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回首风云岁月
17921900000116

第116章 狠狠教训狂妄

美国大兵

目中无人

突然遭到

火箭轰击

话说我军,在国内战争时就有个射击英雄魏来国,他的枪法百发百中。就开展学习魏来国运动,训练出一批神枪手。有一个班在前沿阵地上开展冷枪运动,一个多月消灭美军183名。被命名为“抗美援朝英雄班”的光荣称号。另外,我们还组织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进行单炮射击。提前在可能出现射击目标的点上,预先测量好射击诸元。一旦目标出现,马上开炮。待目标消灭,单炮立即转移阵地。这样一来,现在美军就老实多了,不敢那么猖狂,那样目中无人了。

家兴把这类经验之谈,有的写成内部资料,在军内介绍;有的写成小文章,刊登在军内的小报上,很受部队干部和战士的欢迎。

在金化南面的“三八线”上,黑云吐岭是我方控制之下的地方,但敌我双方反反复复,争夺得十分激烈。有的山头,晚上我方攻了下来,白天美方就夺了过去;晚上我方再把它反攻下来,白天美方又夺了过去。美国人就吹嘘他的大炮是如何、如何强大,事实也正是这样。美国人打炮,是计算一个平方米上打几发炮弹。往往在我军只一、两个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可以倾泻几万发炮弹,把山上的石头炸得像面粉似的。而我军有一个野战炮团,打了两个月的守备战,只打了几百发炮弹。美军的士兵迷信大炮,但反过来也非常害怕大炮。

还有一次,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成功地轰击了美军后洞里南高地的阵地。家兴也进行了新闻采访。

一天下午,家兴又来到山半腰一个山洞里的电话监听点,这是电话连第一班的查线小组。这个小组六个人,是孙小才班长带领的,在这儿住了快两个月了,家兴是经常来的。

“小李,你今晚走不走?”老孙问。

“有什么事?”

“今天晚上有热闹新闻。”

“什么新闻?”家兴问。

“我们的‘喀秋莎’要开口了。刚才电话里军司令部通知前沿师司令部,今天下午五时‘新昌’要出发。出五辆车。要下面做好配合的准备工作。”老孙把这个好新闻说了个透彻。

家兴一听这个消息,立即兴奋了起来。

这“喀秋莎”是多管火箭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出足了风头。苏联人喜爱她,给它起了个非常可爱的俄罗斯姑娘的名字,叫“喀秋莎”;人们也有称它“斯大林大风琴”。这种火箭炮,在发射时会发出一种刮飓风似的特殊声音,让德国纳粹的士兵吃足苦头。当时在战场上只要一听到“喀秋莎”发射,有的纳粹士兵就会浑身发抖。现在我军把“喀秋莎”运到了朝鲜战场,取代号“新昌”,让美国兵也尝尝这火箭炮的滋味。

“我在这里听这个电话合适吗?”家兴有意这样问道。

“小李,你现在是军政治部的新闻干部,再说也是我们这里出去的老人马,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至于你听了怎么对外宣传,由你自己看了办。”老孙是非常支持家兴的这次新闻采访。

家兴已经是营级干部,老孙还是小班长。但是这两人的关系不一般,老孙既是家兴的救命恩人,还是家兴的入党介绍人。这两人见了面,还是老孙、小李相互称呼,非常随便,无话不谈。

“小李,就不要走了,给宣传科摇个电话过去。你把你的土豆丝炒牛肉这个拿手菜今天再露一露。我这里既有土豆,还有祖国刚运来、发到我们班的两听牛肉罐头。”现在是一班副班长的老杜也笑着说。

家兴同往常在电话连第一班当战士时一样,一起动手炒菜、烧饭。和大家一起吃好晚饭后,就在这半山腰的山洞里,开展起了他那特殊的“电话采访”活动。现在,老孙和家兴手里各拿起一只电话听筒。

下午六时,听筒里传来了前方向军里的报告,“新昌”部队已经进入射击阵地,一切准备全部完成。又过了十分钟,第二号报告又来了,两次发射完成,“新昌”已顺利撤出阵地。又过了二十分钟,第三、第四、第五号报告相继传来,接连不断。在电话里,有的是第一线的连队、有的是营、团,也有师汇总的战况报告。

天刚黑下来,我军的黑云吐岭第一线防御阵地发现,在南面二百米处的美军南洞里后高地表面阵地,有一块面积比较大的平台,平台上有一大群美军正在那里集中。

正在这时,突然间从北面的天空里,无数道长长的血红色的火光,伴随着“呼呼呼”像一阵飓风似的声响,划过夜晚的长空扑向平台。没等那里的美国兵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这高地的平台及附近山坡已被一阵又一阵非常激烈的爆炸声和一片火海所笼罩、包围。那些美国兵发出了一片片惨叫声,血肉横飞,十之八、九,不死即伤。

同时,我们阵地上的防空洞里,战士们也觉得大地在摇晃。有的小一点、靠前沿近一点的防炮洞里点着的油灯也被震灭了。

第二天一早,家兴又在电话里听到下面汇集的报告:美军前沿阵地上的广播喇叭里说:****使用了原子武器。

第二天一早,在前沿的我军观察哨,就看到在美军阵地附近的公路上,停了好多辆救护车、吉普车。车上下来了不少非军事人员,有的把昨天晚上死伤的人员抬上车拉走;还有不少穿白大褂的,好似是医生和研究人员,在收集样品、标本之类的东西。

后来,家兴又到黑云吐岭,对这次教训美国人的事情进行实地采访、核实。然后又写成材料,进行投稿和内部通报。

到了1951年的7月份,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了。后来,家兴所在的军,完成了守备任务,奉命从阵地上撤下,撤到朝鲜北部近东海岸元山,咸兴一带休整待命。

部队到后方休整,家兴这个新闻干事的任务就要清淡多了。他就根据孔文的指示,一起做部队在休整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深入部队,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状况;和基层干部一起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上下各方面的称赞。

这一年多来,他在部队的进步不慢。从进朝鲜时的一名小兵,两年不到,现在已成为了营级政治干事。但对他来说,这些既不重要,也很重要。问题是这志愿军也好,解放军也好,官当得再大,还不是大学生、工程师。至于是不是穷当兵的,那个问题还不大。因为家兴一旦回国,要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锦绣的母亲。怎么样才能使她心甘情愿地把女儿嫁给一个“白衣女婿”。他左思右想,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真是少了主意。

但再一想,我李家兴年纪轻轻,现在已经有了些成就。一旦回国,自己还可以上大学,工程师的美梦完全可以成真。我为什么一定要做“白衣女婿”?我李家兴绝对是个胜利者!

家兴正想得来劲时,孔文又来找他了,说:“小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

“上级决定抽调一批战斗骨干,充实基层部队。命令已经下来,调你到三团去当政治部主任,准团级待遇。命令就在这里。”孔文说着从文件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放到了家兴的手里。

这个消息确实不错,第二天,政治部开了个简单的欢送会,第三天,家兴按时去三团报了到。

要知家兴又升了官后,发展下去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