结束时俘虏们说:“你们打的什么武器?一会儿空中炸,一会儿地上炸,有时落弹不炸,跑去看看,它又突然炸了,好似有眼睛,哪有这种炮弹的?搞得我们晕头转向,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3.生产三角刺刀。

1943年冬,我们经常收到前方交来弯曲报废的扁刺刀,一些战士反映扁刺刀经受不住与敌拼刺格斗。我们受三角刮刀(工具)的启发,先用铁轨材料试制了5把三角刺刀,送到司令部给首长看。当时来看的指战员很多,一致认为三角刺刀比扁刺刀好。首长给了我们一番鼓励,并以正式军品任务下达。我们回来后,又自制了两套专用设备,共有3套设备投入生产三角刺刀,每天生产20多把,连续生产了半年,分区部队的步枪上都配上了三角刺刀,若羞运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试造地雷。

1944年上半年,司令部又要我们生产地雷。地雷有踏(压)雷、拉雷、电雷、触雷等多种。我们生产的主要是前两种,因为它们最实用。电雷虽然试制成功,但不方便,未大量生产。我们生产的地雷形状是扁圆型,像圆南瓜,有三五斤、10斤、20斤重几种,也有一种像大型手榴弹状的,装药全用黑色炸药。

地雷造出来后,要试验一下,看看威力如何?这时金祝安同志讲了,这样大的东西白白炸了可惜,还是拿到公路上去炸敌人的汽车吧!大家都拍手说好。当天晚上我们去了4个人,将两个地雷用扁担挑着跑了15公里路,到了公路旁,已是深夜1点了。我们将两个地雷相距10米左右在公路上埋好,快两点了,4人就在离埋地雷处约200米地方隐蔽等着。到天快亮时,敌人的一辆吉普车过来了,开到埋雷处,只听一声轰响,吉普车像兔子似的屁股向半空一跳,又像要跑的样子,第二个地雷又触发响了,吉普车再也不动了,好似一口棺材放在地上。一连双响,试验成功了。

5.生产75滑膛平射炮。

1944年秋,分区司令部首长对我们说,别的师已将迫击炮改制成平曲射两用,你们能否也试试?并叫部队拿来一门迫击炮,要求不准搞坏,试不成仍交还部队。我们对这门迫击炮反复琢磨,觉得要改制,炮筒上非装部件不可,要装总要打孔,但万一改制不成,打了孔就难恢复原样了。最后,我们研究干脆自制一门平射炮,这样,迫击炮还可早日归还部队。

自制平炮射,最大难题是做炮管和两根碗口大的座力弹簧,其他如炮闩、炮架、炮轮、炮座和底盘等部件都比较容易。那时只有一台四尺脚踏车床,要加工大炮管也难,加上又搞不到大口径的无缝铁管,但我们打破常规,群策群力,终于以简便的方法造出了炮管。

我们在农村中找到了一台25马力的老式柴油机,机上有回气管,是钢管制的,口径有75毫米,壁厚3~5毫米,就将这种管子锯成1.4米的炮管长度。厚度不够,达不到耐压要求,我们用带有锥体的钢套将管子外径加厚,一根炮管加14只钢套。钢套是用铁路钢轨锻成的,每只宽约10厘米,用“红套”套上。炮架上的座力弹簧也是自己动手土制的,先将铁路钢轨锻成10毫米的正方形钢材,再在火炉上加温,烧红后慢慢卷成钢圈,即为大炮的座力弹簧了,然后经热处理而成。就这样造出了第一门滑膛平射炮,后又按炮的口径制造了平射炮弹,弹内装的是梯恩梯炸药。

自制的平射炮和炮弹送到部队后,在打姜埝、曲塘等敌据点中显了神威。当时,我厂陈振华同志跟部队一起去,目的是观察平射炮的威力。部队把平射炮靠近敌碉堡处架好,“先礼后兵”,对敌喊话,叫敌投降。敌人气焰十分嚣张,一边京胡、铜鼓、京戏,照拉照唱,一边还嚷嚷:你们新四军没有飞机、大炮,有勇气的上来吃花生米(子弹)吧!我们炮兵不客气了,指挥员命令放,一炮,碉堡上打了一个窟窿,二炮、三炮碉堡就开了个“大门”,什么京胡、铜鼓,什么“和平军”、日本兵都与炮弹同归于尽了。

平射炮虽重一些,但实战效果很好,首长要我们多生产一些,我们在3个月内加班加点造出了11门。这些平射炮在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6.改进底火帽的生产。

1944年秋天,随着生产品种增加,批量增大,原靠手工操作制造底火帽,每人月产仅几千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往往要加班加点,还要增派人员协助,仍不能满足每月要几万只的数量。为突破这一落后状况,我们经反复研究,设计制造了一部制作底火帽的专用设备,只需1人操作,1天8小时就可生产7000只左右的底火帽,抵上2个人的一个半月的工作量,解决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和影响提高军品产量的难题。

7.制造信号弹。

1945年秋天,为改变通信设备原始,战场上仍靠通信员送信、传达命令的落后状况,我们根据部队指战员的要求,自行设计生产了部分信号弹。自制的信号弹长10厘米,直径55毫米,由弹头、弹体、弹尾三部分组成。弹尾用元钢制作,弹体用木材做成,弹头是纸做的。弹体内装有降落伞、鞭炮、发光药、导火索等。发光药有白、绿、红、黄、紫、黑等颜色。发光药是什么颜色,信号弹壳外面涂上什么颜色,以示弹色标记,方便部队使用。使用时用步枪把信号弹送上天,高度一般在70米以上。

1945年8月,我军攻下敌盘踞的泰兴城,接收了敌军的一个军工厂,获得车床20多台,冲床十多台,铣床十多台,还有不少原材料。我们把这许多物资设备装了20多船,通通运到了解放区紫石县(现海安)的莫家庄,另外又吸收了几十名工人。这样我们军工科的队伍扩大,装备大为改善。军工科下设有榴弹厂、炮弹厂、子弹厂、刺刀厂和修械所。

12、 盘点

此次战役,共攻取碉堡53座,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内俘24人,毙383人,伤58人;歼伪军483人,内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缴获92式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

车桥战役揭开了华中敌后战场反攻的序幕,它标志着抗战的最后胜利已经在望了。

第1师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入边区,迫使日伪军先后放弃曹甸、泾口、塔儿头、张桥、周庄等十余处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公里的地区。

在车桥战役进行中,新四军第3师第7旅攻克了涟水、车桥间的朱圩子据点,歼伪军300余人,保障了第1师作战部队北面侧后的安全,有力地配合了车桥作战。

车桥战役的胜利,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清乡”、“强化屯垦”的计划,打开了苏中西北局面,进一步沟通了苏中、苏北根据辆地的联系,扩大了第1师的机动范围,震慑了淮宝地区日伪军所有据点,提高了群众抗日的信心,锻炼与增强了部队攻坚与野战的作战能力。车桥战役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

车桥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赞扬新四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陈毅、刘少奇发来贺电,嘉奖第1师参战部队,指出:“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1师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除通报外,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几天后,新华社从延安发布消息:“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攻入涟水。”高度赞扬新四军1师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八路军总部公布:“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以前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

东京、日军本部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