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回首风云岁月
17921900000147

第147章 决心已经下定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复员回乡

再续美梦

话说这个家兴现在的问题是复员还是转业!复员马上能实现,转业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至于复员回来今后会怎么样?不要紧,这社会主义社会总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李家兴的风格做任何事就是当机立断,决不犹豫,决心一下,就把事情做到底,决不后悔!

家兴又想起毛主席的名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二十年来,在前进过程中,就他个人而言,这路程确实是曲曲折折的。但他确信,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他的前程肯定是无比的光辉灿烂!

一时间,他过去曾经有过的美梦、理想,在他脑海里又翻滚了起来。他希望,这种混乱的局面很快结束,迎来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那样的、轰轰烈烈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工农业经济建设的喜人年代!他就要回到故乡——美丽的大上海,自己当年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再度展现,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事业,继续为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家兴吃好晚饭洗了把脸,把一路上买的各地特产分为三份。一份留在家里,一份是给君兰的,一份拿到锦绣那里。他把拿到锦绣那里的一份带着就走出家门,到马路上跳上一辆三轮车直往锦绣家而去。

一路上,他想起在1950年刚参军时孔文说的:一个人对命运、机会、机遇的认识、把握。又想到丽绢前段时间给他来信中谈到,她在国内外做贸易生意,最好国内有人帮她接接头,搭搭手的事,这或许也是个机会、机遇!

不一会儿,家兴到了锦绣家,其实这里现在也可算是家兴的家。他本想掏出钥匙自己开门,但感到天气冷,手里又拿了不少东西,不想去摸口袋了,就去按了下电铃。

门里有人问:“谁呀?”

家兴一听是女儿小燕的声音,就大声回答说:“是爸爸!”

门开了,小海燕一看果真是爸爸,一下子就扑到了家兴的怀里,说:“爸爸,亲爱的爸爸,你怎么现在才回来,马上要过年了,我们都想死你了。妈妈说再不回来就不许你进家门!”

他弯下身亲了亲女儿,就问:“你妈妈和你哥哥、弟弟,还有外公、外婆和太婆呢?”

“他们都在楼上说事呢,就我一个人在楼下做功课。爸爸,你这次回来带些什么好东西给我?”

“有好吃的、也有好用的。你看这里有一大堆东西哩!”

女儿帮着把一包包东西拿到了客厅里,在桌子上放好,就到楼梯口高声喊道:“亲爱的爸爸回来了,你们都下来吧!”

在楼上正说着什么事的这一群人,一听家兴回来了,一个个赶紧下了楼梯来到了客厅。小儿子立业,人最小跑得最快,跑在第一个,第二个当然是锦绣,后面是锦绣爸爸、妈妈,一起到了楼下客厅,走在最后的是由爱国搀扶的,八十五岁高龄的太外婆了。

家兴先叫了爸爸、妈妈和外婆,然后就对锦绣说:“我回来了。”可锦绣没有给他好脸色看,板着面孔说:“你还知道回家来,在扬州同造反派一起过年有多好,这个家你到底还要不要?”

“我不是回来了吗,这个家我当然是要的。”家兴连忙说道。

锦绣的爸爸、妈妈没有说话,小立业叫了声爸爸,就和姐姐小燕,翻弄爸爸带来的土特产,老大爱国叫了声:“爸爸你回来了,路上辛苦了。”别的没多说什么,到一旁做他的作业了。

还是外婆想缓和一下这夫妻两人之间紧张的气氛,说:“锦绣也快四十的人了,还是那么任性,脾气一点不改想发就发。家兴刚到家就不能说几句好听一点的话吗。家兴,晚饭吃了吗?”

“在我妈妈那里吃了,一吃好就过来了。”

“是回来休假过年的吧?”外婆又问。

“是的。”

这时,锦绣的妈妈先把三个孩子,赶到了楼上去做作业,然后就对着女婿、女儿十分认真地说:“家兴,你也不要怪锦绣一见面就对你发脾气。她是有一肚子的苦水没地方倒,见到丈夫不说几句,去向谁诉说呢。我就说说这三个孩子吧,你们结婚十三、四年了,爱国已经十三岁了,快和你当爸爸的要一般高了,小海燕十岁,两人都已上学;立业也七岁了,马上也要上学了。这三个孩子,锦绣就这样天天拖进拖出,带到这样大容易吗?你又管了多少,做爸爸的责任你尽了多少。过去有太外婆帮帮手,现在她八十多岁,想帮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和锦绣的爸爸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现在身体也不是太好,真是帮不了什么大忙,你妈妈的情况更不要说了。现在家庭这副重担,都落到锦绣一个人身上。她现在又是医院的内科主治医生,一天班上下来也是筋疲力尽。可你在哪里呢?十几年你们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我算算全部加起来最多两年多,这种状况你还想要她坚持多少辰光!”

“姆妈,你说的这些情况我完全清楚,我对外婆、爸爸、姆妈、锦绣,打从内心是非常感激的。”

“一家人不要说什么感激不感激的话,而是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说空话有什么用。”锦绣又很气愤地说。

“我何尝不想回来,全家在一起过日子!这次是这样-----”家兴很干脆地把关于自己今后去向的三种选择,以及他想走复员这条路的想法说了一下,并表示想听听家里人的意见。

“家兴,想复员回家了,决心下定了,不再动摇?”锦绣的心情似乎好了些。

“不再动摇!”家兴以非常肯定的口气说。

“这样好,我们夫妻有救了,孩子也有救了。家兴,我这不是思想落后,拖你后腿,我为你、为军队,做出的牺牲也够大的了。这次我俩总算想到了一起,真是不容易啊。”锦绣如释重负地说。

“怎么想到了一起,这是怎么说?”家兴疑惑地问道。

“家兴,周红梅前些日子来过几次,同你那三团的孔政委一起来的,说起部队这次有一部分干部要处理,组织上也征求了他的意见,也是三种去向:继续留部队,或者到地方武装,或者复员。据说老孔选择了复员,因为他爱人在上海,可以照顾复员到上海安置。但是复员是到地方当工人,老孔夫妻俩都接受了。就是不知道你是个什么情况,刚才我们正在楼上合计这件事呢。我们最后意见已经统一了,你能复员回来也就算了,做工人就工人,总比长期分居两地要好。”锦绣的爸爸说话了,交待了全家人的思想底线。

后来的情况又如何,且由下一回说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