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59

第59章 元(2)

像耶律楚材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是不多的,在西征中的表现也很不错,因此成吉思汗对他的印象很好。有一次指着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军国庶政,可以全都委托给他。”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已经用自己的知识为蒙古统治者服务,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充分的信任。

不过,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整个西征过程中,成吉思汗进行战争的主要目的,仍然在于掠夺财富;他所需要耶律楚材为他服务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舞文弄墨,医星象的方技之术而已。因此,在成吉思汗的眼中,耶律楚材的这点本领,比起两军对垒斩将攀旗的武功来,分量究竟要轻得多。同时,戎马倥偬的时代,遐荒异域的环境,也使得他这个只懂得中原文化,意欲以儒治国的书生,一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在耶律楚材的思想深处,还有较多的存在,并且不时在自己的诗文中流露出来。“西征万里扈銮舆,高阁文章束石渠,”本想投笔从戎做出一番事业,但现实的生活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容易,许多美好的愿望都不能实现,“醉里莫知身似蝶,梦中不觉我为鱼。”“十年潦倒功何在,三径荒凉翠已寒。”很显然,他对万里西征,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是很不满意的。

三、整肃燕京定策划制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的冬天,耶律楚材在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西征之后,又回到了燕京。“天涯流落从西征”、“十年沦落困边城”、“赢得飘萧双鬓雪”、“今日龙种返帝京。”既有无限的感慨,也有未来的期望。“再行不惮风沙恶”,“尚期晚节回天意”。还是想在未来的岁月里,做一番事业。

这一年的七月,成吉思汗已经病逝。新主未立,暂由其四子拖雷监国。这次,耶律楚材回到燕京,就是奉了拖雷之命,前往搜索经籍的。耶律楚材对图书经籍,素来就很爱好。上一次蒙古军攻下灵武(今属宁夏),诸将争相抢掠子女财币,耶律楚材却只收图书和药材,人们都以为无用。不久,军中流行疾病,耶律楚材所收的药材救活了几万人,人们又惊以为神。大概因此也引起蒙古贵族对图书的重视。燕京是辽金两朝的旧都,图书经籍很多,又是耶律楚材的故乡。派耶律楚材到燕京搜集图书,是很恰当的,这次任务可能完成得很好。

同时,耶律楚材在燕京又发现那里道教的势力极度膨胀,好些佛寺都被改为道观,思想上很不愉快。前面说过,耶律楚材原先在燕京时曾经学习过佛理,废寝忘餐,三年不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对以丘处机为首的道教徒非常不满。他写了一本《西游录》,上半部叙述了他西征的经过,下半部便对道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主要是揭露丘处机的欺骗和不法。当时风传丘处机有长生不老的秘术,已经三百多岁了。成吉思汗知道后很感兴趣,派人把他接往行在,细加询问。当问到他究竟有多大岁数时,他竟然不肯老实回答,伪称不知确数。当问到道教的极理时,故弄玄虚,用“出神入梦”、“提真性遨游异域”等假话骗取信任。他还违背诏旨,广收徒众,滥发符印,自出师号,扩大实力。又骗取军用的牌符,悬牌跃马,横行诸州,招摇撞骗。甚至以权谋私,当成吉思汗准许僧道修善之士皆免赋役后,竟然在执行时只给道人免役,不及其他。特别不能容忍的是,竟然在许多地方拆毁夫子庙和佛寺,改为道观。所有。这些,耶律楚材认为都是小人之辈鼠窃狗盗的行为,是严重的违法乱纪,应该处以严刑。他最后表示,应该找一个积极的办法,使“三圣人”之道,能够像权衡一样,不偏不倚,平等地共同发展,用佛教的产因果之诫化其心”,用道教的“慈俭自然之道化其迹”,用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名教化其身”,太平之世就指日可待了。这当然只是耶律楚材追求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他反对道教的努力,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

耶律楚材在燕京做的另一件事,则是比较现实,而且效果很好。当时,蒙古最高统治者忙于东征西讨,来不及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因此派往各州郡的长吏,便生杀任情,孥人妻女,掠取货财,兼并田地,无所不为。其中,燕京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杀人如麻,市场挂满了示众的人头。耶律楚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觉凄然泣泪,立即入奏,发出禁令,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擅自向人民征发,囚犯需判死刑必须上报。违背这项命令的,其罪当死,绝不轻贷。于是各地贪暴之风稍有收敛。

当时,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也很不好,每天傍晚,尚未天黑,就有一些盗贼驾着牛车闯入富家,搬取财物,如果反抗不与,则杀人劫货而去,谁也不敢阻拦追究。看来这些盗贼绝非一般普通人物,处理起来可能棘手。拖雷特派中使塔察儿偕同耶律楚材前往穷治。耶律楚材经过仔细察询,了解到这些盗贼的姓名,原来都是留后的亲属和势家子弟。耶律楚材毫不手软,将他们一网打尽,投入监狱。这些人的家属贿赂中使,准备从轻发落。耶律楚材知道后,晓以利害祸福,中使害怕了,只得听耶律楚材的意见,依法处理,最后结案,将十六个罪大恶极的首犯,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巨盗绝迹,燕民始安,社会效果很好。

耶律楚材回到燕京处理的这几件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人们的好评。表明他确实是很有才干的,因而在蒙古最高统治集团中,更加增强了对他的信任。

四、出任中丞进行改革

元太宗元年(1229)秋,拖雷监国已经两年,决定召集宗亲推举大汗。当时,成吉思汗诸子皆从各自的驻地来到克鲁伦河畔举行大会。拖雷宣布成吉思汗的遗命,推举窝阔台承继大位。窝阔台则认为拖雷一直跟随在成吉思汗的身边,所受训教较他人为多,大位应由拖雷继承。推来推去,会议开了四十天,也未作出决定。

耶律楚材觉得会议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便对拖雷说:“推举大汗,是宗社的大事,应该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命,早作决定,以免发生争端。”拖雷说:“意见尚未统一,能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说:“过了明天,就没有吉利的日子了。”当时,蒙古统治者还非常迷信,听了这话便决定在第四十一日举行登基大典。

大典由耶律楚材拟订仪式。耶律楚材为了使会议开得威严庄重,让所有宗亲都能恭敬顺从,便事先对亲王察合台说:“你虽是大汗的兄长,但从职位上看仍然是臣,臣下对君按照礼节应当跪拜。只要你带头拜,其他的人就莫敢不拜了。”察合台认为他说得有理,在正式的即位大典上,便率领皇族及臣僚在帐下跪拜。会议进行得很顺利。会后,察合台对耶律楚材说:“你真是社稷的功臣啊!”

窝阔台汗即位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准备对那些没有按时前来朝拜的王公大臣处以死刑。耶律楚材知道后便对他说:“陛下新即位,应当力求安定,对犯错误的人,应当宽宥,否则矛盾扩大,政局反而不稳。”窝阔台采纳了耶律楚材的意见,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前不拥护他的人,后来都拥护他了,政权得到了巩固和稳定。

耶律楚材日益获得信任。当时,蒙古立国未久,诸事草创,许多必要的制度尚未建立,应兴应革的事太多了,耶律楚材选择了一些急需办理的,写成《便宜十八事》一疏上奏。这封奏疏的内容很广,包括了官吏设置、赋役征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许多方面,并且特别指出当时官场上盛行的送礼之风,为害不小,希望下令禁止。窝阔台汗看了奏疏以后认为所奏各事,皆可听从,唯有送礼一事难于禁绝,便对耶律楚材说:“如果是自愿馈赠的,可以不追究吧!”耶律楚材说:“这是蛀政害民的开头呵!哪能听任不管呢?”窝阔台汗说:“凡你所奏,我都依从了,你就不能依从我这一件吗?”

耶律楚材的许多建议得到窝阔台汗的首肯,作为诏令颁布施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天,根据耶律楚材建议设置的十路课税使,送来了许多粮食布帛和金银,陈列在宫廷中,数量很多。窝阔台汗看了非常高兴,笑着对耶律楚材说:“你没有离开我的左右,但却收来了这么多的财物,使国用充足,真有本领呵!在金国的臣僚中还有像你这样的人才吗?”耶律楚材答道:“现在南京(开封)的臣僚都比我好,我因为没有什么本领,所以才留在燕京,结果被陛下所用了。”窝阔台汗对耶律楚材的谦虚态度表示嘉赏,觉得确实是一个可以大用的人才,当即下令任命他作中书令,把典颁百官,会决庶务的大权交给他,事无巨细,都先向他报告,再由他转请皇帝处理。

耶律楚材担任中书令,是辅佐天子的亲信,位高权重,管理的事情很多。他写过一篇《陈时务十策》,主要内容有: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等。范围确实是非常广泛的,可以算得上一篇内容全面的施政纲领。

五、恢复经济倡兴文教

蒙古原是草原游牧民族,正处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发展时期。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万事草创,各种制度虽然初具规模,但是极不完善,在许多方面还很落后。随着征服战争的胜利,统治地区的扩大,原来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很难适应“汉化”地区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的需要,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窝阔台汗是比较开明的,决心采用“汉法”。耶律楚材便成了他重要的参谋和助手。在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窝阔台汗言听计从,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逐步革除屠城杀掠的习惯法,免难民、降俘之死,大大促进了统一战争的胜利进行。蒙古统治者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曾经下令:凡在攻城之时,敌人敢于武力抗拒者,城破之后,必加严厉惩处,杀之无赦。这种野蛮残暴的屠城杀掠政策,固然对敌人有一种威慑的作用,使之不敢抗拒,早日迎降;然而在事实上威胁的作用非常有限,抗拒者还是很多。残暴的杀掠政策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而且增加了抵抗者持续反抗的决心。元太宗三年(1231),蒙古军将征河南,耶律楚材便请求不要残杀当地居民,可以把他们迁往山后之地,在那里开采金银、栽种葡萄,既可贷其不死,又可提供皇室所需。窝阔台汗说:卿言是也。采纳了这个意见。次年春,大军南征,陕洛秦虢等州的人民纷纷逃往山林洞穴躲避。窝阔台汗下诏:“逃难之民,若迎军来降,与免杀戮。”有些蒙古贵族反对这个诏令,他们说“逃民们急则降,缓则走,不把他们杀掉,终为敌人所用,还是不要宽宥,完全杀掉为好。”耶律楚材请求制旗数百面,发给逃民,让他们回到蒙古军控制的州郡去种田。据说,因此而活下来的逃民不可胜数。元太宗四年(1232),蒙古军大将速不台攻打金国的南京开封府,即将攻下时,派人向窝阔台汗奏请说:“此城抗拒持久,我军死伤甚多,城破之后,应尽屠之,以示惩罚。”耶律楚材听说后忙向窝阔台汗说:“我军将士在外征战数十年,所想要得到的不过是土地和人民。如果得到了土地,却没有人民,又有什么用处呢?”窝阔台汗听了犹豫不决,耶律楚材又说:“制造弓矢甲仗、金玉器皿的能工巧匠,和官民富贵之家,都聚在这个城中,如果全都杀了,我们将一无所得,那这个仗就白打了。”窝阔台汗点头称是,于是下了一道诏令:“除皇族完颜氏罪大不赦外,其余皆免罪不问。”据说当时因避兵乱居于城中的有一百四十七万多人,都因此而免遭屠杀。从此以后蒙古对南宋用兵,攻取淮汉诸城,也都以此作为“定例”,不再“屠城”,只诛“首恶”。这当然是蒙古军事政策的一大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耶律楚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谏阻“裂土分民”,建立军、民、财分治的中央集权制。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蒙古统治者就实行“裂土分民”的分封制。窝阔台汗即位以后,也准备把新占领的中原地区分赐给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说:“裂土分民,容易引起彼此间的不满和猜疑,使矛盾扩大化,产生尾大不掉的毛病,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金帛。”窝阔台汗说:“已经答应他们了,怎么办呢?”耶律楚材说:“那就由政府派遣官吏到各州县收税,颁发诸王功臣,不让他们擅自科征,把向地方征税的权力收归中央,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于是制定了“每五户出丝一斤以给诸王功臣”的政策,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当时,诸路官吏均兼管军民财三个方面的事宜,权力极大,往往肆为不法,骄横异常,不仅生杀自专,而且各州郡地方之间,也常因争权夺利,彼此相攻,有时连皇帝也无法统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耶律楚材建议:各州郡置长吏专管民事,设万户府总领军政,设课税所管理钱谷。他们之间势均力敌,不相统摄,力量有限,骄横的气焰就会受到遏止。窝阔台汗采纳了这个建议,制定了地方官军民财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压制了地方势力的滋长,避免了分裂因素的扩张。

(三)尊孔用儒,始兴文治。蒙古帝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武功,因此在初期对文治是不够重视的。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对他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经常向他宣传“周孔之教”,他认为很有道理,便要耶律楚材推荐一批文臣到政府部门任职,试行“汉法”。耶律楚材于是把当时著名儒士陈时可、刘中、周立和、吕振等人派往燕京、宣德等地征收课税,后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蒙古统治者试用文臣治天下的开始,耶律楚材创议之功是不应忽视的。此后,耶律楚材继续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最主要的有求孔子之后,得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封为“衍圣公”,付给林庙地,世袭其位,以示尊崇。又下令招收因战乱而散亡的礼乐人才;还接受著名学者元好问的请求,把许多沦为俘虏的儒生解放出来分配适当的工作。到元太宗九年(1237),更以“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为由,建议“用儒术选士”,试图恢复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这年八月,窝阔台汗命令刘中等人在各地考试,计分经义、辞赋、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也可参加考试,如果主人隐慝不遣,其罪当死。据说这次考试共得儒士四千余人。他们充实到各级政府机构中去,当然大大改善了官员的文化结构,对由武功向文治的转变,是有重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