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1797600000039

第39章 车桥战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1)

1、 车桥防御固若金汤

★作战时间 1944年3月5日至13日

★作战地区 淮安、宝应以东车桥地区

★双方作战目的

新四军 第1师兼苏中军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较安定的环境,并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

车桥是淮安县城东南20公里的一个大镇,位于淮安城、泾河镇、泾口镇、曹甸镇之间。明朝末年建筑时,因镇边无桥,以水车代桥,故名车桥。

1940年2月,在日军凌厉的攻势下,韩德勤狼狈溃退到车桥,在这里安营扎寨,筑起深沟高垒。1943年春,日伪军大举扫荡,韩德勤不战自溃,使几十个村镇、数十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从此,日军盘踞在这里,又加筑据点50多个。日军曾叫嚣:车桥防御固若金汤,新四军若打下车桥,日军则自动退出华中。

然而,到了1944年春,随着苏中大地上的战争有了进一步好转,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苏联抗德战争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大会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其次,意大利法西斯宣布投降,英美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再次,太平洋战场上的战争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转化。1942年5月上旬,日本集中了大量兵力进攻中途岛,遭到美军的反击,日本损失航空母舰4艘和大批作战人员。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战局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日军由攻势转为守势,而美军则由守势转为攻势。

8月上旬,美军开始越岛进攻,在瓜达卡纳耳岛登陆,这是同盟军在太平洋上展开正面反攻的开始。从美军在瓜岛登陆到1943年初,日军虽进行了几次反攻,但全部失败。2月,日本守军几乎全军覆没,瓜岛被美国占领。

在瓜岛争夺战中,日军损失战斗舰艇30多艘,两个精锐的陆军师也被打败,从而使日寇丧失了所有可以机动使用的海陆空兵力。1944年春,美军又发动越岛进攻,威胁日本本土,形势对日本十分不利,从此,美军转入战略总反攻,日军则是节节败退,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境地,太平洋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

日本军国主义为扭转被动局面,从陆地保障日本本土与南洋的联系,并破坏美国空军由中国陆地起飞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决定孤注一掷,实施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作战。但由于兵力不足,日军不得不从华中占领区的14个作战师团中抽走8个师团,使华中地区仅剩6个师团和一部分新组成的部队,共约17万人,作战能力大大下降,占领区难以巩固。

自日军大本营从担负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警备任务的第11、第13军所辖的14个师团中调出8个师团参加湘桂作战,另以新编成的独立步兵旅团和野战补充队接替调离师团的防务,华中日军总兵力由21万人减至17万人。为弥补兵力不足,日军一方面收缩防线,实施所谓重点守备,另一方面大量扩编伪军,使其由1943年的20万人猛增到35万人。但此时的日伪军官兵也士气低落,互不信任,矛盾四起,一些伪军、伪职人员眼见形势不利,主动与新四军、共产党地下组织、抗日民主政府秘密联络,寻找出路或拖枪反正。固若金汤的车桥防御也随之成为历史。

第13军自编成以来一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担负警备任务。为进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大本营于1944年2月将该军所辖的第116师团调归第11军;将第22师团调归第23军。3月31日,大本营又将第64师团调归中国派遣军直辖(第64师团于7月25日正式编入第11军战斗序列)。

为了弥补第13军兵力的不足,大本营于1月下旬和2月下旬先后将新编成的独立步兵第6旅团,第4、11野战补充队编入第13军战斗序列。改编后的第13军战斗序列如下:

司令官下村定,司令部设上海,下辖第60、61、65、70师团,独立步兵第6旅团,第4、11野战补充队。

第60师团师团长小林信南中将,参谋长安膝忠雄少将。司令部设苏州,主要担负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下辖:步兵第55旅团旅团长梨冈寿男少将:独立步兵第46、47、48、49大队。步兵第56旅团旅团长有富治郎少将:独立步兵第50大队(主力参加第55旅团组成的“甲支队”,其第3、第5中队担负松江的留备);独立步兵第112大队(担任江口、海门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13大队(担任金山、淞江、嘉定、昆山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14大队(担任南通附近的警备)。工兵队、通信队、轻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61师团师团长田中勤中将,参谋长山下哲夫大佐。司令部设南京,1943年4月11日抵达南京接替第15师团警备任务。浙东作战时,以一个大队参加“甲支队”作战。下辖:步兵第101联队联队长羽鸟长四郎大佐(担负庐州附近的警备)、步兵第149联队联队长桥场席次大佐(担负滁县、镇江附近的警备)、步兵第157联队联队长南部外茂起大佐(担负南京、芜湖地区的警备)。工兵队、通信队、轻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65师团师团长板口静夫中将,参谋长折田贞重大佐。司令部设徐州,担负徐州地区的警备。下辖:步兵第71旅团旅团长重松吉正中将:独立步兵第56大队大队长冈田助大尉(担负东海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57大队大队长星野辉夫大尉(担负徐州附近的警备)、独立步兵第58大队大队长弓场大尉(担负徐州附近的警备)、独立步兵第59大队大队长松田缓治中佐(担负宿县地区的警备)。步兵第72旅团旅团长宪田武二郎少将(后由田宪藏大佐接任,司令部设淮阴):独立步兵第60大队大队长南波留八少佐(担负淮阴、淮安、沐阳、涟水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34大队大队长藤本仁一大尉(担负淮海地区和沐阳附近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35大队大队长高桥刚大尉(担负宿迁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36大队大队长泷本信藏少佐(担负阜宁、海州附近的警备)。通信队、炮兵队、工兵队、轻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70师团师团长内田孝行中将,参谋长巾用俊二大佐。司令部设杭州,担负杭州、金华、义乌地区的警备。下辖:步兵第61旅团旅团长西胁宗吉少佐(司令部设嘉兴):独立步兵第102大队大队长山根次郎大佐(担负览桥、临平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03大队大队长大场信平少佐(担负嘉兴附近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04大队大队长野村懋中佐(担负嘉兴附近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05大队大队长山口宪三大佐(担负武兴附近的警备)。步兵第62旅团旅团长原田久男少将(司令部设金华):独立步兵第121大队大队长大野静雄大佐(担负萧山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22大队大队长板仓靖雄大佐(担负金华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23大队大队长山口清大佐(担负武义地区的警备)、独立步兵第124大队大队长田边新之中佐(担负杭州的警备)。通信队、轻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

独立步兵第6旅团旅团长多田保少将。该部于1944年1月由第22师团步兵团司令部为基干在南京编成,1月25日编成完毕后移驻安庆,担负芜湖至湖口间长江交通的警备。下辖独立步兵第211大队大队长赤羽茂市少佐(驻铜陵)、独立步兵第212大队大队长山口喜内大尉(驻安庆附近长江南岸)、独立步兵第213大队大队长山部三和二少佐(驻东流)、独立步兵第214大队大队长板田物市大尉、独立步兵第215大队大队长远藤典邦中佐(驻彭泽)、通信队。

第4野战补充队队长山本源右卫门少将,1944年2月编成,3月编入第13军战斗序列,4月接替第64师团担负扬州地区长江北岸的警备,队本部设扬州。下辖第1大队大队长西垣松太郎少佐(驻高邮)、第2大队大队长原田进少佐(驻盐城)、第3大队大队长古西秀次中佐(驻如皋)、第4大队大队长丸井芳秋大尉(驻泰县)、第5大队大队长长谷川军平大尉(驻南通)、炮兵队队长石原修二大尉(驻扬州)、工兵队队长中泽正次少佐(驻扬州)、通信队队长户泽喜美中尉(驻扬州)。

第11野战补充队队长岩本高次少将,1944年2月7日编成,3月31日编入第13军战斗序列,5月,岩本队长率第1大队,第2、3大队各一部以及炮兵队等,组成岩本支队,配属第11军参加湘桂作战,余下的部队担负余姚、宁波的警备。其中第2大队一部(大队长原田清人少佐驻宁波)、第3大队——部(大队长久米川猪平大尉驻蟹浦)、第4大队(大队长冈淑郎大尉驻余姚)。

2、 “清乡”与反“清乡”

1944年起,华中解放区转入了局部的反攻阶段。在此之前的1943年,新四军第1师所部在师长粟裕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

什么是日军的“清乡”政策,其运动方法分哪几类呢?华中区新四军的反“清乡”办法又有哪些呢?

日伪的“清乡”与“扫荡”不同,“扫荡”是一种突然性的短时间的军事行动,而“清乡”则是长时间的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并以政治为主的动作,比“扫荡”更残酷,更难对付。

自1941年起,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采取了新的“治安强化”和“清乡”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敌人将整个华北划分为“治安区”(敌占区)、“准治安区”(游击区)、“非治安区”(解放区)三种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来实行进攻和管制。

对“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对“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对“非治安区”以“扫荡”为主,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企图从根本上摧毁解放区军民的生存条件。

对“治安区”,日寇侧重于“清乡”。在政治上,在各地建立“保安队”、“警备队”、“治安军”等伪军和建立各级伪政权;强化保甲制度,厉行大编乡,清查户口,立门牌,发“良民证”,推行“爱护村民连坐法”,以此来加强殖民统治,禁绝抗日活动。在经济上,日寇以“中日合作”的方式吞并和掠夺了大批工矿企业;滥发伪钞,榨取人民的血汗;勒令种植鸦片、棉花等,强行收买;统制粮食,强收入仓;对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度”。此外,日寇伪军还劫走大批壮丁和强拉居民服劳役。

同时,日寇还实行所谓怀柔政策进行各种欺骗,如宣扬“王道乐士”,粉饰太平;叫喊“和平、反共、建国”,离间中国人民与共产党八路军的关系;建立各种“群众”组织,企图以此“掌握民心”,巩固其殖民统治。

敌伪搞“清乡”运动的方法和战术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政治清乡:摧毁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民众团体,镇压一切抗日势力,对顽军(国民党军队)和两面派势力也予以一定的打击,借以加强政治压力,促其进一步伪化。

第二,军事清乡:以强大兵力寻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力决战,妄图消灭华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反抗进军的村庄实行大烧大杀,惩一戒百。

第三,行政清乡:建立新的保甲制度,另行组织新的基层机构,原有保甲及县区行政人员,一个不留,即使八路军、新四军断绝线索,得不到消息和利用的机会,又能全面控制新人员为其服务。

第四,经济清乡:抽田亩捐,整理赋税,代收地租;统制货物进出,统一税收,遍设关卡,大肆掠夺根据地、人民的财富。

第五,特务清乡:普遍建立情报网,责令每村坊报告消息,抓住抗日军民,勒令自首,使其供出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地点、地方党组织和埋藏的军用物资和粮秣等,务求彻底破坏。

第六,文化清乡:日寇一面造谣说“新四军是俄国军队,遭到英、美、日本、国民党联合反对,一定不成功”,“新四军焦土政策,造成人民生活不安”,“国共摩擦,抗战一定失败”等;另一面又大肆施展蒙蔽欺骗的伎俩,宣传建立什么“大东亚新秩序”,“中日亲善合作救国”,“复古读经”,等等。而且大肆扩散黄色小说、电影和音乐,普遍开设赌场、烟室、妓院,从精神和心灵上毒害中国人民。

日寇的“清乡”政策主要是运用于华中地区,其目的是要彻底肃清敌占区的抗日力量,企图由点线的占领发展成为全地区的面的占领。

华中区新四军根据“敌进我进”的方针,运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采取了多种反“清乡”的办法:

一是避开敌人主力,将主力部队向敌人薄弱处进行突击,开辟新区,以我之所得偿我之所失,使敌得于此而失于彼。

二是留在原地坚持的部队采取游击战术和秘密斗争相结合的办法,部队行动以分散、隐伏为主,造成敌来我去、敌去我来的打围形势。

三是当敌人集中力量对一个地区进行“清乡”时,其他各区就进行全面出击,扰乱敌人的后方。

四是在敌“清乡”区动员广大群众把封锁木栅烧毁或拔掉来破坏敌人的封锁。

在华中地区,尤其是津浦线、京沪线、沪杭甬线两侧和长江两岸,既是交通要道和敌人的心脏地区,又是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的肥沃地带。敌人企图占领之后供其长期征收剥削,不宜过多地破坏。这样就使华中“清乡”和华北“扫荡”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除了军事清乡以外,又巧立了“和平清乡”、“机动清乡”等名目。所谓“机动清乡”就是把清乡地区划分为三类,并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清剿:

第一种所谓“匪区”,即抗日中心地区,是以军事清乡和“三光”政策为主。

第二种所谓“半匪区”,即游击区,以特务清乡和归化手段为主,主要是强制居民自首,以钱粮赎罪,违者才调大兵下乡镇压。

第三种所谓“和平区”,即敌伪据点附近地区,以文化清乡、行政清乡为主,大力进行顺民训练。

华中“清乡”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日寇强调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推动汪伪出面主持“清乡”。

汪精卫的南京伪政府成立了“清乡委员会”,汪自任委员长,积极拟订“清乡”方案,训练“清乡”人员,并首先向苏南解放区进行了“清乡”活动。随后,日军第十三集团军由参谋长负责“清乡”,并成立该集团军“清乡”指挥所及“清乡”特务机关,直接指挥日伪的“清乡”活动。

日伪在华中进行的“清乡”活动,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清乡”前,首先在政治上实行动员,进行各种欺骗宣传,以扩大“清乡”的影响,动摇抗日军民的决心;在组织上则训练特务、行政、警察、保甲、宣传、税收等各种专门的“清乡”人员,并在一些城市中进行“清乡”演习;在军事上,调集强大兵力在“清乡”区外围地区增设据点,筑碉堡、修公路,以河流、公路、铁路为依托构成大包围圈,封锁、隔绝“清乡”区与外界的联系。

1943年新年伊始,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侦察到的情报,粟裕组织苏中区党委和军区领导人认真讨论了斗争的方针和原则。接着,向全区军民发布了反“清乡”的紧急动员令。

4月初,日军第61师团长小林信男担任苏北“清乡”地区的最高指挥官。4月中旬,各个据点的日伪军倾巢出动,采取梳篦拉网战术进行“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