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讲故事
1796300000018

第18章 孔子与颜回关于做人的秘谈

庄子说:

卫国君主办事专断,不顾人生死,颜回决定要去纠正卫君,特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怎么去纠正暴君的过失呢?只怕到卫国后会被杀害。卫君还用得着你去改变吗?未能取信于他便进言,只会死路一条。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就是这道理。”

颜回说:“我保持外貌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可以吗?”

孔子说:“卫君喜怒无常,大德都无法感化他,何况小德。”

颜回说:“那我内心正直,外表恭敬呢?”

孔子说:“你这是固执,你不会感化他的,你太执着于成见了。”

颜回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摒弃杂念,专一心思,达到空明心境,在名利场中不为名利所动,卫君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就不说,空明之境能生出光明,可以感化万物。”

孔子的意思是要顺应恶人。也即通过顺恶的方式制恶。

以恶制恶,恶就大了。

顺恶以制恶,则消解于无形。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第一站就是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想让孔子做官,孔子拒绝了,因为他看出:卫灵公已不可救药。

同时他也看出:自己也早就不可救药,否则怎会有鲁国之败,今日之辱?卫灵公夫人南子欲乱孔子,而卫灵公视孔子为求官之徒,种种这些,孔子居然都能忍下,这不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做人的勇敢吗?

勇敢到了极点,便是无耻。

而当一个不可救药的人遇见另一个不可救药的人,还说什么拯救?

当此之时,或者大家狂欢一场,忘情敌我,或者相忘于江湖,除此以外,天下虽大,天下人虽多,并无第二条路可去。

庄子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一,不要拯救别人。

拯救别人是一件极可笑的事,你救得了吗?你以拯救为名做你想做的事,谁还看不出来?

二,凡事太认真就是病。

颜回欲救卫君,嗯,很好。问题是这种事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被拯救者就要灭掉拯救者。孟子说“人之所患在于好为人师”,我说世人多有“拯救病”。要说认真,疯狗打起架来都是很认真的,因此我又把这叫“认真病”。

我问庄子:天下难道不是做事者的天下?

庄子说:你想做事,尽管做去。你想做人,也尽管做去。但这是你自己的事,又与天下有什么关系?你看,世人生老病死,天上浮云悠悠。这个世界什么都好,就是太无情。你的一切努力全失效,你的一切成功不过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既然是虚荣心,也不是真正的满足。人心贪焚,要了还要,永远也不会满足。我看见做事者前赴后继,就知道他们在共赴死地。我看见成功者你来我往,就知道他们都是些空心人。孔子告诉颜回要保持内心空明,就是说要在心中放一面镜子,不时照照人之虚妄与我之丑恶,就明白该怎么办。世界都这样了,该怎样办难道还不简单?你应该冷笑人的冷笑,而不热心人的热心。

【原文精华】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平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故事解读】

庄子这个故事是说人不可以轻用其锋,要善刀而藏之,最好永远不用。《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即此。

有本事又永远不用,会不会憋死?答案是:不会憋死。人一旦学会了游泳就终身会游,一旦遇见洪水,不但可以逃生,还可以救人。平时你却看见一条河就去游,见一个坑你就下。恐怕遇见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