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74

第74章 明(7)

宣宗因为各地屡次发生水旱灾害,召杨士奇拟写诏令抚恤,免去受灾地方的租税和养官马亏欠的数额。杨士奇乘机请求免除过去拖欠的赋役和柴薪草料钱,减少官田的租税,清理积压下来的冤狱,裁减工程役作,以扩大皇帝对百姓的恩德,百姓都很高兴,过了两年,宣宗对杨士奇说:“抚恤百姓的诏谕颁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还有需要宽恤的地方吗?”杨士奇说:“从前下诏减少了官田的租税,可是户部却照旧征收。”皇帝很不高兴地说:“现在开始实行,不实行或阻挠实行的按法律治罪。”杨士奇再请示安抚逃亡的百姓,审察贪官污吏,推举有文才,精通武艺而又勇敢的士人,令被判死罪的人家的子孙有位进的机会,又建议请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和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各自举荐自己所了解的人,准备充当地方官员的人选。宣宗都回答可以。在那个时候,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人同心辅佐,天下号称太平治世。宣宗于是仿效历史上帝王和臣下共同游乐的故事,每到年初,赐给百官十天休假。宣宗也时常到西苑万寿山,各位大学士都随从他去,赋诗唱和,从容地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大臣们有什么议论上奏,皇帝都能做到虚怀若谷,听取和采纳。

宣宗刚即位的时候,内阁大臣有七个人。陈山、张瑛是由于有在东宫供职的旧情而进入内阁的,不称职,调出去做其他的官了,黄淮因为生病退了休,金幼孜去世。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杨荣豪放开阔,有决断、有毅力,遇到事情敢作敢为。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很熟悉边关将领德才的高低,要塞的险易远近,敌情归顺与叛逆。但是他却很喜欢接受礼物,边关将领每年都给他送好马,宣宗也知道这些事,就向杨士奇询问。士奇极力为杨荣辩白说:“杨荣了解边防的事多,我们都比不上他,不应该把小毛病放在心上。”宣宗笑说:“杨荣曾经讲你和夏原吉的坏话,你还为他说情吗”?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曲折周到地容忍我那样宽容杨荣。”宣宗的不快于是解除了。那以后,杨士奇说的话逐渐让杨荣知道了,杨荣觉得愧对杨士奇,因此以后,两人相互间相处得很好。宣宗也更加接近地对待杨士奇,先后赐给他珍奇果品、祭祀用的牺牲美酒、书籍器具无其数。

四、宦官擅权忧郁而终

宣宗逝世以后,英宗即位做了皇帝,时年方9岁,国家的军政大事都要报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推心置腹地信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有事就派宫中宦官到内阁咨询商议,然后裁决。杨士奇等三人也很自信,理直气壮地推行自己的意见,积极治理国家。杨士奇首先请求训练士兵,加强边境的守备防御,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免进行侦查的校尉。又请求依次免除租税,慎重处理刑事案件,严格考核各部门的官员。英宗都答应实行。正统初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1438)《宣宗实录》纂修完成,升杨士奇做少师。正统四年(1439),他请求退休,没有得到同意,诏今让他回乡祭扫墓地。不久还朝。

当时太监王振为英宗所宠信,逐渐干预朝廷政务,诱导英宗用严酷的手段对待臣下,大臣们往往因小小过失而投入监狱。靖江王朱佐敬私自送给杨荣金银。杨荣先已经回乡祭扫墓地去了。回来并不知道这件事,王振想借这件事倾轧杨荣,杨士奇极力为他解释,得以作罢。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溥更加孤立。在王振的怂恿下,第二年便大举兴兵征讨麓川,耗费国库储藏,士兵马匹死去好几万。再过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势力更加大了,更加肆无忌惮,大小官员稍微有抵触违抗他的,马上被捉进监狱。朝廷大臣人人都心怀恐惧,杨士奇也不能够制止。

杨士奇年老以后,他的儿子杨稷,仗势行恶。杨士奇很溺爱儿子,并不知道他的劣迹。有人将实情相告,他以为是别人的诬陷而怀疑人家;有人阿谀奉承说他儿子好话的,他则认为这是真实情况而高兴。因此杨稷更加放肆,造恶日甚,以致惊动了朝廷,将杨稷捉拿归案交司法处治。皇上特下旨安慰杨士奇说:“你的儿子既违背家教,触犯国法,朕不敢偏袒,你根据规定自己处理。”杨士奇感激涕零,于是按法律判其子死罪处斩。正统九年(1444)三月去世,享年90岁。追赠太师,根据他生前的事迹给他“文贞”的称号。

原先在正统初年,杨士奇就说过蒙古瓦剌部渐渐强大,恐怕会成为边防的祸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抵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蕃贡马也都供给边防。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之变,有识之士不禁思念杨士奇所说的话。

书外人评:杨士奇历事五帝,是明代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深得皇帝的器重和厚爱,参与咨询议事,制定方针政策,及时纠正失误,不遗余力地帮助皇室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措施,从洪熙元年(1425)到正统元年(1436)出现的仁宣致治的好形势,杨士奇是有功劳的。杨士奇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与杨荣、杨溥形成明代初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杨士奇为诗派盟主。杨士奇的诗歌雍容典雅,创造了一种辅杨功德,建缀太平的诗风,左右了当时诗坛。

平易持重待人宽厚--商辂传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曾以乡试第一为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殿试皆为第一。整个明朝的官员,三试都是第一的,只有商辂一人而已。由于其科举高中榜首,先任修撰,不久即被选入东阁,为侍讲学士。到景帝即位,就被推荐入内阁参与机务,并晋职为翰林院学士。景帝病重,群臣都请求立太子,但景帝不许,商辂再次上疏说:“陛下为宣宗皇帝之子,当立宣宗皇帝子孙。”群臣对于商辂的直言切谏非常感动,但商辂的奏书还未达朝廷,夜里即发生了石亨等拥立太上皇英宗的复辟。第二天大学士王文、兵部尚书于谦被捕,因商辂与高谷皆主张立英宗之子为太子,英宗将二人诏入便殿,慰勉之后命其草拟复位诏书。石亨等知之后,把商辂叫出,让其在复位诏中为己表功。商辂说:“诏书拟定,自有定制,不敢轻易。”石亨等人听后相当不满,不久就指使人弹劾商辂结党朋奸,把他逮捕下狱。英宗帝念及商辂为三试榜首并为其亲取,将其贬职为民。逐出京师。成化三年(1467),商辂被诏回京师命以原官入阁办事。商辂上疏委婉予以拒绝,宪宗帝特地使人对商辂说:“先帝已知卿等受冤枉,请进京勿辞。”商辂进京之后,立即上疏提出八事:勤学、纳谏、储将、备边、裁冗官、设仓、崇先圣、重科举。这些都被宪宗皇帝所采纳。不久被升职为兵部尚书,后又转任户部尚书,并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后又任吏部尚书,转任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为人平易持重,待人宽厚,每到重要时刻却毫不含糊,当机立断,受到同僚的尊重。商辂居大学士首位十余年而卒,年93岁,赠太子太保衔,谥文。

书外人评:人只有当面临抉择时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坚持之难,这样也愈可以见出商辂在政治纷争中行为的可敬。其实很多人一生都是平庸的,但只要一旦当他回首时有一点闪光之处,也就可以无憾了,便如商辂。

立身以德修行赖智--李贤传

李贤(1408~1466),字原德,河南郑州人,宣德年间考中进士,后奉命到河南河津赈灾,正统初年,他曾上奏疏给英宗说:“塞外投降的蒙古人,居京师者众多;每个投降的蒙古人月领米各十七石五斗,然而指挥使虽说月给俸禄三十五石,但实际领到的仅一石。这样看起来,一个降人相当十七个半官的俸禄。臣意认为应将降入逐步迁出北京之外,这样不仅可减少费用支出,且可以消除遗患于未萌。”但这一正确建议未被采用。景泰二年(1451)他又向皇帝上奏,建议十策,内容是:一曰勤圣学,二曰顾过警,三曰戒嗜欲,四曰绝玩好,五曰慎举措,六曰崇节俭,七曰畏天变,八曰勉贵戚,九曰振士风,十曰结民心。景帝对此非常赞赏,命翰林官员将其写成条幅挂之于左右,以便随时阅览警省自己。不久李贤又上疏建议改革军队,广泛采用车战、运用火器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也受到景帝的赞赏。同年冬他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任户部侍郎。英宗复位后,李贤仍任翰林学士,不久为文渊阁大学士,与徐有贞同预机务。不久又提升为户部尚书。由于李贤性格端庄。出言谨慎,每有奏时都能切中时弊,故深得皇帝的信任。天顺三年山东发生灾荒,英宗诏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说:“负责赈灾的官员,多有贪污中饱之人。应该立即停止赈灾。”李贤说:“如果仅考虑有贪污中饱而不赈灾,那么视民于水火而无动于衷,也是因噎废食。”英宗听到这里,立时下定了决心,命增加赈济的钱粮。夺门之变后,石亨、曹吉祥日益骄横,引起了英宗的厌恶,曾将所有人摒除后对李贤说:“这班人现在专横干政,四方奏事先要至其府内,这样一定会出乱子的,怎样解决才好呢?”李贤说:“陛下应当机立断,否则日久必生祸患。”不久石亨与曹吉祥果然密谋叛乱,为李贤发觉,他协助英宗将其平叛,一日英宗与李贤议及夺门之变,李贤说:“这一事件应该叫做迎贺,而不能叫做夺门;天下本来就是陛下的,如果叫做夺门就不能体现顺应天意了。”英宗帝醒悟,认为李贤的提法一语中的,从此之后英宗对李贤更是言听计从。终天顺年间,李贤一直为内阁首辅。不久英宗生病,这时有人向英宗挑拨太子与帝的关系,英宗犹豫不决,特将李贤秘密诏入宫内向其询问。李贤听到这件事后,跪拜在地说:“外间小人,流言蜚语,不足为据。太子为天下根本,如此大事望陛下三思。”英宗帝又问是否只有传位给太子,他最合适吗?李贤又跪拜回说:“如此宗社幸甚。”英宗听到这里后,扶病立起,立即诏见太子,太子来后看到英宗病重抱英宗哭泣,英宗已泪流满面,经此事故,英宗方才信任太子,而谗言也不攻自破。宪宗即位后,李贤被进太子少保衔,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出现日食,李贤借此向皇帝上疏说:“日映君象,君德明,则日光亮,现天日无光,唯有陛下修身敬,体民艰苦,勤于朝政方可使天象日和。”宪宗问其现在应做什么,李贤说:“目前宫内阴气太重,因自宣德至天顺年间选入的宫女太多,尤其洗衣局没收的妇人及后宫宫女不下万千,她们怨仇尤甚,宜放还其回家。”宪宗欣然听从,上万名妇女出宫之后,百姓欢悦。由于李贤后多病,多次请求退休才获朝廷批准。后来有人散布流言飞语诬害李贤,宪宗特命侍卫保工其家,护送其出入,成化二年(1466)病率,年59岁。宪宗帝十分痛惜,赠其太子太师衔,谥文达。

书外人评:李贤是个聪明人,他懂得在合适的机会提出适当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智慧。富于智慧的人是善于利用机会的,所以李贤进言时屡屡中的。但同时很幸运的,是可称道的李贤的品德,因为有才济恶才会造成更大的罪恶。

示好权监自损其德--李东阳传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4岁时即工书法,曾被景帝召见,景帝在看了他的书法表演后非常喜爱他,把他抱在怀中,并赐给他许多物品。天顺八年(1465)18岁时,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编修。以后历任侍讲学士,东宫太子讲官。

弘治四年(1491),升任左庶子兼侍讲学士,连又擢升太常寺少卿。弘治八年以本官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后不久晋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在内阁共同办事的有首辅刘健及谢迁等。李东阳与他们一起,兢兢业业辅助皇帝,对政务的缺失尽力极谏,由于李东阳工书法擅长诗文,故内阁中的各种诏谕都由他草拟。诏谕传出之后因琅琅上口,为天下人传诵。

武宗即位之后,刘瑾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不久专权骄横。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多次向武宗劝谏,均未能被采纳。为抗议刘瑾的胡作非为,三人同一天向武宗提出辞职。在刘瑾的授意下武宗同意刘健、谢迁去职,而独留李东阳。李东阳深感耻辱,再次上疏恳请但仍未获准。刘瑾为何对李东阳网开一面,这是由于当初刘健、谢迁坚持要武宗诛死刘瑾,言词激烈,只有李东阳言辞稍微舒缓的缘故。刘瑾除去刘健等人后,更加飞扬跋扈,将其死党焦芳升入内阁。将原内阁中的老臣、忠直之士驱逐殆尽。李东阳在内阁中抑郁不得志,为保身家性命,只得与宦党虚与周旋。由于刘瑾专权擅政,使得朝纲紊乱,民不聊生。李东阳在任期间,力求补救,尽可能保护朝中一些正直臣子。弘治七年,李东阳以京师山西、陕西、云南、福建等相继发生地震,而武宗帝长期朝政不听,经筵不讲,宗庙不祭,而终日或沉溺于后宫,或逸游无度,因而上疏切谏,指出由于帝德不修而上天示警,要求皇帝改弦更张,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但武宗仍不听。不久李东阳以老病坚决乞休,在多次坚请之下,终获批准,四年后病卒,年70岁,赠太子太师街,谥文正。

书外人评:李东阳或许是畏于刘瑾权势,或许是为了舍身济世,虽有他后来的诸多善行,但其起始目的已不可考,不过刘瑾伏法之后,他能够及时自责引退,是聪明而可敬的。虽然如此,他这种自损其德的行为如果从民族气节的弘扬角度看,为我所不取。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都应该有血性的。

为官清正勇斗刘瑾--谢迁传

谢迁(1449~1531),字余乔,浙江余姚人。成化十年(1474)科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为状元。授编修之职,后累迁至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被命与李东阳一起入内阁参与税务。时逢谢迁正在家守丧,故力辞其职,后孝宗帝同意其服丧期后任职。任职后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任太子的老师。为此谢迁上疏太子,要求太子一要亲贤人远奸佞,二要勤学问,少逸欲。孝宗帝闻知后对谢迁大加赞赏。孝宗在其晚年,对于当政时的某些弊政有所醒省,想予以革除,谢迁乘机进言说:“仅想设禁无益,宜命令有关衙司搜求弊端,明白奏闻。后宜严立条文,有犯必诛,如此诸多弊端,即可根除。”孝宗帝听后采纳其建议。当时谢迁与刘健、李东阳同为大学士辅政,而谢迁遇事果敢,为人沉毅,善发议论,当时世人都说:“李公为谋,刘公善断,谢公尤侃侃。”意思是说谢迁善于出谋划策。因此,天下人称其三人为贤相。

武宗即位之后,加谢迁为太子太傅衔,谢迁多次坚决推辞,未获许。后来武宗崇信刘瑾,谢迁等多次谋求诛除刘瑾,但武宗听不进他们意见,遂与刘健等一同要求致仕还乡,但未获允准。刘瑾对谢迁等忌恨不已。后来刘瑾的死党焦芳进入内阁,谢迁与刘健等为保自身,去意更加坚决,终获允准。回乡不久,刘瑾以莫须有的罪名,兴起大狱,打算把刘健、谢迁等逮捕入狱并剿灭其家产。后由于李东阳从中力劝乃止。但这时焦芳大声说:“就是不将他们下狱,亦当予以薄惩。”为此谢迁等被发配戍边,并追回其所赐所有的官物,此时人人皆为谢迁的安危担忧,而谢迁在家中与朋客弈棋如故。以后刘道被诛除,谢迁被官复原职,不久因年老致仕,弘治十年(1497)病卒于家,年83岁,谥文正。

书外人评:说实话,谢迁其人在史书中不具备鲜明的历史性格,但他勇于任事,勇斗势焰熏天的刘瑾,这与前文的李东阳一比,着实令人钦敬,建议读者把二人放在一起读,以区别同一历史背景之下不同行为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