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65900000064

第64章 知己最难求,珍惜友情这朵花(2)

有朋友固然很好,但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自己,对朋友可以信任,但请不要用来依赖,对朋友依赖久了,我们就会变的很差劲,一旦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他,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更重要的是,一有事情就去折腾朋友,不仅我们会感觉很累,我们的朋友也会很烦,因为此时我们已成为他的负担。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是朋友的真心,在与朋友相处中,友谊是纯洁的,可切勿滥用凡事“靠”朋友这招来逼迫朋友为我们办事。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分在省级机关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到底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请你帮忙买张卧铺票”、“联系个著名的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帮我……”诸如此类的事。

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还要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他们过度地依赖线超,不光张超自己感觉很累,而且连带家人都跟着受罪。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正常的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首先,传统的友情总是抱定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假若我们真心当他是朋友,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够朋友。”

其次,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下,一个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最后要注意,别以为我们交待朋友的都是小事,这里面还牵涉着很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如果我们找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但却可能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我们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我们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朋友了。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一味地“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如果愈接近,相处之道也越难以拿捏。脱离上班族的生活,和朋友合资经营生意,过程是相当坎珂的。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害关系,朋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将因素拿掉,只做单纯的交往。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些误区犹如“地雷”,没有碰到它当然平安无事,一旦碰到它,炸响了就会使双方都受伤。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要想把朋友交好就千万注意不要去碰这些“地雷”。

(1)出门靠朋友。人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发生联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有的则满足不了,多数人总是会选择与前者进行交往。

(2)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欢乐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而在于危机时的关心、指点、理解与支持。

(3)滥用他人的友情。关键的朋友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的善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我们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为我们做呢?能够帮我们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朋友间的交往方式,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细水长流,应该以这个原则为基础。不能因为两个人非常合得来,就过分接近,这样反而会产生破绽。和朋友、知己间的距离没有一定的标准。虽然我们无法目测,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感觉,了解“和这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和那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以和不同的人交往。

阳光心态:

不要把朋友的助力当成目标,而是互相维持各自独立的关系。能够帮助人格提升、视野扩大的这种交往关系,应该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

★宽容对待朋友,不要斤斤计较

朋友或是我们期望的这样的样式出现: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彼此信任、有所担当。如果碰到这样的朋友,那算是自己千年修来的缘分,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一人足矣。

但我们的大多数朋友却是这样的:关系比较密切,肝胆相照但不一定会两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担当但得付出相当。这样的朋友也算难得,会说真话,也做真事。

更有一些朋友是为了彼此需要,互相捧映,出于利益的来往,与感情无关,与道德无缘,唯有利益和需要决定彼此来往的密切程度。

所以对朋友不要过于苛求,倘若是第二类朋友,能说真话做真事在如此世间也是很少,这就值得重视和珍惜。只在平时少些计量,多些宽容,少些提妨,多些真诚。如此则好。

哥德与希勒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颂。

两位德国最伟大的、至今仍然倍受推崇的诗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小城中,相距不过几百米远。

即使死亡也无法把他们分开:他们的棺材并排躺在同一个墓穴中,在城市的纪念碑上他们像双胞胎一样肩并肩得站在底座之上。人们经常能在书中读到关于他们“真挚的友谊”的描述。两个人都是那么著名、那么受人尊敬、那么富有天才。

但他们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哥德于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城市贵族之家,随心所欲地在不同的城市学习法律,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诗人,并供职于魏玛的宫廷,他是上天的宠儿,一个不必为金钱发愁的人。而希勒只是一个军医的儿子,出身于拮据的市民家庭,13岁的时候被公爵强制塞进了斯图加特的军事学校,不情愿地学起了如何当医生。他是一个病恹恹的、永远要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上天的弃儿,一个带着债务来带着债务走的人。

而且他们相识之初根本不喜欢对方。希勒评价哥德说:“即使对他最亲近的朋友,他也从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确认为,他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利己主义者。”而哥德当时对席勒也并无好感,只不过这位年长的诗人比较收敛含蓄,谈起席勒时不是那么冲动,感情色彩不是那么强烈。

直到很多年后,他们才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这样写到:“我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们的思考方式看起来是那么不一样。总是围着他转让我感到很颓丧。”另外一个人则觉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根本就是分别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两人成为朋友。1794年7月20日,哥德和席勒参加了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散会后,两人同路,边走边谈,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交谈中哥德生动地描绘植物的生长变化。席勒听后说道:“这并非经验,而是一种观念。”这次谈话与其说使两人观点更接近,勿宁说使差异更明显。但席勒认为这并非坏事,他深信哥德对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诚地给哥德写了一封信,对哥德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评价。

席勒在信里谈到:哥德是个天才。天才的本质特点乃是自己的行动自己并无意识。因此席勒大胆地说道,哥德对他自己并不了解,也无法正确分析,“天才对自己总是个谜。”他对哥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对哥德的了解的确胜于哥德自己。

席勒正直诚恳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给哥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哥德捐弃对席勒的成见和隔阂,把他视为知己引为挚友。就这样两位诗人肩并肩、手携手地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启发,酝酿和创作了一系列辉煌巨著。

正是不计较对方的缺点才让两人结下了伟大的友谊,也让我们再次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求同存异”所蕴含的道理。

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甚至用毕生的精力也没能研究透彻。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到友谊真谛,希望能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友谊。然而友谊哲理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洞悉其全部的内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朋友不要太计较。太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朋友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胆量,能容人,我们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等等,这样一折腾,朋友也会躲我们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有时朋友冒犯我们,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我们赶上了,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然,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没有必要与朋友瞪着眼睛折腾。假如折腾过了,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与朋友如此,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计较、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我们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阳光心态:

如果认定要做朋友,那么就要像找老婆一样,在接受她美丽容貌的时候,就必须也接受她的性格孤僻;在接受她性情豪爽的时候,就必须同时接受她的粗心大意;在接受她勤俭持家的时候,就必须同时接受她出手不大方的习惯。

★照顾朋友面子,批评要讲艺术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朋友,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向他指出来。只是,人都好面子,尤其是对方还是我们的挚友,说浅了不会起到作用,说深了会伤害感情,嘿,似乎这也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儿啊!

刘志辉和张会林在学校是同室好友,关系十分亲密。张会林家里有钱,又是独子,有点娇惯,但是性格很直爽,为人很热情。刘志辉家境不太好,从小自立,自尊心很强。他在学习的同时,每天早晨不到5点就要到一家餐厅做工。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就考试期间,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刘志辉4点半就起床了,在洗漱的时候声音太大,把其他人都吵醒了。

张会林想,其他人跟刘志辉的关系都一般,有意见也不好说出口,自己作为他的好朋友理应批评他一下。于是就说:“你上班干嘛非得把全宿舍的人都闹醒啊?你倒是赚了钱,但人家还陪着你不睡觉啊?”

刘志辉一愣,心想:别人说出这些话倒也罢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怎么不考虑一下我的难处而来批评我呢!于是他没好气地说:“你以为我乐意早上5点就起床去那臭熏熏的厨房里干活吗?我父亲可不愿一年到头供养我,我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不像你,懒在屋里,靠家里供养。你自己清楚,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懒的一个。”

张会林一下子被激怒了: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说话也太损了吧!“哦,别来这一套。昨晚看书一直看到两点的是谁?谁又说什么啦?难道你就不能轻一点吗?怎么那么自私呢,就不稍稍考虑一下别人!”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最后,双方都撕破了脸,几年的友情瞬间化为无有。

人往往就是这样,一旦被戳中了痛处,都会全力反抗的。显然,张会林没有注意到自己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会让刘志辉下不来台。

假如他们都不那么感情用事,而采取负责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避免朋友的怒气,至少可减少朋友发怒的可能性。如果张会林当时能这样谈起,就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争吵:“我想告诉你,我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这些天的考试使我过于紧张烦躁了,昨晚我没有睡好,今天5点又被你弄醒,我心里有点恼火,你似乎没考虑过我的休息。另外,这里还有其他人,也要注意他们的感受。”

听了这些话,刘志辉或许就会明白自己的过错,而且不会发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朋友也是有缺点错误的。作为好朋友,就要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我们要赢得朋友的友谊,在说话时,就不要因对方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些不顺耳的话,小则造成不愉快,大则会把真诚的友谊折腾没了。指出朋友的缺点时,不仅要使用委婉的话语,还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朋友,免得让朋友在众人面前难堪。

有人曾说过:一句不慎的话,足以让十句光彩照人的话黯然失色,一段真挚的友情也会产生裂痕。所以,同样是起到批评人的效果,为何不能换个方式,温和地表达呢?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足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但是都可以是甜的。甜甜的批评是出于对对方充分的尊重,和自我最高尚的修养而发出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并且,善意的批评往往会收到比粗暴的批评更有效的结果。

老于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凭着自己的坚毅和果断创办了这家公司,只是这位老总平时少言寡语,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肃认真,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老于邀请他的一个同窗好友做他的副总,不过,这个好友虽说是女士,却是一副男孩子的性格,有时候粗心大意,做公文时容易遗漏东西,有一次还差一点出了问题。老于很想说她一下,但又怕伤到她。琢磨了几天,老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既能提醒她又能让她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