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回首风云岁月
17921900000084

第84章 人生一大转折

集合号角

催人心碎

妹我一定

等着哥回

话说这家兴,现在使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两件事:

首先,是妈妈年老多病,今后谁来照料,真是忠孝不能两全;

第二,是他这一走,锦绣寂寞时谁来安慰,苦闷时谁来解忧,困难时谁来相助?

现在,家兴和锦绣俩人在操场一角紧紧相拥着,互相都能感到对方心脏的激烈跳动。

锦绣望着心爱的人,轻声地说:“家兴,你抱我紧一点,再紧一点。再好好地吻我一下------”

“好妹妹,你等着我,等着我!”家兴反复地说着。

“我会等着你,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会一直等下去。我的心永远会同你在一起跳动!你走后,我会照顾好我自己。我父母的工作我会做好,你放心好了。我知道,最使你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妈妈,你也放心,我会尽一切努力把老人家照顾好。”锦绣说着,面部虽有笑容,但显然是很勉强的。眼中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的泪水,最后还是涌了出来。

家兴知道,锦绣现在的心情是最最复杂的。他用手指帮她把眼角边的泪水轻轻抹去。

九点钟到了,集合的哨音不停地吹着,解放军和地方招兵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花名册,在大操场上来回走动,边走边喊:

“七中队的同学到这里集合”,

“八中队的同学在这里集合,”

“九中队------”

在学校门前停着的军车马达已经轰隆隆地发动起来了。这哨子声、马达声,同样催人心碎!

“家兴,松开我,快去集合吧!”

“我走了,祝你大学读得顺顺利利!”

家兴松开了怀里的锦绣,向操场中间走去,不时回过头来望望锦绣;锦绣却还呆呆地站在原地,不住地向家兴挥着手------

参军的男女青年,一个个手中拎着被子、箱子、网袋,在寻找自己的中队;

送行的人们也跟着东转西转。

一时间乱哄哄的,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队伍很快集合好了。

几位带队的解放军喊着:“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的口令,这一支支队伍,很快整理好了。

这些毕竟是学生,工人,城市青年,过去都受过体育、队列的训练,有一些军事基础,这些新兵还比较好带。

家兴是第一中队的第一分队、第一小队,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家兴是第一小队的小队长,自然是成了这个中队的排头兵。

家兴个子又高,人又魁梧,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显得格外神气。家兴第一个走出校门,第一个上了一号军车,又站在了军车的最前面。

给家兴来送行的人也跟着到了军车前,把被子等行李一件件递给了家兴。

其他前来欢送的人们,跟着陆陆续续都走出学校,来到学校门前,站在马路两侧的军车四周:有的帮着往车上递着行李;

有的车上和车下的人们在紧紧地握手,久久不忍松开;

有的在互相嘱托、安慰,告别------

地方上有组织的欢送队伍,在马路上敲起锣鼓,扭着秧歌。

一辆辆满载参军青年的军车,徐徐地向前开动了起来。

车上和车下的人们,都在纷纷地互相不断挥手,告别自己的亲友!

军车全部离开了集合地点,向目的地开去,愈开愈远。耳边只传来车上的热血青年那整齐、嘹亮的歌声:

再见吧妈妈------,

我们是民主青年----,

团结就是力量------,

一曲又一曲在申城上空久久回荡!

李家兴就这样离开了亲人。

李家兴这批知识青年,不是马上直接分配到部队,而是先要进行半年左右的政治训练,重点学习内容是《社会发展史》。

这个青训班的驻地在松江城里,家兴所在的中队有一百多名学员驻地是在秀野桥。

秀野桥在松江城中大街西南面,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镇。

住惯大城市的家兴一到这个小镇,开始感觉不错。特别是早晨起来,在附近的田野里活动活动,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吸上几口新鲜空气真是健神醒脑,非常舒坦,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身心上的享受。

每天吃过中饭后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他就常到这小镇上走走。

这小镇上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小街,南面有一条同这条小街并行的河流,这条河宽不到三十步。

在这条小街的中段,有一个南北向,高高的、架在这条小河上的拱形石桥,这座桥就叫秀野桥。这就构成了一个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古镇。

秀野桥既是这座石桥的名称,也是这个古镇的名称。

家兴登上石桥,眺望这古色古香的小镇。镇上唯一的这条小街,东西有三、四百步长,街道两边大都是一层砧木平房,二层以上的楼房很少。

这里的房子有一个特点,虽多数是平房,但房屋造得比较坚固,人字形屋顶,层高又高,门面又宽。

家兴听一些老乡说,这条街上原来大都是开的粮食、水产、蔬菜等商行。现在这些商行不少关闭了,房屋大部份被部队临时征用。

家兴所在的大队,就驻住在这些房屋里。

李家兴住在这里,同喧嚣的大城市相比,这小镇确实非常宁静。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也没有整天价吵个不停的叫卖嘈杂声,住下来安静地学习一点东西,倒是个很理想的环境。

家兴所在的这个中队,都住在这条小街上部队临时征用的房屋里。

家兴的第一小队,十二个学员,住的是毗连的沿街面的两大间。东面第一间是学习室,西面第二间是寝室,十二个人每人一只床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排。沿街面寝室的门是不开的,学员统一从学习室的门进出。

训练班的学习开始了。上午是队列教练,在操场上进行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的科目,下午是内务条令、纪律条令的教育。

这个教育搞了个把月,这些学生兵换上了军装,从比较自由散漫的老百姓,迅速地转变成一个从言行、举止、军容、风纪、直到仪表都像是一个有一定的军事素养的解放军军人了。

这个知识青年训练班共有一千多男女学员,全部集中起来,列队行进在这松江城中大街上,边走边高声歌唱军政大学的校歌:

“东海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建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真的已经成了一支全是由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像模像样的、生机勃勃、威武雄壮的解放军队伍。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家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由一个普通学生、工人,转变成一名解放军的军人。

家兴的这条道路将是怎样走下去,会走得怎样,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